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出版浪潮下的专业出版社转型路径探析

2024-04-26 18:48张梦石
中国数字出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融合出版技术内容

摘 要 在出版融合发展这一时下出版业的发展大趋势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运用新技术为内容赋能,是值得每一位出版人思考的问题。上海音乐出版社自2009年起探索融合出版转型路径,在10余年间获得了诸多成果及奖项,在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领域和新业态、新形态等方面的重点标准以及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和融合发展等方面成效明显,于近期入选2023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示范项目“标准应用示范单位”。文章通过分析上海音乐出版社的融合出版实例,为专业出版社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融合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内容;技术;出版转型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出版业提出了转型的要求,也带来了融合发展的挑战。2015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两份意见的印发为实现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将“出版融合”的概念带进大众视野。2022年,“出版融合”的概念明确,即“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目标与方向”。同年,“融合出版”的概念也被明確,即“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音乐出版是出版业中一个小众的专业领域,在近年来兴起的融合出版浪潮中,也面临如何转型这一

问题。

上海音乐出版社(以下简称上音社)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四家专业音乐出版社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专业音乐出版社之一。在融合出版的大趋势下,上音社自2009年起紧扣音乐类内容的特性,探索出一条以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出版的创新和转型的道路,逐步形成“纸、电、声、像、谱”一体化的产品布局,构建线下线上全媒体知识服务体系。近年来,上音社在融合出版领域先后完成多个国家级、市级重点项目,同时获得了诸多国家级和省市级荣誉,如“上海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2014-2019年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2014-2015年度数字出版·创新技术”奖、“第二批专业数字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单位”“首批ISLI国家标准产业应用试点单位”、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科技创新成果”、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上海市宣传文化系统数字化转型项目、上海市经信委城市数字化转型项目、黄浦区城市数字化转型试点应用场景等。近日,上音社又喜获2023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创新示范项目“标准应用示范单位”,在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领域和新业态、新形态等方面的重点标准,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和融合发展等方面成效明显,获得了业内认可,树立了音乐出版行业新

标杆。

回望上音社融合出版转型之路,可以看到上音社始终坚持以优质内容为核心,依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丰富出版资源,聚焦音乐产业,坚守出版主业,针对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制定了符合音乐特色的解决措施。在此基础上,上音社策划、开发了一系列融合出版项目,形成了符合音乐特色的标准化产品线。本文将从音乐出版发展困境、音乐融合出版标准打造、音乐融合出版实例分析3个方面,通过总结上音社2023年来的融合出版实践,探索融合出版浪潮下的专业出版社转型路径。

1 音乐出版发展困境

音乐出版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出版形式创新、版权保护及特色内容开发3方面的问题。

1.1 呈现形式的创新

“广义上的音乐出版包括音乐方面的书籍、报刊、唱片、多媒体、数字化产品等多种出版介质及出版形式”,其中,书籍除人文读本外,最主要的内容是大量的乐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手段,中西方均有独特的记谱体系,乐谱的出版不仅包含了海量的谱本,也面临众多迥异的谱式。面向音乐学习者的乐谱出版又必须考虑读者的使用需求,呈现符合音乐学习规律的出版形式。乐谱及音乐教程类书籍的出版如果仅停留在纸质图书,是很难满足新时代读者需求的,必须有配套的示范音乐、视频课程等多元化内容。而唱片的出版更是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播放设备的革新,音乐资源已实现“全面数字化”,数字音乐平台的兴起使传统音乐出版受到了冲击。因此,一方面,音乐出版必须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音乐出版也可以说是最具有融合出版优势的出版细分领域。

1.2 音乐版权的保护

中国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经历了“盗版且免费”(2001-2010年)、“正版且免费”(2011-2016年)和“正版且付费”(2017-2021年)3个主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版权保护显然是核心问题。早期线上音乐的流通和数字音乐平台的建立造成了音乐盗版的泛滥。随着近些年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完善,国民的版权意识逐渐加强,为音乐内容的数字出版及数字音乐出版的产业化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音乐版权保护仍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1.3 特色内容的开发

音乐出版的核心在于以音乐为主题的特色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典的音乐出版物越来越多地进入公版期,在此背景之下,专业音乐出版社原有的版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对公版内容如何进行创新、如何开发原创优质内容,成为音乐出版社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上音社目前主要出版的内容来看,主要有主题出版、传统音乐、古典音乐、舞蹈音乐等板块,目前均已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下文将详细介绍。

2 音乐融合出版标准打造

上音社不仅实现了全社资源数字化,搭建了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还在实现“一书一码”功能的同时,通过自有平台与第三方平台对产品进行发布,为民众提供丰沛的音乐学习资源。

2.1 基础建设:内容资源管理系统

出版融合发展,在当下不容忽视的两个关键词是内容和技术。优质内容始终是出版业的根本,通过科技赋能,使内容高效整合,才能创建融合出版的基础设施。在转型之初,上音社首先将全社资源数字化,搭建起包括图书、图片、乐谱、音频、视频等内容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CMS),目前共有图书3 000余本、图片6 000余张、乐谱12 000余张、音频50 000余条、视频12 000余个。内容资源管理系统是上音社数字化转型的根基,现已全面融入出版社业务工作流程,为实现传统与数字出版的双向支持提供了技术保障。

2.2 融媒体配套标准:一书一码

由于音乐内容的特殊性,影音内容无法完全依靠纸质图书呈现,因此,为了让读者通过纸质书听到音乐、看到演奏,上音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从最早的“书配碟”“碟配书”,到最终实现“去光盘化”的“一书一码”功能——最终制定了上音社的融媒体配套标准。2016年起,上音社为每一本配有音像内容的纸质图书贴上了具有身份识别功能的唯一性二维码,用户刮开并扫描图书封底的二维码后,将关注“乐海书情”公众号,在绑定手机号后获取视听内容。“一书一码”在实现“码上听乐”功能的同时,还实现了汇聚销售信息、分析用户需求的功能,使上音社能够精准投放专业知识服务。此外,“一书一码”功能还具备正版验证功能,起到抵制盗版的作用。全新的复合型图书,从无声变为有声、从平面走向立体,逐步实现了音乐内容的个性化服务和数字资源的在线销售。至今,已绑定超千种图书,总贴码数超1 300万张,每年为出版社带来超1 000万元的创收,节约了光盘成本百余

万元。

2.3 产品发布:自有平台与第三方平台

“一书一码”新技术让一个个传统纸质图书、音像出版物,在数字赋能之下,汇聚成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新平台,进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线。上音社的线上数字营销平台“乐海书情”以“打造一生的音乐计划”为主旨,上线了百余种有声数字产品、千余种电子书、万余首电子乐谱,由点到面,为民众提供丰沛的音乐学习资源。平台发布多条上音社数字产品线,如图书配套销售音视频课程、非遗音乐专区、“不得不听的中西方音乐”、疗愈音乐等,多个产品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如《融媒音乐党课〈百年赞歌〉》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电子出版物提名奖、《古典音乐故事》入选2020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不得不听的中国音乐》入选“阅读中国”海外平台推广书目等。此外,上音社还借助多个第三方平台发布数字资源,尤其是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开通的“乐海书情”学习强国号,坚持日更5条,订阅人数超亿,日活阅读量千万。

3 音乐融合出版实例分析

上音社通过技术赋能数字文旅创新、实现古谱数字化,同时通过智慧音乐AI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建设实现传统出版社的產业数字化转型。

3.1 主题出版:技术赋能数字文旅创新

2021年6月,以中共一大会址为中心的上海首条“红色经典步道”建成,串联起包括中共一大会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等14处红色地标。针对这条经典红色场馆打卡路线,上音社设计制作了“‘黄浦区红色经典步道云音乐馆”,整合全社60余年来积累的大量的主题图书、音像、数字出版物,借助元宇宙、数字人、人工智能等前沿概念,通过交互融合影音技术,使观众既能一站式实地体验黄浦区“红色经典步道”,又能通过与人工智能虚拟数字人对话、互动,了解更多关于音乐文化以及黄浦区“红色经典步道”的历史知识,弘扬红色音乐文化。该项目入选黄浦区城市数字化转型试点应用场景。目前,云音乐馆已全面建成,主体内容涵盖“红色经典步道”沿线14个场馆的简介、配套音乐、音乐问答等,同时可跳转“乐海书情”公众号获取更多音乐内容。在音乐小镇元宇宙中,用户可自由体验不同主题的音乐馆,获得交互式音乐体验。

现阶段,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如何运用数字技术使文旅产业焕发新活力,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上音社通过当下的新技术呈现数字内容,一方面以自身优质内容服务线下场馆,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现阶段用户对数字阅读的新需求。此外,正如网易文旅总经理、网易传媒内容品牌发展中心副总经理顾晓琨在长江经济带数字文旅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发展交流会上所说,“数字文旅项目涉及用户真实的线下体验,因此日常运营必然线上线下虚实联动、交互融合”,当下以数字技术来呈现的内容绝不能仅仅满足于线上服务,线下体验才能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到项目中来。因此,上音社计划打造线下数字化城市音乐体验馆,结合人工智能、XR、动作捕捉、实时渲染、多感官交互等技术与多元商业品牌联动,打造线下数字音乐新空间、数字文化新场馆。

3.2 传统音乐: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谱数字化

乐谱是音乐呈现的直接依据,现在最为大众熟知的乐谱是由西方传入的五线谱和简谱。中国古代也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记谱法,并且依靠这些记谱法保留下大量的音乐,呈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音乐风貌。古谱出版是音乐出版中一个特殊的分支,其特殊性在于古谱的特殊谱字记号和排版方式。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近代以来的古谱出版基本采用影印的方法。尽管影印技术不断提高,出版物清晰度和还原度都有长足的进步,且影印固然是古籍保护的一种好方法,但现阶段对古籍的保护、整理、出版不应仅满足于影印,还需建立可供检索或OCR识别的数据库,如中华书局推出了“中华经典古籍库”、上海图书馆开发了“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等。但古谱类数据库却仍处于缺失状态,“如何对中国古代乐谱进行全面的删选整理、善本收集,尤其是将大量流失于海外的乐谱集中起来做成完整、全面的乐谱数据库储存,并进行客观历史性的解读,建立专业网站公之于世是一件极其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

古谱数据库的建立首先需要将古谱数字化。上音社的方法是,从目前最常用的两种古谱——减字谱、工尺谱入手,首先设计符合印刷标准的字体及输入法、排版软件等辅助工具,解决古谱出版中的抄谱难题;其次,数字化减字谱、工尺谱字库可作为古谱数字化的基础数据,进而开发相应的输入法及辅助排版软件,作为人机交互的工具,实现纸媒到数媒的转化;最后,建立“中国传统音乐古谱今译双平台数据库”,不仅存储了所有古谱融合的出版成果,同时提供从原始数据到多功能检索的多维服务,共享给研究者和学习者使用。“一方面继承、还原了古谱的谱字字形和版式特征,另一方面将谱字字形及版式等具体问题进行应用规范,解决了传统古谱出版中因特殊谱字难以数字化而仅能影印的痛点,实现了中国传统古谱传播的产业化升级。”基于上述路径形成的“古谱今译”融合出版技术,在国内具有首创性,10年间,获得了4项软件著作权、5项作品著作权,同时获得了诸多荣誉。标准应用后的乐谱(见图1、图2),大幅提升了美观性、规范性,在古谱出版领域和减字谱、工尺谱数字化信息服务领域具有技术原创性、领先性和示范性。中国传统音乐古谱今译双平台数据库提供在线乐谱、谱字查询功能,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上音社古譜数字化的路径实际上是对“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概念的践行。《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数字人文”定义为:“信息技术与文学、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等传统人文学科融合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术语。数字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①将非数字的人文资料转化为数字内容,并按照某种使用目的进行人文数据库或数据集的建设;②通过开发、使用数字人文工具,分析人文数据集,为人文学者提出、分析、解决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问题提供方法;③利用数字技术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途径。”古谱蕴含着丰富的音乐信息,而究其根本,是音乐映射出的厚重的历史人文信息。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特性和传统记谱法的特性,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当前已不可能完全复原古代音乐,而特殊的谱字符号更是造成了古谱在当今社会的传播困境。现今唯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古谱数字化,建立古谱数据库,才能最终实现古谱的自动化译谱,使古乐发

新声。

3.3 大众教育: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转型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以其平台化、数据化、高价值性及强连接性等特征,对出版产业的模式、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轨迹均产生深刻影响。数字经济时代,音乐产业早已步入全面数字化进程,而作为音乐领域和出版领域的交叉,专业音乐出版社也势必迎来产业数字化

转型。

“钢琴巴士AI智慧音乐教育平台”是上音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和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制定及实施的数字化重点项目。该项目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弹奏实时分析算法及基于大数据的弹奏综合智能分析的智慧音乐AI数字化应用平台,将上音社海量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搭载智能“7+1”曲库,为琴童及广大钢琴学习者、教学者提供正版化、智慧化、服务化、大数据化的智慧音乐解决方案。平台独家运用人工智能声音识别算法、对齐算法,进行曲谱解析、转换、展示,可实现“自由调速、分手切换、智能伴奏、曲谱跟弹、示范演奏、视频教学、智能测评”七大音乐科技交互功能,同时在乐谱中呈现“术语朗读、曲式分析、体裁比较、简史展播、乐理题库、有声导赏、难点解读”七大音乐素养增值功能,为广大音乐从业和学习人员提供更全面、更具个性化的音乐知识服务。2022年9月,钢琴巴士App首发上线,同年12月,“钢琴巴士”双引擎智能“7+1”曲库上线。

“钢琴巴士AI智慧音乐教育平台”以上音社自身正版内容为基础,将原有资源数字化,同时不断补充新内容、开发新功能,结合线上线下师资培训、大师课程、比赛等,将音乐教育产业的前后端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呈现适应于大众教育的新型音乐教育平台,实现传统出版社的产业数字化转型。

4 结语

上音社过去十几年的融合出版实践,从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一书一码”功能的支撑,到主题出版、传统音乐、大众教育等领域的个性化平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专业出版社转型发展之路。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到上音社的实践始终以内容和技术为核心,解决了传统出版社如何产业化升级这一问题。借助新技术,上音社于2022年在传统出版业内率先策划了具有江南文化属性的《金陵十二钗》数字藏品、红色文化属性的吕其明《红旗颂》数字音乐藏品、非遗文化属性的《敦煌壁画乐舞飞天》系列动画数字藏品,均获得用户和市场的好评。未来,上音社将继续在业务需求转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整理、管理、汇集、展示数据,构建出版融合的基础设施,以此为底座,向上搭建多种多样的丰富应用,既可以面向客户,也可以面向编辑或内部管理,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产出。

(责任编辑:翟艳荣)

参考文献

[1] 编辑出版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编辑与出版学名词[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117.

[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召开融合出版概念及定义审定会议[EB/OL]. (2022-01-14)[2023-12-30]. http://www.cnterm.cn/xwdt/tpxw/202201/t20220114_678525.html.

[3] 赵云红. 音乐出版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出版,2020(18):52.

[4] 熊琦. 音乐产业“全面数字化”与中国著作权法三十年[J]. 法学评论,2023(1):141.

[5] 陈娴. 产融结合,加快数字文旅创新[N]. 新华日报,2023-10-10(2).

[6] 赵维平.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一项基础工程:写在“中国与东亚古谱数据库网站”上线之际[J]. 人民音乐,2018(8):75.

[7] 吕沁融. 试论中国传统音乐内容传播的互联网创新产业模式:以古琴数字化为例[J]. 编辑学刊,2017(5):70.

[8] 邹怡情. 数字人文[EB/OL]. (2022-12-23)[2023-12-30].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555955&Type=bkzyb&SubID=226914.

[9] 陈丹,朱椰琳. 数字经济视域下出版融合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 出版广角,2019(18):14-17.

作者简介:

张梦石,上海音乐出版社融媒体事业部编辑、主任助理,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获艺术学硕士学位。主持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琴派传谱艺术集成”“中国传统音乐古谱今译双平台数据库”“古谱今唱——典籍中的中国声音”,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古琴历代传谱数字化集成”,2021年出版业科技与标准示范项目“‘古谱今译融合出版技术”等。通信方式:zhangmengshi@smph.c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Professional Press under the Wave of Integrated Publishing—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Music Press

Mengshi zhang

Shanghai Music Press Co.,Ltd.,Shanghai 201101,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trend of integrated publishing development, how to leverage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apply new technologies to empower content is a question worth every publisher thinking. Since 2019, Shanghai Music Press has been explo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grated publishing and has achieved numerous accomplishments and awards over the past decade. By actively promoting and applying new technologies, new fields, new formats and other key standards, as well as improving product and service quality and promot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t has recently been awarded as a demonstration unit for standard application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s science and standards innovation in 202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ed publishing at Shanghai Music Press, providing insigh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 press.

Keywords Integrated publishing; Shanghai Music Press; Content; Technology; Publishing transformation

猜你喜欢
融合出版技术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国际首部ISLI MPR出版物《古文观止》的出版与思考
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结合下的“融合出版”分析
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出版业管理人才培养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主要内容
“互联网+”时代中小学教辅融合出版的四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