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优化策略探讨

2024-04-26 08:28孙淑梅
中国农业会计 2024年7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绩效评价行政

孙淑梅

(作者单位:北票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包含绩效目标 、前期项目谋划、信息收集、绩效指标分解等多个环节,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梳理预算绩效管理流程,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质量的关键。依托现行的国家政策与改革建议,持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质量,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及提升单位公共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点工作内容,在实际服务工作中需要动态化监测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合理调整管理方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这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强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预算绩效

行政事业单位投入资金后,可能获得的结果或产出,即预算绩效。通过公共服务工作的产出与结果,可有效反映出预算绩效水平,产出能够反映资金投入后的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情况,结果能够反映出资金投入后的任务完成率、资金使用率与预算执行率。预算绩效编制在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完成,通过量化指标评估预算执行过程优劣、工作完成度与所得效益。从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发展角度来看,预算绩效管理需要贯穿整个预算执行过程,保证单位资金支出符合“绩、效、预算”基本要素,从多个角度出发,共同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预算管理主体不同,所属的预算绩效类别也存在差异,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主体可分为财政、企业与个人,财政预算绩效对应财政预算管理,企业预算绩效对应企业预算管理,个人预算绩效对应个人预算管理。不同类型的预算绩效相互融合,共同实现预算绩效的管理工作。

(二)预算绩效评价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季度、年度预算执行分析,对比预算绩效目标和执行结果,得出预算绩效目标完成度,该过程即为预算绩效评价。通过预算绩效评价,单位能够量化财政支出的效果。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预算绩效评价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保证预算绩效评估的科学规范,所有预算绩效工作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第二,相关性原则,预算绩效评价与预算执行、资金产出、支出等环节密切相关,通过资金重点使用环节提高预算绩效评价质量;第三,公开公正,定期公开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数据,接受财政部门、社会群众的监督,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三)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是包括预算绩效评价在内的整体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包含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运行监测、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等工作。预算计划编制-资金审批-预算实施执行-调整构成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在各个预算绩效管理环节适当调整绩效执行措施,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促使单位内部相关资源合理配置。特别是在当前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绩效评估和改进,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和记录,形成明确的预算绩效报告,向上级机构和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促使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创新探索,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组织水平

1.预算岗位职责明晰

要落实各预算岗位人员的职责,这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可从以下方面明晰预算岗位职责:

第一,构建单独的预算绩效管理小组,明确管理小组成员的职责分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形成高效协调领导机制,结合单位工作情况、战略发展规划,将预算编制任务下达到各个部门。第二,各部门负责人召开部门内部会议,结合部门工作情况合理编制预算方案,核对无误后递交到预算绩效管理小组手中。预算编制经预算绩效管理小组审核通过后,上报到财务部门。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决策者全程负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负责在预算绩效管理小组、单位分管领导、业务科室主要领导的工作分配,引导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朝正确方向发展。第四,单位各业务科室承担预算编制、执行与管理的详细工作,各科室遵循“谁申请,谁编制,谁执行”的原则,根据预算编制方案严格执行预算规划,按时报送预算绩效结果评估报告。根据预算绩效评估反馈报告,适当调整部门内部工作,持续提升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效率。第五,财务科与预算绩效管理小组协调配合,财务科负责资金收支监测、财务报表制作等工作,预算绩效管理小组全权负责预算审核、监测、预算绩效结果分析等工作,预算绩效管理从财务部门分离出来,二者职责分离且相互制约[1]。

2.加强培训,提高预算管理实操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工作现状,构建系统化的预算绩效管理培训方案。第一,紧跟国家政策与法律变化,定期更新预算绩效管理小组与财务人员的法律与政策知识。第二,开设经济学、管理学、金融、预算等多项课程,要求财务人员系统化学习,同时设置非财务人员需要学习的课程体系,严格监督工作人员按时上课,提高工作人员的财务与预算管理能力。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兄弟单位合作,不定期组织财务交流会。选择优秀的财会人员参加交流会,拓宽财会人员视野,持续提升财会人员综合能力,加强单位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实操水平。

(二)科学构建预算绩效管理目标

1.预算编制与目标管理相互联通

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构建,需要遵循全过程、全方位原则,目标制定不局限于财务指标,还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性,合理确定预算绩效管理目标。改变行政事业单位目前预算编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目标“两张皮”的现状,行政事业单位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第一,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申报制度严格化,预算编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相契合,预算编制以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目标”为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产生实质性的结合;第二,依托预算绩效管理目标构建的预算编制方案,需要突出实际投入成本、预期产出等要点;第三,预算执行过程中实施全程监测,发现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偏离预算编制方案时,暂缓执行预算,同步调整预算编制方案。

2.按照类别探索预算绩效管理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设置过程中,需要按照不同类别合理设置。第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发生的会议、培训费用,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应从产出数量、质量、成本维度出发进行设置。产出目标包括培训覆盖率、培训与会议次数、培训与会议出勤率,质量目标包括培训合格率、培训计划按期完成率、会议完成度,成本目标包括会议培训标准与费用。第二,单位工作人员的补助经费,从产出数量、质量指标、成本指标与效果指标维度出发,设置对应的预算绩效管理目标。产出数量指标包含发放补助种类、发放补助人数,质量指标包含经费发放及时率、发放合规性,成本指标为成本控制率,效果指标为受补助工作人员的满意程度。第三,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活动的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其包含采购物品数量、单价、规格、质量等指标,综合评估各指标需要的预算,从而确定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第四,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与业务活动管理费[2]。这类经费包含物品服务费、差旅费、办公费等多种费用,预算绩效目标设置时必须全面兼顾各种费用,避免以偏概全。

(三)健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量化体系

1.因子分析法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完善。首先,利用专家打分法收集数据,包括采购、办公、出差、会议、服务等活动过程中的资金支出情况,详细整合数据形成预算管理表格,由经验丰富且职务高的单位内部人员对表格数据进行打分,满分5 分,分数越高表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越重要。其次,根据打分情况使用KMO 检验分析预算绩效指标的相关性,通过成分矩阵对预算管理、预算执行、绩效管理、履职产出因子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因子分析情况,设计预算绩效评价“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其中,行政事业单位的一级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包括部门管理与产出执行;部门管理二级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置为预算管理、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三级指标设置为,预算管理下设重点支出保障率、收入预算编制完整性、预算信息公开性,绩效目标管理下设绩效目标合理性、绩效指标明确性,绩效管理下设预算绩效监控率、组织管理机构设立情况与评价结果应用率,履职产出下设实际完成率、完成及时率、质量达标率与成本节约率,预算执行下设支出预算执行率、支出预算调整率、结转结余率、“三公”经费变动率[3]。

2.层次分析法

行政事业单位的层次分析法之下,重点设置部门管理与产出执行的一级预算绩效评价指标。部门管理下设二级指标(绩效目标管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与三级指标,三级指标包括预算信息公开性、绩效目标合理性、绩效指标明确性等。产出执行下设二级指标(履职产出与预算执行)与三级指标,三级指标包含公用经费控制率、支出预算执行率等。

(四)深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1.落实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形成后,行政事业单位可从以下方面深化结果应用。第一,对照结果数据筛选出预算执行结果不理想的部门。领导与相应部门负责人谈话,深入探究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出入较大的原因,在后续工作中监督相关部门整改。第二,要求预算绩效评价不达标部门积极编制整改方案,深入分析预算执行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下一年度预算方案编制过程中规避相关问题。

2.依托奖惩机制,构建预算评价结果管理办法

首先,构建完善的正向激励机制,从组织管理部门与个人角度出发,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第一,行政事业单位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针对各部门制定对应的预算绩效评估办法,年底汇总各部门预算绩效,反思预算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第二,构建完善的个人激励机制。重点评估个人的预算目标完成度、预算执行率、工作绩效等指标,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员工薪酬挂钩。第三,构建系统化的问责机制。例如,预算绩效执行结果与预算编制方案差异较大,在后期管理工作中,可适当减少对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或每年进行部门间评比,下一年度重点增加预算绩效较高的部门资金支持。此外,单位各部门在正常经营活动中,管理者需要实时、动态化跟踪预算编制执行情况,针对单位内部工作实际情况,合理问责[4]。

(五)构建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控与信息系统

1.强化预算绩效的内部审计监督

从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阶段,持续深化预算绩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第一,事前全面分析单位内部的管理情况,对资金使用项目、支出额度等深入调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事前监督,保证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第二,强化事中监督。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工作环节渗透预算编制监督工作,保证各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发现资金使用不合理时立即反馈并整改。第三,强化事后审计监督。除加强内部监督外,自觉接受第三方机构、群众的审计监督。

2.加强约束与激励

行政事业单位改变传统的预算绩效约束激励机制,避免“吃大锅饭”情况,采用“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每年底对各部门与个人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细化到每项任务完成度,奖励绩效评价较为理想的部门,同时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干部任用评优挂钩,促使单位内部形成良性竞争环境[5]。

3.预算绩效管理与信息化技术融合

要引入信息化软件,持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搭建单位内部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形成高层管理-中层管理-预算绩效管理与基层管理的纵向信息网,同时扩大各岗位人员的信息传输范围。信息化软件的应用贯穿预算绩效目标设定、预算编制、预算绩效评价与结果反馈全过程,对预算绩效管理形成动态化监管机制,持续提升预算绩效评价质量。

三、结语

预算绩效管理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关键性工作,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依托单位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规划,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动态化改进预算绩效管理策略,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预算绩效管理质量,最终形成适合单位发展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绩效评价行政
行政学人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