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绿色教育的提升路径

2024-04-25 10:00:42孙雯瑄
林区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双碳文明理念

孙雯瑄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70)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了过去十年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之一,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绿色教育,助力绿色低碳发展,赋能“双碳”目标提供了指引。

一、目标导向:绿色教育的时代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全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在绿色教育方面所作的尝试密不可分。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绿色教育就要深刻把握绿色教育的时代使命,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为导向,进一步明确绿色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导向。

开展绿色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揭示并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原创性的新思想、新举措、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1]同时还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绿色教育不仅关涉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而且关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关涉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长期性、艰巨性,持续开展绿色教育,以赋能“双碳”目标的实现,助力美丽中国的建设。这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庄严承诺。

开展绿色教育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更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75届联合国大会时向世界郑重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勇于担当大国责任、主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体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双碳”目标并不能轻轻松松完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宣告胜利,而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久久为功才能达成。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华妇女联合会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2]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其中倡导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3]。这些计划、意见和方案的密集出台和不断细化,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绿色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为学校开展绿色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撑。学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理应在绿色教育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开展绿色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重任。2022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4]学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场所,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生存所必需的技能和本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担当。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绿色教育,通过绿色教育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学校教育应当自觉承担的时代使命。从生存的角度来讲,贯彻绿色教育,帮助青少年了解碳中和相关的知识,掌握实现“双碳”目标的生活方式,能够为他们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零碳时代”做好充足准备;从发展的角度来讲,绿色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具有绿色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从价值引领的角度来讲,绿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把“双碳”目标根植于心、付之于行。

二、问题探究:绿色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绿色教育起步较晚,尽管大部分学校做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实现“双碳”目标所提出的长远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完善的绿色教育体系尚未建立。绿色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以整体的规划、系统的协调、资源的整合作为支撑,从而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全面贯彻于各个学段、各类课程、校园建设等育人环节。近年来,尽管绿色教育的重要意义屡次被提及,但审视绿色教育的实施过程就会发现,完整的绿色教育体系至今仍未建立,各级院校无法真正开展科学有效、视域开阔、层层深入的绿色教育活动。以大学为例,大多数文科类专业学生少有时间与精力关注绿色教育及相关话题,而理工科或者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虽然相关专业知识扎实,但往往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的熏陶。可见,学科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使得绿色教育很难做到文理兼济,难以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目前,全国有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设置了与碳中和技术相关的院系,中科院高能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19个研究所正在积极开展碳中和技术研究,长三角地区有25所“双一流”高校设置了碳中和相关专业,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华东八校”组建了“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并发布了《促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校行动倡议》[5]。不难发现,碳中和理念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体系化、综合化的教育体系,也未形成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导向的平台共建、学科对话和跨界研究,这是我国长期有效开展绿色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是知与行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开展绿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不仅需要理念支撑、价值引领,而且要求将理念、价值付之于行、落地生根。也就是说,受教育者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知识,树立环保意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转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以实际行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将“绿色的种子”播撒在中国大地上。当前,我国绿色教育在理念支撑、价值引领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形成对生态保护的认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但我国绿色教育在实践引领方面却效果不佳,未能有效激活受教育者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双碳”目标的达成恰恰需要更多的人充当参与者、践行者、推动者。由此可见,从知向行的转化是提升绿色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三是校园监管与评价机制尚未形成。推动碳中和校园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层面,更多的是实践与行动。“双碳”目标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需要自上而下发挥作用,共同努力[6]。学校作为绿色教育的主阵地,在理念落实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尚未形成统一高效的执行力,究其原因是缺乏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监管制度,对学校低碳环保的约束机制存在思想上的忽视与设计上的漏洞。地方政府对区域内各高校缺乏切实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学校内部对绿色教育缺乏明确的权责分配,这就使得绿色教育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

三、未来展望:绿色教育的优化方案

针对当前我国绿色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绿色教育的优化之路,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切实提升绿色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十分迫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完善绿色教育体系,构建“大思政”格局

首先,充分发挥思政课理念传导的主渠道作用。从课程内容的设计来看,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绿色教育资源融入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一是要对生态文明及绿色发展的相关章节重点讲授,从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知识的解读、环保低碳理念的引导、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二是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详细规划如何将绿色教育融入整门课程的教学中。从学情分析来看,要掌握学生认知水平,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推进绿色教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思路,推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系列转变,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绿色教育体系”[7]。另外,思政课还要充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创造性地转化于思政课内容体系中,不断丰富、优化绿色教育的内容。

其次,有效激活各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新时代绿色教育的实施与发展离不开思政课,但也不能仅依靠思政课,应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绿色教育的理念融入各个学科中,实现绿色教育的全方位渗透。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绿色素养”,自觉增强对绿色教育的关注度,提升对绿色知识的理解度,自觉提高绿色教育的参与度,将“绿色元素”渗透到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提高绿色理念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一方面,要具备从事绿色教育的基本意识、知识和思维,确保绿色教育的基础性;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前沿热点,确保绿色教育的前沿性。

再次,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引领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提升绿色教育的实践性、体验性、生动性。通过实践教学挖掘绿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环保类电影,参加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碳达峰与碳中和等相关讲座、知识竞赛、社区巡讲等活动,运用案例、故事、视频动画等丰富的素材打造生动有趣的绿色教育课堂。与此同时,还要提升绿色教育的创新性、时代性,将传统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网络媒体新平台相结合,利用自媒体、新媒体、多媒体打好组合拳,实现绿色教育的“无缝衔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绿色知识,引导学生将绿色理念入脑入心入行。

2.促进绿色教育资源整合,实现知行合一

一要引进来。全面深入开展绿色教育,充分发挥绿色教育理念、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就要充分吸收、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多种多样的体验平台,为学生知与行的统一创造机会。“积极开展校内跨学科、跨部门,以及校外跨学校、跨领域的生态文明教育合作联动”[8]。邀请环保人士或专家举办可持续发展、碳达峰与碳中和、环境与社会等相关知识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加强对学生绿色素质的培养;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以绿色低碳等为主题的活动,如通过参与校园食堂“环保饭盒”活动、设立班级二次回收站点、鼓励同学之间二手物品交易等方式,营造校园内的低碳环保氛围。

二要走出去。绿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融入社会、回归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将自己所学所感加以运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中国土地日等时间节点,依托研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组建绿色知识宣讲社团,承担对附近社区、工厂企业、政府机关、环保组织等有关人员的绿色宣讲,建立区域内绿色教育的开放合作体系。另外,倡导学生通过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观察日志、期刊征文、拍摄小视频等方式参与到绿色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讲好“绿色故事”,传播绿色生活理念,从而形成区域内相互支持、配合的联动机制,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素质、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3.开发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绿色教育新格局

当前,绿色教育正处于一个从无到有的探索阶段,构建一整套评价监管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监督考评是评价人才培养机制好坏的重要一环”[9]。科学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更有利于加强绿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推动校园更高质量实现绿色校区,碳中和校园。建立健全具有整体性的绿色教育评价体系,明确评价内容、规范评价流程、健全评价机制,既可以更好地促进绿色教育的落地实施,也能有效推进绿色教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基于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绿色教育内容具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对教育内容的评价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如:小学阶段要看能否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重要性以及养成不乱丢垃圾的良好习惯;初高中阶段要看是否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学生了解“双碳”目标及基础知识的多少,教师能否实现学理化与生活化的统一;大学阶段看教师能否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做知行统一的时代新人,积极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此外,要将“绿色实践”纳入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之中,成为衡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将学生参与‘生态环保’有关的比赛活动进行操行量化,完善比赛评分机制和加分方式,科学有效地计入学生评优评先体系中,利用倒逼机制促进学生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注和重视。”[10]科学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助于绿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参与绿色低碳实践活动的量化考核,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够提高活动本身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达成绿色教育的目的,提升绿色人才培育质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远之计是化育人心、润物无声,教育一代代青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1]。只有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将绿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提升绿色教育的有效性,才能让绿色教育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双碳文明理念
“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排放治理路径研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财经(2021年10期)2021-06-18 19:29:20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决策(2021年5期)2021-06-10 09:04:11
漫说文明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