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4-04-28 21:59张艳华贺荣荣张威
南北桥 2024年7期
关键词:教师能力双师型

张艳华 贺荣荣 张威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7.048

[摘 要]“双师型”教师是具备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其以教学为基础,以技术和实践为手段,致力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在医学类高职教育实践中,“双师型”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医学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我国医学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志码:A

医学领域的职业发展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还需要具备教学和科研能力,能够在教育、临床和科研等多个领域发展。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将满足这种职业发展需求,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还拥有较强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推动医学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加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以此为医学类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1 “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概述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又具备教学能力的综合性优秀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可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首先,“双师型”教师是具备一定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从业者,其在特定领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技能从事相关工作。例如,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多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或医疗技术人员,拥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其次,“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具备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能够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高职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双师型”教师既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又关注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长[1]。最后,“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注重技术和实践的结合,不仅掌握传统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还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创新和实践操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资源和虚拟实验室等现代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扮演着培养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以医学类高职院校为例,由于当前医学领域的技術更新换代较快,需要具备最新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而“双师型”教师既能掌握最新的医学理论和技术,又能将其传授给学生,满足医学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同时,“双师型”教师能够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其不仅了解医学理论知识,还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2]。除此以外,“双师型”教师不仅可从事教学工作,还能积极参与医学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为高职学生提供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实践案例,激发其创新思维和科研兴趣,促进科研与教学的互相促进和融合发展,培养出既懂医学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此类人才能够胜任临床医疗工作,能为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作出突出贡献,因此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3]。由此可见,专业能力过硬、教学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有助于提升医学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其学术声誉和竞争力,充分吸引优秀高职学生和教师加入,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3 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评估过程形式化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评估内容往往局限于教学业绩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量化指标,忽视了高职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这种机械化的评估内容导致评估结果缺乏深度和全面性,且评估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如考试、问卷调查等,缺乏灵活多样的评估方法,因此容易造成评估结果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加之评估过程过于形式化,忽视高职教师的个性特点和教学风格,无法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评估,从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影响高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育教学质量[4]。与此同时,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评估标准往往缺乏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指导,这也将导致评估过程中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给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带来了挑战,影响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医学类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5]。

3.2 缺乏自我提升的内驱力

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缺乏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动力,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换代不够积极,其可能由于工作繁忙或者缺乏自我激励而忽视对自身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导致教学水平滞后;而且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需要兼顾教学工作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与此同时,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时,他们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而忽视对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且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无法接触到最新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技术,难以获得提升自身能力的动力和支持。此类情况也会影响高职教师对于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和意愿[6]。除此以外,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的教育制度可能存在一定束缚,导致“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展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创新能力,削弱教师的自我提升内驱力,影响其对于教学水平的追求和提升。在某些情况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缺乏来自外部的激励和鼓励,无法获得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和肯定,从而降低教师提升自我的积极性,导致其在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上停滞不前。

3.3 实践平台有限

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难以为“双师型”教师提供符合专业要求的实践环境和设施。例如在医学领域,医学类高职院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实验室、临床教学基地等以支持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然而有些院校的实践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且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与行业合作的机制和平台,无法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轨的实践机会和实践项目,导致“双师型”教师无法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实际工作需求,影响其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应性[7]。同时,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缺乏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实践指导和教学辅导的机制和措施,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培训和专业技能指导。此外,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无法满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需要,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4 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体系中如果缺乏“双师型”教师自评和同行互评的机制,那么将无法充分发挥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认知和反思,也无法通过同行评价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导致评价结果具有片面性和不全面性,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且当前的评价标准往往缺乏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指导,导致评价过程中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公正和不准确[8]。与此同时,评价体系往往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及时向教师提供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从而影响教师对于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认知,难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9]。此外,由于评价结果与教师的晋升、奖励、聘任等利益密切相关,往往存在评价结果的利益化倾向,因此评价过程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等的影响,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不利于医学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4 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4.1 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

首先,评价体系的建设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指标,其应当涵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科研成果、学生评价等内容,并通过明确评价目标和指标,有效引导“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为评价提供具体的依据。其次,评价体系应当具备多维度的特点,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比如对于教学效果,可通过学生评价、教学观摩等方式进行评价,对于科研成果则可以通过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等指标进行评价,以更全面地反映“双师型”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双师型”教师的个性化特点和实际情况,引入个性化评价机制,针对不同教师进行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个性化设定,以及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反馈和发展建议,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其职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10]。最后,评价反馈和支持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由此可见,评价体系的建设是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医学类高职院校应当不断调整评价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进行改进,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4.2 强化主体意识

“双师型”教師应明确个人的自我发展目标,对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的专业目标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给予重视,有助于教师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增强主动性,并制订出个性化的发展计划,包括培训课程、学术研究项目、实践机会等各个方面,以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能力,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获取新知识和技能,拓展专业视野,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专业发展中[11]。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创建学习型团队是强化主体意识的关键步骤,学习型团队能够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共同学习的平台,促使彼此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团队学习,“双师型”教师能够共同制订学科发展目标,激发集体的主体性。此外,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强化主体意识的具体表现,“双师型”教师应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科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4.3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通过实践性教学项目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医学类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设计符合行业实际的教学项目,让“双师型”教师深入实际工作场景,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这种实践性教学将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与此同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是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医学类高职院校可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实践基地,使“双师型”教师能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观察实际工作流程,从而加深对行业实际需求的理解,提升实践能力[12]。此外,校企合作应当涵盖教材的合作开发,教师可以与企业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教材编写,确保教材内容紧密贴合行业实际,充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教材质量,促使教师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中。

4.4 构建智能化评价平台

智能化评价平台应当涵盖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包括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针对不同指标,平台可以设计相应的评价模型和算法,实现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估,以此更准确地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智能化评价平台需要整合先进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实现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自动化监测和分析,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数据、学生评价数据等进行全面分析,为评价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其次,智能化评价平台可以引入智能辅导与支持功能,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定制化的专业发展指导,并根据教师的评价结果和发展需求,为其推荐相关培训课程、学术资源、教学方法等,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专业能力[13]。最后,智能化评价平台应当实现可视化反馈与报告生成功能,将评价结果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双师型”教师,使教师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 结语

综上,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于医学类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使“双师型”教师将自身的专业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和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并通过实践教学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医学知识,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此适应医学教育的需求;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医学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慧.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23,44(36):50-54.

[2]李子成,张爱菊,邸超阳. 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党建工作融合路径分析[J].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4):90-94.

[3]闫炎.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雙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10):133-137.

[4]邢晖,佛朝晖.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新成果与新趋势——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师培养培训”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6):80-87.

[5]钟琴,洪德慧,李溦.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标准与路径研究——基于四川省相关政策与实际的探索[J]. 教育科学论坛,2023(27):34-38.

[6]黄莺. 基于个性化发展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5-70.

[7]陈海亚. 高职院校“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究——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23,26(3):46-50.

[8]陈春.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意涵、目标建构与路径探索——基于人文素养课视角[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8):45-48.

[9]何学军,肖瑞兵,曾东升. 基于COMET能力模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研究[J]. 成人教育,2023,43(8):79-85.

[10]薛耀淇,洪德慧,李溦.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逻辑起点、核心要素与实施策略[J]. 教育科学论坛,2023(21):18-21.

[11]罗希,刘松林. “双高”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建议——基于“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自评报告的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23(12):92-100.

[12]曾文思.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构建的价值理念与实践路径[J]. 河北职业教育,2023,7(2):66-70.

[13]洪燕. 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下中职卫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23.

[项目名称]河南省2023年度医学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WJLX2023193)。

[作者简介]张艳华,女,河南周口人,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研究、化学合成与分析。

贺荣荣,女,河南登封人,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教学研究、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

张威,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药物分析与检测。

猜你喜欢
教师能力双师型
对中职物理新教师的几点建议
幼儿舞蹈教育对教师能力的特殊要求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调查研究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