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然意趣,弘扬中华国粹

2024-04-25 10:16程果
当代家庭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年龄特征中国山水画特质

程果

摘 要:中国山水画气势恢宏,意境幽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绘画史上特立独秀,风采出众。中学生学习中国山水画,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提升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中国山水画质量,弘扬中华国粹,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以此为契机激发初中生的爱国热情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特质;年龄特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2-0174-03

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中国山水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苏少版八年级上欣赏评述单元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八年级下造型表现单元第四课《笔墨交融写青山》都有所涉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并能掌握简单的笔墨技巧,是新课改下关于中国画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实中,部分学校和美术老师,不仅不重视美术教学,更不重视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原因在于从教者不明白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一、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一)中国山水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画门类齐全,内涵丰富,与中国的古典音乐、戏曲、诗词等一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的熏陶,感受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不仅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也使民族自豪感倍增。正如八年级上《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一课所提到的一幅赏析作品——1959年傅抱石和关山月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合作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近60多年来一直悬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迎宾厅,是所有贵宾们进入大会堂宴会厅的必经之地。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介绍此画的创作背景——以毛泽东作的《沁园春·雪》的词意为题材,主题是“江山如此多娇”,当年陈毅提出:“必须体现江山之娇,图中可见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白雪皑皑的西北高原,郁郁葱葱的江南大地,还要见东海。地理包括东南西北,季节变化有春夏秋冬。”而关于画中“须晴日”的表现,郭沫若认为:“须晴日那是解放前写的,如今已解放十年了,还不出太阳?我想应在画上出现大海波涛滚滚,升起一轮红日。”了解创作背景后,还可以让学生寻找画中景物的象征意义,其中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征,冉冉旭日展示了新中国灿烂的前程,画中似乎描绘了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但仔细看又不完全像五岳,象征祖国江山的雄壮辽阔。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细细品味中能感悟作品的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二)在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形式美的体验

对初中生来说,了解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技法(用笔、用墨)也就了解了中国山水画的外在形式。学生通过体会笔墨中点、线、面的组合和构成,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绘画中传递给欣赏者的流动美感和韵律感。山水画中点、线、面的构成是“用笔”最重要、最丰富的体现。其中线的造型是基础,线条的粗细长短、提按顿挫、曲直刚柔等变化塑造了大自然的形态,传达和表现了画家的内心情感,如同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一样引领我们到达如痴如醉的优美意境。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书画同源”之说,在历史上有很多书画家,既能画画,又能写一手好字,因为最初学习中国画时练习的线条就是书法中的线条,两者是融会贯通的。八年级下《笔情墨意抒胸臆》和《笔墨交融写青山》中介绍了最基本的用笔和用墨方法,笔法包括皴、擦、点、染,用笔方式有中锋、侧锋、逆锋等;墨法包括浓、淡、干、湿、枯、焦,用墨方式有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等。教师可以用书中元代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向学生讲解不同的用笔和用墨方法,让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有直观的认识。此图中的坡石,以侧锋“飞白”笔法绘成,极显空灵洒脱之意,而疏林的点叶树、枯枝和竹,包括石根下的小草,则运用了中锋笔法进行勾画。竹为新竹矮篁,以浓墨画竹叶,笔力凝重。坡石用淡墨描绘,线条顿挫转折。三支枯干,似鹿角形状,线条圆曲坚挺,有北宋画风遗韵。图左边一株点叶树,枝干硬曲,用中锋直点树叶,含蓄内敛。学生在欣赏学习时,可以通过简单的临摹,感受笔法和墨色的运用;还可以谈谈对用笔、用墨的感受,试着分析书中几幅绘画作品的笔墨造型,通过细细欣赏关注用笔用墨的韵味,从宏观和微观的构成美欣赏和感受国画的形式美。

(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本质,也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标志。意境指的是观察者主体与客观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酝酿构思所创作、表达出来的形象化、典型化的山水景象以及蕴含的思想意蕴。学生想要体会到形式美所蕴藏的更深层次的意境,需要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体会画家自身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意图及作品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气息等,也就逐步感悟到作品的意境之美。在八年级下《笔墨交融写青山》中有一幅石涛的《山水》,学生在欣赏时可由石涛的笔墨入手,他运用线的粗细、刚柔、浓淡、疏密等形态组合的变化,得心应手驾驭“笔墨”构成岸柳板桥,近水远山,不受客观世界中光线、色彩、透视的制约。学生再走进自然山川中寻找作者的画意,体会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透视方法“三远法”,体会这种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导向无限的空间。正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个“远”字很大程度上正体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所追求的意境和创造性。人们所观察到的美好景物,对其进行“再创造”,成了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它是一件最直观、最值得鉴赏的艺术品,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所见,去感受和认识作品,通过思考帮助他们更进一步地细致观察和展开想象。通过感悟美术作品,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审美观,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不断地赏析、感知、体验、感悟中,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综上所述,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对初中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那么怎么将中国山水画教学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山水画的特质。

二、中国山水画的特质

中国画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审美“语言”,涵盖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学和哲学等各种文化知识,同时具有独特的精神境界和魅力。齐白石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画追求“神似”的一条美学原则,解释为描绘的对象不能太像,也不能不像。画得太像显得太俗气、太直白,没有品位,不能给观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画得不像观者又看不懂、更无法理解画的意思,这就是欺骗世人。中国画的精道应在二者之间,齐白石先生的经典绘画理论,如今重读,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的认知理解、教授国画欣赏和国画创作方面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在思考中以辩证的视角去审视,对文化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层面都大有帮助。因此,欣赏和学习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作用是由山水画本身的特质决定的。明白了中国山水画的特质后,我们就可以好好地思考如何教学了。

三、初中阶段中国山水画的教学

(一)了解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

1.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初中生年龄在13-15岁,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刚好经历艺术的抑制阶段向复苏阶段转化。在这个时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对中国山水画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学习山水画最佳的时期。在传统文化艺术被日渐重视的今天,书法已经被许多学校列为必修科目,但是中国画却仍是一个“鸡肋”的角色。在整个初中阶段,中国画的教学(欣赏评述、造型表现)占总课程不到百分之十,山水画更是只有百分之五,这对于掌握鉴赏中国山水画和掌握基本的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增加中国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比重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传统绘画。

2.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制订

中国山水画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欣赏、临摹和写生创作。这三个过程是层层递进且相辅相成的。当前初中美术教材中关于中国山水画的欣赏内容较少,能体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的代表性作品更是屈指可数,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只能泛泛而谈,通过简单的语言概述相关内容,学生也只能了解一些表面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知识点和相关图片才能把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讲解、说明;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引导者,让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相互关联。教师切忌一味讲解,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当学生对中国山水画作品有更深层次的鉴赏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临摹和创作,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形成一个融会贯通,彼此相连的系统,制订切实可行又独具特色的教学目标。

(二)在笔墨练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笔墨练习的类型

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纷繁复杂,尤其讲究用笔和用墨,需要长期修炼才能运用自如。通常用笔要沉着、痛快,讲究“提按、顺逆、快慢、转折、正侧、藏露”等变化,用墨方面又有“泼墨、积墨、破墨”等技法。

2.从“小试牛刀”到“摹之再三”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进行山水画的创作的前提是必须深入学习传统,通过临摹,我们可以了解古人是如何感受自然,在感受自然的基础上又是如何进行提炼概括,将自然形态加工完善成艺术形象的,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创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和参照。学生对于自己平时接触不到的文房四宝非常好奇,这时教师只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方法指导,让他们“小试牛刀”,掌握一些笔墨的基本技法(树法、石法、水法等),然后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范本临习,做到“摹之再三”,方能初见成效。如何“摹之再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选作品,选择具有指向性的作品,和学生共同剖析寻找该作品的特色,形成这种特点原因和方法,从而制订临摹的步骤:首先要“对临、背临、专临一家”,等到自己有了一定基础后,再进行“广临、变临、意临”来达到“博采众长”之目的。只有做到“专临一家”和“博采众长”反复交替练习,临摹的功效自然会显现。有了扎实笔墨技巧,山水画写生创作就可以顺利开展了。

(三)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创作,走进大自然中体会山川之美

1.走进大自然,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

黑格尔说:“只靠学来的熟练决不能产生一种有生命力的作品。”学生通过反复临摹所获得的纯熟技法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创造具有生命的作品,还要行万里路,用眼睛去发现和感受大自然给予我们最美好的风景,做到胸中有丘壑,必然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品读古诗,经常关注中国画或是书法展览,尝试听一听中国古典音乐,寒暑假去登山临水,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可以根据学生所中意的作品特点,向他们推荐相应的诗作、音乐、展览等。例如画写意山水的学生要读一读李白和王维,性格静雅的学生去逛逛苏州的园林,生性豪迈的学生建议去看看泰山的日出……“行万里路”其实是真正的中国画精髓,是中国画的诗意所在、灵魂所在,对学生们品画、学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必然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塑造他们优秀的精神品质。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作为中国美学史上代表性言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学生在山水画创作中逐步体会力求达到的更高境界。“中得心源”的“中”解释为画家所创作的作品,它来源于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反映,也就是外师造化,更得源于对心灵感悟和认识,即艺术家通过深思熟虑后创造出的产物;“中得心源”中的“心”解释为思,是画家对自然景物进行选择,思考整体布局,在作画中反复推敲,琢磨研究;而“心源”则是指画家的思想、信念、情感及其艺术修养等。因此,画者是心源的主体,通过自身对自然的静悟和关照,充分体验与自然的交流,养成对物象的敏感心灵,对生活的强烈感受,创造出的作品必然能唤起他人心灵的共鸣。学生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四、结语

初中国画教学的方法是值得不断探究的,作为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中国画,代表着东方文化的艺术体系,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教师本身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修养,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规律,更要与时俱进地了解学生,通过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祖国大好的河山,汲取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走近古人的作品,感悟国画作品的博大精深。总之,在初中国画课程中教师应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去教和学,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愈加丰富,不断改进中国画教学的效果。

(责任编辑:刘婷婷)

参考文献

[1]许薇.基于小學美术教学中中国山水画意境分析[J].新课程,2022,(08):72-73.

[2]周群.探究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以“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为例[J].求知导刊,2021,(46):85-87.

[3]殷秀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探究[J].教师,2022,(12):90-92.

猜你喜欢
年龄特征中国山水画特质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素描头像四分之三、侧面正面、年龄特征等画法解析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中国山水画留白技巧探讨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分析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运动技术教学衔接性与年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