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兰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成功塑造了木兰这个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气势雄浑,且易记易诵,这主要源于出色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
一、结构整齐的对偶手法
对偶的运用不但使句式整齐,读起来也铿锵悦耳,朗朗上口,而且又能使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民歌一开始就以对偶句塑造了停机叹息,忧思重重的木兰形象,形成悬念,引起下文。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一组对偶点出了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天下大规模的征兵,父亲年老体衰无力从军。在这种情况下,木兰怎不思绪万千呢?
“但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对偶中含对偶,反复咏叹,写出了儿女深情和英雄气概。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相对照的三组词语,反衬出木兰骁勇善战的形象。
二、井然有序的排比手法
排比的运用不但使句子匀称,节奏感强,而且加强了语言的气势,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展示了木兰跑遍四面八方为出征做准备的忙碌场面。音调和谐,优美动听。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这两组排比句,前一组成并列关系,深刻地表现出木兰归来的那一天全家欢喜的情景,场面有声有色,极富表现力,第二组运用四个‘我和四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木兰出征归来,恢复姑娘本来面目后喜不自禁的激情。音节明快,语势连贯。
三、极有分寸的夸张手法
为表现木兰的英雄形象及显赫的战功,文章很有分寸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格。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两组夸张,第一组极言军情紧急,木兰准备代父从军。第二组生动地描写了木兰奔赴边关的矫健雄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百战”、“十年”写出了战争的频繁和时间之久及木兰的坚强、勇敢、身经百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极言多年未识破女扮男装,突出木兰是何等的机敏和谨慎。
四、言简意赅的互文手法
为反映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同时反衬木兰的英勇、机智等,本文运用了言简意赅的互文手法。使诗句统一,音调和谐。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个方位词是虚指,不在于说明从哪里买来什么,而是要渲染木兰跑遍四面八方有秩序地进行着出征前的准备工作。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里“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意思是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在有幸生存归来的将士中,英勇善战的木兰就是一个。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写木兰当窗对镜精心打扮,表现出其爱美之心和急于恢复女儿装的欢喜心情。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是雄兔雌兔共有的习性。显示出木兰是何等的聪慧和机敏。
五、环环相扣的顶真手法
为了段落间结构严谨,上下句的语言表达显得自然、严密,文章采用了环环相扣的顶真修辞格。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这一组顶真,写木兰十年的征战情况及胜利归来的结果,“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卷”字顶真,形容兵事急迫,父亲应征事迫在眉睫。“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写出了军中伙伴的诧异,又包含着对木兰的赞叹。
六、妙趣横生的比喻手法
为了表现木兰的聪明智慧和英勇,文章还运用了妙趣横生的比喻修辞格。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很具民族特色,突出木兰具有男子般的英勇和无畏。“雄兔”、“雌兔”的比喻新颖,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12年,未被同伴发现,这很好地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聪慧机智的优秀品质。
七、恰当合理的反复
为了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又使诗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本文运用了恰当合理的反复。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思”和“忆”形成反复,引出木兰思忆缘由。
总之,《木兰诗》修辞格的运用,可谓是精彩纷呈,美不胜收。细细品味,余音绕梁,好音长久。它不仅是北朝乐府民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