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文教学的联想补全法

2024-04-27 16:43孙艳敏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木兰诗

孙艳敏

摘 要 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互文修辞手法及如何通过联想补全法来理解和分析互文。以《木兰诗》为例,解释诗中的互文现象,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补全法,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互文中被省略的部分。让学生学会运用互文和联想补全法,以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 《木兰诗》  互文教学  联想补全法

在广袤的文学海洋中,每一首诗歌、每一个故事都如一颗发光的宝石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意义。而互文则是一把钥匙,将这些宝石间的联系和交融揭示于读者眼前。如汉乐府叙事诗名作《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些句子之间的微妙呼应,恰如星辰间的联结,构筑了一个文学的宇宙。互文修辞将文字分散、重组,呈现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文学图景。理解互文,既需要读者的感知力,更需要读者的联想力,这是进入文学深邃领域的奇妙钥匙。本文通过联想补全法,解秘互文的微妙,为每一个文字背后的故事赋予更广阔的维度。

一、互文修辞手法

1.互文的定义和作用

互文,又称互辞,通过将一个句子的意义分写到不同的句子或短语中以实现意义的互补与交融。互文创造了一种在表面上看似分离,但在深层意义上却相互联系的效果,从而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层次和内涵。在互文中,一个句子的某个部分(词语、短语等)被省略,通过上下文的关联,读者可以联想到被省略的内容,从而理解完整的意义。互文常常以平行结构的形式呈现,通过相似的句式和语言节奏,使省略部分和上下文的衔接更为自然,达到交融的效果。互文能将多个意象、情感、动作等因素交织在一起,通过意义的互补与交融,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互文常常需要读者主动去补全省略的部分,使读者深入参与,产生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意境和思考空间。通过在句子之间建立联系,互文可以将表达的层次扩展至更深的层面,让作品更有内涵。互文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使作品在音韵和语感上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增强修辞效果。互文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能够使文学作品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2.互文的不同类型

一是句子内部的互文(内互文)。句子内部的互文是指一个句子中的不同部分之间通过省略或重复达到互补或呼应的效果。这种互文类型常常在一个句子中,通过同义词、相似结构或词语重复等方式,使句子中的部分在意义上相互补充,达到更丰富的表达效果。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将“喜”和“悲”通过省略在同一句子中呼应,形成内部的互文。

二是句子之间的互文(外互文)。 句子之间的互文是指不同句子之间通过省略或交叉呼应达到意义互补的效果。这种互文类型常见于紧密联系的句子之间,通过上下句之间的隐含关系,使意义得以交融和补充。在《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中,“东、西、南、北”与“骏马、鞍鞯、辔头、长鞭”之间通过句子之间的呼应,构成外部的互文。

二、《木兰诗》中的互文分析

1.诗中的互文现象

一是“东、西、南、北”的互文。在《木兰诗》中,“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词是句子之间的互文,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了木兰周游各个方向的忙碌行为,将她的行动范围描绘得更加广泛,生动地展现了她代父从军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这种方向性的互文也增强了作品的情景感,让读者仿佛看到木兰从军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准备情形。

二是“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的互文。这个互文体现了句子内部的互文,即句子中的词语相互补充,形成丰富的画面。通过这四个物品,诗中描述了木兰为了从军购买所需物品的情景。这种互文使诗文中的动作更为具体,画面感更强,读者可以想象到木兰为了代父从军所做的周密准备。这个互文也展示了她的决心和毅力。

2.互文的作用

互文使得多个要素在不同句子中呈现,读者需要将这些要素联想在一起,从而丰富情景描写的内涵。互文常常与情感相关,通过将情感分散在不同句子中,读者需要将情感连接起来,进而增强情感的共鸣。例如,在《木兰诗》中,木兰为了代父从军,购买各种军需物品,这些物品通过互文连接,强化了木兰代父从军、戍边卫国所作的努力,增强了读者对她坚定决心的感受。互文要求读者积极参与解读,将不同句子中的要素联系起来,这种解读的过程增加了阅读的趣味。读者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借助联想补充被省略的内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互文常常在节奏和语感上形成呼应,使句子更富有节奏感和动态感。通过将不同要素分散呈现,句子的流畅度和韵律得以增强,使作品更具有音乐性。

三、联想补全法的应用方式

“联想补全法”是一种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中互文修辞的有效方法,即通过联想、想象的补全方式来理解互文中省略的内容,从而深入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发掘作品中的隐含信息,加深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1.通过联想和补全的方式理解互文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手法時,使用联想补全法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索文本的内涵和意义。首先,学生要仔细审视互文所在的上下文,因为文本的前后句子往往存在内在的关联。这种审视能够给学生一些线索,帮助他们推断被省略的内容。通过对上下文的深入了解,可以从中汲取信息,从而更好地联想到缺失的部分。其次,联想补全常常依赖于对常识、情感和作品主题的理解。如果互文描述了主人公离家很远,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常识和情感来推断,认为主人公可能会思念家人。这样的联想过程是建立在对人类情感和生活常态的理解基础上的。同时,要考虑到作品所探讨的主题,这有助于更准确地揣摩作者可能隐藏的意图。再次,可以考虑被省略部分的同义词或相关词汇。通过拓展原文中的词义,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互文的意义。这可以帮助他们将互文中的要素与类似的情境、动作或物品进行对比,从而构建更为完整的情景。例如,如果互文中描述了主人公的行为,通过找到类似的动作或情景,可以联想出可能被省略的内容,让整个场景更具连贯性。此外,也可以通过类比和对比的方式构建想象中的情景。这种比较分析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互文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来补全被省略的部分。通过将互文中的信息融入一个连贯的画面中,可以更清晰地形成一个更真实、完整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局限于单一的解释,而要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补全互文中被省略的内容。这样的多元思考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作品内涵。

2.联想被省略的部分,将上下文信息进行补全

读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首先要明确上下文。这是在描述木兰为了代父从军所做的准备,从不同的市场购买了马匹和军需品。其次,要联想到被省略的部分,即描述她去市场购买这些物品的具体过程。比如,“东市买骏马”,可以想象木兰在东市选购马匹的场景,或许是在一处繁华的马市上,她仔细地挑选着一匹神俊的骏马;“西市买鞍鞯”,她在西市为这匹骏马选择了合适的鞍鞯,或许是在一个铁匠铺中,认真地挑选着质地优良的鞍具;“南市买辔头”,她在南市为骏马配备了适合驾驭的辔头,或许是在一个织工坊里,为马辔头挑选最优质的细节;“北市买长鞭”,她在北市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坚韧的长鞭,可能是在一家军需店里,为长途征程挑选最耐用的工具。这样的联想帮助读者在诗句中填补了省略的部分,构建了木兰在不同市场购买物品的生动场景,同时也揭示了木兰为了代父从军所做的周密准备和对使命的坚守。这种联想不仅仅是填补文字间的空缺,更是将情景和情感融入其中,使诗句更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在解读诗句时,借助联想补全法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境和情感内涵,更好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物形象与内涵。

四、联想补全法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情感和主题。互文是否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和主题?互文中省略的部分如何与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相关联?学生要考虑作者通过互文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是什么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如何影响读者的感受。互文是否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省略的部分是否增强了读者对情感的感受,从而使读者更能理解和投入诗歌中?在《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互文形式在整首诗中呈现了木兰为了代父从军的准备过程。这种互文的省略部分并非简单的描述行为,它们背后承载着木兰的忠誠、勇气和决心。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她代父从军的决心,还能在心理上与她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更能感受到木兰的坚毅和责任感,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她内心挣扎的情感,从而增强了读者与诗歌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是隐含意义。互文中被省略的内容有没有隐含的意义或象征性?这些省略的部分是否在情感和意义上有所延伸?学生可以尝试找出被省略的部分所隐含的意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多层次解读。作者是否通过互文在作品中传递了某种深刻见解?互文中的省略是否强调了某种社会、文化或人性问题?学生要考虑互文是否用于加深作品的探讨层面。《木兰诗》中省略的动作不仅仅是描述木兰的行为,更可能暗示着传统女性在特定时期所承受的家庭责任和社会压力。互文的这种省略性可能引发读者对性别角色、社会责任以及个体选择的思考,使诗歌不仅仅停留在描述一个人物的动作上,更深入地触及人性和社会伦理规范等议题。

三是角色塑造和人物关系。互文是否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关系?省略的部分是否提供了关于人物内心世界或关系动态的线索?学生要思考互文如何为角色的塑造和人物关系的理解提供更多维度。互文是否在诗歌中创造了一种特定的音韵、节奏或美感?学生要思考互文如何为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木兰的坚定和毅力通过这些省略的动作得以体现,同时为读者揭示了她与父亲的深厚情感联系,引发读者对人物情感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将不同要素分散呈现,互文使诗歌在韵律和语感上更加出彩。省略和联想的手法让诗歌更具有旋律感,使读者的整体阅读体验更为愉悦。通过这种省略,诗歌中的语言和形式得以更为丰富和生动,加深了读者对诗歌的感知和体验。

互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互文现象,从而深化对作品意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联想补全法”是一个重要的应用工具,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索互文背后的情感、主题以及隐含意义。教师应鼓励学生保持对文学作品的好奇心,通过运用互文和联想补全法,深入探究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学生在分析文学作品时,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互文的可能性,同时可通过联想补全法将不同角度的联想和补全内容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更丰富的理解。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不同的联想补全应用方式,从而获得更多视角的理解,可以与同学、老师等交流自己的联想补全过程,分享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从而开阔自己的思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这样,随着实践的积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会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木兰诗
由《木兰诗》教学引发的思考
借助乡土资源,课内外结合学好《木兰诗》
赏析《木兰诗》的修辞美
尊重学生自我体验的课程设计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浅谈《木兰诗》的语言运用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
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比较
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