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垚,谢红英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患者在患有恶性肿瘤的同时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导致患者会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浅表性血栓静脉炎。针对性探究发现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导致患者出现死亡并发症的原因统计分析,大多都与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有着直接的关系[1]。妇科恶性肿瘤疾病复杂程度较高,血栓风险和出血风险会随着恶性肿瘤发展而出现变化,肿瘤的分期与类型及疾病进展会出现变化[2]。静脉血栓栓塞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及时地针对患者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提前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建议使用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的风险评估模型,对于患者出现相关风险的等级进行分层评估,并且指导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3]。
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开始应用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美国在临床试验中以及既往的研究结果基础上,设计了Caprini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模型[4],现如今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风险评估模型中还有40 个风险因素,根据评估的风险程度评分范围1~5 分,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从低危到极高危划分为四个等级[5]。根据对于风险因素的评估结果,实施相对应的干预性措施,以及干预措施持续的时间,能够有效地帮助妇科疾病患者预防恶性肿瘤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症[6]。
我国对于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回顾性分析相关的研究资料以及开展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可以有效地筛选出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人群。而且针对性研究发现我国最新推出的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治疗专家指南中,推荐恶性肿瘤患者在临床治疗阶段有必要应用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确定患者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等级,在风险评估方面具有可推广性[7]。相关的研究资料指出,该种风险评估模型经过30 多年的实践,逐渐被广泛推广应用,最大的特征是风险评估模型中包含有多项危险因素,考虑到了40 多个可能产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了客观的实验室检查,更考虑到了女性群体的特殊生理病理情况,尤其是针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实施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过程中,考虑到了女性的特殊性病理和生理特征具有可行性较强的优势[8]。还有研究人员指出,目前我国针对妇科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在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过程中还是处于初级阶段,风险评估量表的建立对促进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评估模型完善具有指导性的意义[9]。
1996 年由Autar 设计了Autar 量表,其中包含了7 个风险因素,包括患者的活动度、年龄、体重指数、特殊风险因素(包括避孕药怀孕)、创伤、手术、高风险疾病,每个风险因素的评分范围是1~7 分。根据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程度得分情况将患者划分为:低危评分范围是7~10 分,在治疗期间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概率小于10%,中危评分范围是11~14 分,在诊疗期间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概率在11%~40%,高危评分范围大于等于15 分,在治疗期间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概率达到了40%以上[10]。相关研究人员认为Autar 量表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应用评估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是为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个简易的评估量表,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有效评估,在应用该模型评估过程中,特异性、灵敏性比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以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程度评分,对于风险程度进行分级[11]。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该量表的特色为能够对患者的活动度创伤进行了有效细化,尤其是对妇科不同种类恶性肿瘤疾病患者能够做到不同部位疾病损伤程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进行准确评估[12]。
Kucher 量表包括8 种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在2005 年发表的根据风险程度划分不同等级,评估指标包括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每个状态的分值为3 分,中等手术的评分则为2分,高龄、肥胖、卧床、雌激素代替治疗、口服避孕药每个因素的评分范围是1 分[13]。在针对性评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症风险过程中,综合性评分大于等于4 分时,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会增加。相关研究资料指出,Kucher 量表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程度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是将评估量表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了有效结合,能够评估风险预警程度。根据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相关信息自动对应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程度进行评分,当评分结果大于等于4分时,计算机就会自动进行预警,提醒医务人员加强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的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的预防[14]。
量表的应用与计算机相结合,根据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病情治疗控制以及病情恶化的程度,综合性地实现了动态评估;根据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针对性评估风险等级,能够提醒临床护理人员和医生,提高患者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风险程度,大大减少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实施风险评估的工作量[15]。当然也增加了在针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程度评估的准确性。
为了强化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诊疗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准确便捷程度,实现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实施效果,Woller 在2011 年创建了4 个危险因素的Woller 模型。评估的危险因素有癌症、中心静脉导管、病史、卧床。当然这种模型在应用的过程中,相关的成员也提出了质疑,认为该种模型在应用过程中过于夸大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准确率[16]。2012年,Woller模型进行了修改,将评估的危险因素修改为医生卧床休息医嘱、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中心静脉导管、癌症。同时更为严谨地提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是不断变化的,要设计动态的评估模型,能够实时掌握患者的风险程度,以此来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还可以利用电子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评估,因此研究人员提出Woller模型需要进一步优化前瞻性实验,来证实Woller 模型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的应用价值[17]。
Padua 预测评分模型是2010 年Barbar 等人在现有的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血栓相关的临床情境,评估的危险因素包括11 个:活跃癌症、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1 个月内发生创伤或进行手术、血栓形成倾向、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活动度降低、心/肺衰竭、急性感染/风湿性疾病、肥胖、高龄(≥70岁)和正在进行激素治疗,每个危险因素的评分范围是1~3 分[18]。针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风险等级评分,低危险等级是小于4 分,高危险等级是大于等于4 分,两个等级评估妇科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相关的研究资料指出,在应用Padua 预测评分的过程中,对于患者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往往认为是高发人群,需要重点进行优化利用量表评估,提高警惕,及时地实施干预,保障患者诊疗的安全性[19]。
2011 年由相关报道指出,针对国际静脉血栓预防登记量表中的多例病人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因素评估制作而成的IMPROVE 风险评估模型,能够从7 个层面评估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 岁、静脉血栓栓塞病史、下肢瘫痪、住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栓体质、制动、癌症。每一个危险因素的评分范围是1~3 分,总分大于2 分时,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等级是高风险等级。相关的研究人员在2014 年根据实验模型调整评估的患者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等级,建议将大于等于3 分定义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人群[20]。各种模型的创立和验证都需要大量的样本进行探究,并且强调患有恶性肿瘤在ICU 治疗患者中具有更高的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重视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程度的预防,做好警惕,避免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
针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风险评估模型需要革新,量表联合专业的医疗计算机系统,能够有效地评估患者出现风险的等级。专业性医疗工具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青睐,有利于方便查阅实现动态监测,是有应用优势的,能够降低出血风险。目前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电子评估工具的应用是接下来风险评估模型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