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探微

2024-04-25 14:09吕峰
高考·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艺术素养高中音乐音乐教学

吕峰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是高中音乐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高中音乐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和审美水平,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以高中生音乐艺术素养的有效培养举措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教师要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注重音乐实践教学、巧妙运用问题教学、加强音乐鉴赏教学,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了阐述,以此优化高中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教学;艺术素养;培养策略

音乐学科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是音乐教学的核心任务。高中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音乐素养具有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学生音乐技能、开阔学生艺术视野等层面。目前,很多高中生把考入艺术学院或者考入设有音乐艺术专业的高校作为学习目标,功利性较强,没有重视对艺术素养的培养,而且很多教师缺少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方法。所以,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值得广大教师探讨,下面,笔者将通过生动案例,探讨高中音乐教师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几个重要

举措。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音乐课堂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被广大教师广泛利用,为课堂教学增加了生机和活力,高中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了音乐课堂模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音乐知识。

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播放各类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认识到音乐的主要特点。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鉴赏音乐作品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以《田野静悄悄》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为学生播放《一个师傅三个徒弟》,让学生跟着音乐律动,律动后让学生自主交流参与活动的感受,说说在学习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接着教师再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田野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这些情境给自己什么样的感觉。教师在构建情境的同时,为学生播放音乐作品《田野静悄悄》,让学生边听边欣赏,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进而促进学生乐学态度的转变。

其次,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有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仍然以《田野静悄悄》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重点是唱好《田野静悄悄》这首歌曲,把握作品节奏,体验和感受旋律的美感。如果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口耳相传教学模式,学生将被置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效果将非常差,而在解决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这首作品是优美抒情合唱曲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作品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美丽的田野风景图片,感受到真实的“美”,并在展示田野风光图的同时,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边看边听,体验歌曲的旋律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歌声展现美、创造美。这样,教学的重点得到突破,难点得到攻克……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有效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赏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艺术素养。又如:教师在开展“现代京剧”教学时,需要通过合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京剧的博大精深,意识到京剧与其他音乐形式的不同,如服装、动作、腔调、故事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感受到国粹艺术给学生内心带来的震撼。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3D虚拟技术等,把京剧的细节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促进学生对音乐之美的发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1]。

二、利用学校音乐资源,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音乐课程已经引起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主体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響,高中音乐教学备受冷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是讲讲乐理知识,教唱几首歌曲等,不注重培养学生艺术素养,致使学校大部分音乐教学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随着教师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应合理运用学校音乐资源,筑牢艺术素养培养的教学基础。

教师在利用学校音乐资源的时候,首先要能利用好学习器材室的音乐器材,如二胡、钢琴、吉他、口琴、竖琴、木琴、定音鼓、架子鼓、大鼓、小鼓、三角铁、铃鼓、锣、沙槌等。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展示这些器材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吹奏、演奏,让学生感受演奏乐器的乐趣,让学生的个性在音乐课堂上绽放,以此为学生提供发展特长、提升能力的机会,更增加学生与教师、其他同学的互动契机。

其次,教师要运用学校音乐资源组建校园乐队,开展多样化的艺术活动。其中校园乐队的组建,应从学生进入高一阶段后,就开展调研工作,广泛征求学生、家长意见,本着从学生兴趣发展、特长培养的目的组建兴趣小组,再形成乐队。然后利用周末或者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多元活动,以活动增强乐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也促进其音乐知识的发展、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提升。乐队组建后,教师可以从基础的乐理知识入手,对队员进行个别辅导和个别训练,包括声部训练、音准训练等。教师在乐队组建和乐队训练过程中,纯粹以发展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为初衷。同时,组建乐队、开展艺术活动,也是缓解高中生学习压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校园乐队组建后,要定期开展乐队之间的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提升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当然,教师在准备学校乐队比赛时,应树立科学训练观,在强化训练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比赛贵在参与,树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意识,要求学生不能过分追求名次,能充分享受音乐活动带给自己精神上的愉悦。

最后,高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利用校外音乐资源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当地如果有音乐演奏会、个人演唱会、艺术家报告会等,教师可以组织和带领学生到现场学习,包括前往音乐演奏会场所去欣赏歌手的演唱,去聆听本地传统音乐艺术家们的演出。这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陶冶性情、增长见识、激发音乐潜能,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注重音乐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音乐认知和理解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学校会减少音乐课程,现有的课时数无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创造力,远远不能达到音乐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高中音乐教师用足用活现有的课程数,尤其能巧妙融入各种实践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架起发展学生音乐素养、艺术素养的桥梁。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即将所学内容有关材料,通过课前“做”,为课堂上互动埋下伏笔。以《民歌2》中的《歌唱美丽的家乡》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预习任务,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民歌的资料,包括民歌有什么特点、民歌歌手有哪些、经典中国民歌有哪些、不同地区的民歌有什么共性和不同之处,欣赏并演唱自己喜欢的几首民歌等。课堂上,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交流、互动的机会。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与同学的积极交流,帮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这样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激发,主体地位得到凸显。

课堂上增加实践环节,可以活跃音乐课堂氛围,这也是提升学生音乐学科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教师在“民歌”的教学时,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民歌有了初步了解,对民歌的特点也略知一二。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所得来创编民歌,创编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示创编的作品。例如,对于《歌唱美丽的家乡》这首作品,教师在带领学生感知体会本首音乐作品的美感之后,可以提出一个实践问题:这首歌曲很美,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把这首歌曲表现得更好?然后,鼓励学生在演唱的同时融入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载歌载舞,并以此打造互动的精彩课堂。教师接着可以设计一个拓展训练环节:结合我们美丽的校园,借鉴《歌唱美丽的家乡》的词、曲,创作一首《我们美丽的校园》……这类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多元实践活动中发展音乐能力,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现有课时的作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2]。

四、巧妙运用问题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改背景下备受一线教师的青睐,被广泛运用。问题教学法操作简单,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符合新课改的要求。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问题教学也具有重大意义,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将教学重心从“教”向“学”转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力和艺术素养。

以《牡丹汗》的鉴赏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播放《牡丹汗》音乐视频,学生欣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这首民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体现了新疆音乐怎样的风格特点?这首歌曲选入高中音乐教材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问题链中,前两个是传统的问题,后一个是“弹性”大的问题,问题成为学生互动的载体,引领学生对这首歌曲从多方面、多角度去交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促进学生自主學习、主动思考。

问题教学的核心是分析问题,这是学生“同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教会学生质疑,为析疑、解疑打下基础。分析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高中音乐教师在借助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时候,需要将分析问题的重心放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给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深入分析、回答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如教师在开展音乐鉴赏“音乐与影视”(第四课时)教学时,可以采用聆听为主、视听结合、演唱感受以及小组讨论等活动教学法,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其中,讨论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分享和交流,对教师提出问题的看法和思维的碰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四首影视音乐,引出课堂教学的问题:这些音乐作品属于影视音乐的哪一种?从音乐的要素和旋律看,影视音乐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设计,把学生直接引导到课堂教学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问题教学法运用的第三步就是解决问题,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的时候,应秉承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牡丹汗》这首音乐作品时,对于《牡丹汗》存在的价值问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交流,勇于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给出许多答案,包括唤醒人们歌颂忠贞、至死不渝的爱情,对等级差距、家长制度的批判,对爱情的歌颂,……对于学生不同的回答,教师不要给出“对”“错”的评价,即使对截然不同的观点也不能断然否定,但是可以抛出自己的观点:“牡丹汗的爱情是单纯的,纯粹的爱情是我们这个浮躁、充满利欲的社会所没有的,这就是《牡丹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问题的答案。

五、注重音乐鉴赏教学,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课程包括中国民间音乐、中国创作音乐、西方音乐等,体现多元的价值观。有效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加大音乐鉴赏教学的力度,创新音乐鉴赏教学方式,从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出发,设计多元活动,提升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以《音乐与影视》的第一课时教学为例,教师要在“鉴赏”层面上做文章,以学生鉴赏、互动交流为模式,构建魅力鉴赏课堂。首先播放《美丽的神话》音乐情境作为鉴赏活动的导入,让学生在影视音乐声中开启课堂之旅。其次,教师要设计“鉴赏”的主题活动,除了播放影视音乐,还要开展问题教学,以问题探究和交流为主要形式,驱动鉴赏活动的顺利开展。如对于影视音乐的表现手法,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播放《摩登时代》和《和你在一起》电影片段,启发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鉴赏,并能思考“有声”和“无声”的不同,音乐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等问题,通过开展欣赏活动和探究问题,引领学生感知影视音乐的表现手法一(有声、无声);对于影视音乐的表现手法二(音画同步),教师同样要从欣赏的角度设计活动,如为学生播放《红楼梦》插曲《枉凝眉》,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学习“音画同步”的表现手法。教师以音乐鉴赏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应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之上,缺少反复聆听这个基本前提,艺术素养的培养将成为空谈[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切实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才能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才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瑜君.普通高中音乐艺术生艺术素养培养途径[J].高考.2022(7):171-173.

[2]易凌燕.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2021(49):196.

[3]李彬.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艺术素养的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5):75.

猜你喜欢
艺术素养高中音乐音乐教学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之管窥
舞蹈编导需要具有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分析
浅析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必备的艺术素养及其培养方式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浅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育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