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与等量代换

2024-04-27 08:47董煜宇
质量与标准化 2024年1期
关键词:曹冲称象曹冲等量

文/董煜宇

一问一答

问:曹冲称象是利用浮力原理还是等量代换呢?

答:等量代换。

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很多人所熟知。它作为我国古代经典智慧故事,现已经被改编进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这个故事体现了曹冲的智慧:如此小的年纪就懂得利用很多成年人还不懂的浮力原理来称重。其实结合史料,以及从计量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当时这种称量方法并不是现在众所周知的浮力原理,而是等量代换。

曹冲称象的故事,最早在《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中有记载:“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邓哀王是曹冲死后被追封的谥号,故事大意是: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问手下官员有什么称重方法,结果大臣们束手无策。于是,曹冲提出了一个称重方法:把大象放置到大船之上,在船上刻画吃水线的位置,再把能称出重量的物体放到同一只大船上,直到船也下沉到与载大象时同样的吃水刻度上,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曹操非常高兴,按照曹冲的方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图1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配图(人民教育出版社)

早在古代,这个故事就被人所称道。宋代的叶适曾评论说:“并舟称象,为世开智物理,盖天禀也。”当代一些科学史家在其所撰写的与中国古代物理学史相关的著作中,都举此例以证明早在公元200年左右,我国古代先民就知道了浮力原理,并借此称重。

不过,也有学者对曹冲称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如著名学者陈寅恪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清华学报》撰文并提出,曹冲称象是《三国志》在补注中根据小说故事编入正史的,其故事的本原可能来自北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弃老国缘》中的故事:“天神又问,此大白象有几斤?而群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着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天神。”

姑且不论曹冲称象故事的真伪,从故事本身所体现的科学知识而言,故事中所体现的并非浮力原理,而应该是等量代换。众所周知,浮力原理是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其原理是:物体在液体中所获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重量。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冲根本不是用计算所排出的水的重量方法,而是“以舟量物”,通过等量代换的方法,把能称出重量的物体放到同一只大船上,用来计算大象的重量,与浮力原理无关。

类似等量代换的方法,在我国古代早有记载。南宋时期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曾评论说,以舟量物的方法,不是从邓哀王开始的,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据《符子》记载,战国时期,北方的一个部落给燕昭王进献了一头大猪,献猪的使者称这头猪已有120岁了,人称“豕仙”。燕昭王派负责养猪的官员饲养它。过了15年之后,这头大猪的形体像一座沙丘那么大。燕昭王认为这猪很神异,命令官员称一下这头猪到底有多重。起初,官员拿来十杆最大的秤,也没有办法把猪抬起来。于是,燕昭王让大臣采用“以舟量物”的方法,最终称出了大猪有千钧重。

从计量科学角度审视,“以舟量物”的等量代换方法,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替代衡量法”的雏形。替代衡量法作为一种精密计量方法,是18世纪法国学者波尔达提出的。随着欧洲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天平及其计量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时使用的是杠杆式等臂双盘天平,由于两个臂长并非绝对相等,因而其计量结果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等臂性误差。波尔达提出了解决方案:把被称物体放在一个秤盘里,另一个秤盘里放上配衡物,使天平实现平衡,读取平衡位置读数,然后把被称物体从秤盘里取下来,放上相应的标准砝码,使天平仍能在原来的平衡位置附近实现平衡,读取此时平衡位置的数值。由于被称物体和标准砝码分别放在同一个秤盘里,使用的是杠杆的同一个臂,因而免除了不等臂性误差,极大地提高了计量的精度。

我国古代“以舟量物”的等量代换方法,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替代衡量法”,但在人类计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自有其意义。这种方法解决了我国古代称量体积巨大物体重量的问题,也是人类探索发展计量方法的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曹冲称象曹冲等量
曹冲称象
等量代换
我学“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和等量变换
曹冲为啥称象
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
曹冲称象
等量代换
四招“锁定”等量关系
聪明的小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