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雪
(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杭州 311100)
普通高中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当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和关键。新高考制度设计以选择性为特征的育人方式改革,是以选择性考试为育人新引擎、选择性课程为育人新载体、选择性学习为育人新机制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改革。专业优先的选考制度、选课走班的教学制度以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是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三大亮点制度,凸显了新高考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新理念和个性化学习的新定位。赋权选择的高考导向更加突出个性化学习的特征,更加凸显个性化学习的意义,更加重视个性化学习的质量。不难看出,探索普通高中个性化学习质量提升路径,构建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是当下新高考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使命。本文通过国际PISA学生测评项目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强调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的理念和技术,提出构建普通高中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策略路径,以期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方法论参考。
新高考制度重新确认了普通高中个性化学习的价值定位。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根本宗旨在于解决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入学机会差距、择校现象严重等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总体要求是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新高考制度提出的专业优先的选考制度、走班教学的选课制度、注重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个性化学习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时代新高度。
1.专业优先的选考制度——强化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
专业优先的选考制度更加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新高考改革旨在打破以往文理分科的局面,破解“一考定终身”的难题,切实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对于普通高中而言,其最大的制度创新就是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考试科目、时间,还可以选择考试类别、招生模式等。例如,在考试科目上,由以往的文理两种选择变成如今的多种组合选择,学生可以根据报考院校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需要在政治、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科目中进行选择组合,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总之,选考制度让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报考自己热爱的专业,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习成为享受的过程,从而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选考制度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但学生在实际的选考过程中却出现学习自主性不足的问题。首先,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制约,学生寄希望于教师给出“良方”。其次,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尽管新高考选考制度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权利,但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自我认知不够清晰,难以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存在自主学习选择判断能力欠佳、自主学习决策能力受限、自主学习方法路径不熟悉等问题,进而影响自己的选考决定[3]。
2.选课走班的教学制度——重视学生差异性个性化学习
专业优先的选考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教学组织变革,选考选课制度引起教与学方式的变化,以走班制、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选学新样态成为普通高中育人的基本组织形式。选课走班教学,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水平为学生个性成长和多样需求提供课程资源菜单,设置不同课程层级与类型的教学班级,让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层级相近、兴趣相投、个性有别[4],充分彰显了学生差异性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
选课走班教学制度尊重并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差异性,从“一班一张课表”到“一生一张课表”的转变,打破传统“齐步走”的授课模式,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育人目标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增加学生交流时空,最大化地遵从学生的天性、满足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差异性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
3.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彰显学生全面性个性化学习
新高考综合改革着重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校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兴趣特长、身心健康、社会实践发展状况,作为新高考招生“两依据一参考”的重要参考内容。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考查的是不同学生“分数”之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全面性个性化学习的归因一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需求,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性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性习得靠的是全面性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有机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更好的评价,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多样化的全面发展。
但是,综合素质评价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是评价的科学性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通过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但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特征等隐性问题却无法通过测量工具进行精准的评价[6]。另一方面是评价的公平性问题。由于主体不同,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占比也不同,导致评价结果存在矛盾问题,进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公平性。此外,教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中最重要的主体,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无法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往往只根据重要的考试成绩与日常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如此一来容易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学生评价项目。该项目以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15岁左右的学生为评价对象,以学生面向未来和面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三大要素(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为评价内容,其评价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并采用多样化的测评方法分析学生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对我国新高考下的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关注影响学生素养的背景因素
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且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综合素质是新高考的重要评价内容,它熟知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情况,因此为学生建立单独素质发展档案,成为高中教师的重点工作内容,而PISA测评则为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PISA开发并编制针对学生、家长、教师等不同角色的调查问卷,关注影响学生发展水平的家庭背景、学生幸福感、教师教学热情、教学策略、校园欺凌等多方面因素,以此分析各种因素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揭示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潜在规律。其调查问卷包括学校问卷、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教师问卷、信息与通讯技术问卷等。其中学校和学生问卷是参与测评国家必填的问卷,其余问卷可以选填。学校问卷由校长填写,内容包括学校的背景信息、教职工管理情况、学校的校风及重点课程、课外活动等,对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学生问卷由学生本人填写,主要调查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对学校的一些看法等;家长问卷由参测学生的家长填写,内容包括学生的童年教育经历、在校信息、对学生的支持情况及未来职业期望等,此外还包括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情况、对学校的看法等[8]。可见,PISA调查问卷的编制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多主题的特点,关注到影响学生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并从文化、经济及教育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生存学习环境,将学生发展看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关联终身学习
PISA测评不是暂时的甄别性评估,而是基于学生长期发展的动态评估,以此测评学生为应对未来生活挑战所作的准备,以及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更加突出终身学习的必要性。PISA测评的实施时间与内容都凸显其对终身学习的关注。首先,在测评时间方面,PISA于2000年开始第一轮测评,评估学生在阅读、科学、数学方面的素养,每三年完成一轮测评,每九年完成一次大循环。每一次测评都会选择其中一种素养作为测评的核心,其他两门素养测评为辅,以更好地反映学生顺应现代生活发展的能力。其次,在测评内容方面,PISA的测评内容包括素养测评和背景调查两部分,其中素养测评旨在通过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其测评领域跟随时代变化进行调整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如在2012年增加财经素养和创造性素养的测评内容。而背景调查旨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学习态度等[9]。
3.关注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实际能力
PISA测评与传统的人才甄别选拔考试不同,评价内容虽然与学校教学内容有关但并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知识测评,而是着重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测评内容具有极大的情境性。PISA测评对阅读、科学和数学素养等领域的测评均是以单元的形式展开,每个单元包括一个情境资料及与该材料有关的题目,将学生置于与日常实际生活相关的各种真实情境中,以一种更现实的情境呈现刺激材料,包括文字、图标、表格等形式,重点测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综合能力。
4.强调测评过程的技术性与科学性
目前,PISA测评已突破传统的纸笔测试,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全程测评,并在测评技术上不断突破,力求测评过程更加科学、测评结果更为精准[10]。例如,在阅读素养测评领域,PISA首次采用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方式,根据学生对前面问题的回答状况来推送不同难度的试题,更加精准地测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此外,PISA2015采用人—机交互(Human-to-Agent,简称H2A)模式来测评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H2A模式是让学生与代理进行对话,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代理是指在任务情境中设计的智能化的虚拟人物,它能根据任务要求模拟被测学生的搭档(同学、家长等),被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主动与代理进行沟通,明确任务要求、提出解决方案、共同采取行动等,最终达到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代理的人数根据任务难度及需要进行更改,不同代理所担任的角色也不同,犹如现实生活中的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11]在获取学生对测验项目的反应模式之后,PISA主要采用项目反应理论模型来估算学生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得分。
5.注重测评结果的反馈作用
PISA测评不仅向教育者、政策制定者等人员提供测评结果,还为其提供改进方法和建议。具体来说,PISA测评在提供各参与国和地区的学生在三大素养领域成绩排名的同时还为各国提供详尽的报告,其中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家庭背景,学校的人力、物力等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个人特征数据与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数据以及学校内外各种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相联系,使人们关注到学生成绩差异的深层因素,并归纳出成绩优秀的学校所具备的特点,从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教育政策[12]。
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作为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是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价值追求,帮助学生主动选择恰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终身发展。下面借鉴PISA测评的相关理念,提出有关策略以有效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关注背景,明确学生个性化特征
作为教育者,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也要关注学生不同表现背后的影响因素。而PISA测评十分关注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背景因素,并提供导致学生成绩差异的社会经济根源及教育资源投入等方面的深层次报告,主张让社会各个阶层的孩子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13],这与新高考背景下的个性化发展理念相一致。
普通高中教师在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前应借鉴PISA测评的背景调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征,赋予学生一定的学习选择性和灵活性。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本体特征,如学生的年龄、性别等基本特征及其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等个性化学习倾向,这是分析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基础维度。其次,要对学生的能力基础进行调查,包括学生以往的学习水平、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最后,要关注学生的生存背景,如父母的文化程度、学生接受家庭教育的程度、父母指导学生学习的频率等。通过对学生的本体特征和生活环境特征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做到“知己”,这也是帮助学生进行选科和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先决条件,有利于教师更加有效地开展个性化指导工作。
2.关联终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新高考改革中选课走班制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PISA虽然对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领域进行测评,但其并不是单一的学科测评,而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适应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综合能力,如阅读领域测评不仅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评价能力等,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1世纪是以终身学习为典型特征的学习型社会,学生在学校无法掌握将来需要的所有知识与技能。因此,在具备数学、科学和阅读素养等方面的基础能力之上,学生必须努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从外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意识到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加重要。PISA结果表明,表现优秀的学生大多是自主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们能够为自己制订计划,独立思考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不是等待教师的“灌输”[14]。
3.依托技术,构建智能辅导系统
技术是支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强有力手段。选课走班制度使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师,面对流动性的教学管理,教师由于精力有限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这就造成学生基础需求与教师精力之间的供需矛盾,而大数据智能辅导系统能够有效解决此问题。
首先,智能辅导系统的设置与学生的需求和状态密切相关,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等建立起学生与个性化辅导之间的关系,是集科学选科、生涯规划、针对性辅导及志愿填报等为一体的个性化辅导平台。其次,智能辅导系统随时记录学生的发展。当学生在系统中注册并完成相应的学习后,系统会将学生的学习记录储存下来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学生可以随时进入系统查询自己当前的学习进度、考试结果分析、未完成目标及使用系统时的情绪状态等,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和水平,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学科和潜力学科,做到“知己”。再次,学生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多角度了解理想职业,包括职业前景、职业要求、职业推荐地区等,避免学生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做到“知彼”。学生在完成一轮学习任务之后,系统在“知己知彼”的大数据基础上会自动分析学生需要哪些支持,什么时候提供支持,帮助学生进行科学选科并为学生呈现下一步的个人学习计划,这与生涯规划教育一脉相承。最后,在志愿填报方面,系统通过汇集历年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全国高校专业详细数据、本科与专科的专业介绍数据及高校就业数据等,根据学生的成绩和潜力学科为学生匹配相应的学校与专业。学生只要在系统中输入自己的分数等信息,就可以迅速找到与该分数相对应的专业和学校,进而查看该专业的背景介绍、历年分数线、就业前景等相关信息,通过多所院校和专业的对比分析,能够为学生和家长节约大量时间,提高志愿填报效率[15]。
4.精准反馈,坚持动态持续评估
人工智能从多方面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建立学生发展档案,为学生个性化评价的动态开展提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评估在后台持续进行,可有效避免学生的功利性学习行为。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根据标准化的书面测试和教师的经验判断,测试是终结性的,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无法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新高考改革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但综合素质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系统,学生的素质发展大多内隐于心,传统的测量评价手段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估,因此需要借助技术手段进行评估。
首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充分挖掘和采集学生的发展数据,包括学生内隐的和外显的思想品德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发展数据进行全方位、跟踪性采集并汇集学生个人档案[16]。其次,通过智能算法生成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情感和能力等进行多维度评价,制定针对性评价方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动态评价,以此发现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最后,系统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将学习评价的结果呈现给学生,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反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有效干预和针对性建议,让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继续努力。教师将每次的分析报告上传至学生的电子档案,留作学生的动态成长记录,并在网络上安全共享、永久储存。此外,可以将这些数据当作学生的个人简历,让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获取相关信息,为学生高考选择专业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以为高校精准招生、挖掘优秀生源提供一定的数据指标。
PISA是国际上公认的一项前沿性的青少年系统研究,从学生个体背景特征的分析入手,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情境性内容以测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测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富有个性的发展。PISA的测评理念和内容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为我国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的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