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研究

2024-04-25 10:00王广宇徐铭阳
林区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化观双创中华

蔡 岩,王广宇,徐铭阳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是社会经济、政治等的直接反映。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其丰富灿烂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是不可或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多方合作。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内涵

1.创造性转化

创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具体释义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社会制度、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的综合反映。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可以照搬到现代社会中。创造性转化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在保留其先进内涵的基础上,对其陈旧的表现形式进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重新焕发活力。创造性转化主要针对外在表现形式中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符,但实际内涵依旧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文化内涵是创造性转化的根本,时代特点是转化的依据,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础。

2.创新性发展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创新性发展:“创新”指的是创造新的,对旧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摒弃;“发展”指的是事物的不断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事物存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不断变化。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可以理解为把握新时代的特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不断完善、提升与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是文化内涵的创新性发展,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是科学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内涵,并阐明其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内容。以创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提炼,进而应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应遵循‘守正’与‘创新’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重视国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上的顶层设计,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各方面力量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作出努力。”[1]只有实现创新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双重多元化,才能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与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特征

1.立足与改造现实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文化发展中普遍规律的认识和剖析。其中,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用来剖析人类社会层面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了物质丰富程度对事件发生产生的影响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意识的建立基础是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改造性与批判性,就是来自其在实践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建立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重点强调的是文化在改造现实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就使得其在资本主义价值观探求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巩固自身统治地位。

2.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统治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思想和观念上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任何变化,社会经济会相应地体现出明显的阶级属性,因此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也会因社会经济基础的阶级属性呈现明显的阶级特点。“无产阶级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某个政治集团,而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产生于无产阶级运动的快速发展时期,也秉承了这一发展原则。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其服务对象是人民,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所以只有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并为之服务,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力量,只有始终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文化内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重要价值

1.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古代中国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综合反映,因而许多思想与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其借鉴意义,尤其体现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这也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发展和建设手段的统一,这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既是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巩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2.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支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主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的文化体系,促进人民群众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不仅是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推进“双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方针,同时也是发展成为文化强国的基础性支撑。

3.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大家思想精华的集结,尤其是儒家思想,这些思想经过千百年来的兴衰依旧被保留下来,足以证明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诸多思想就是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先进的思想内涵不仅为我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来源。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可以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4.有利于保持文化发展活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认同问题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突出。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人民群众只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及正确性,才能理解和认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做的各种决策。另外,近年来,西方文化的内在矛盾也在不断暴露出来,其从本质上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西方文化正在从东方智慧中寻求突破口。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既可以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先进性,又可以增强中华文化抵御外来势力侵略的能力,提升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地位。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之间的联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和创新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应落实到具体的措施中,而不能只成为一个口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发展时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此,它可以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自我转化和更新,顺应时代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思想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又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判断,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继承发展的重要体现。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践行过程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实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并不仅仅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与归纳,形成理论大集合,更重要的是通过推进“双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切实运用到现代化建设中,真正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需要坚守民族根本特色”[4],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激活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践行过程。动态的文化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和竞争力,失去交流功能的文化也会失去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就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多渠道、多方式地促进其与各种优秀文化进行交流,汲取对方的长处,丰富自身的文化体系。联系和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理念。对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文化可以通过借鉴和转化的方式,形成自身可用的文化,而不是生搬硬套,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实践中的重要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就是立足民族文化,放眼于世界优秀文化之林,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从而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实践路径

1.坚持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契合,才能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特点的结合不会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方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发展需要,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及我国文化建设基本国情相结合,综合衡量各部分在“双创”建设中的作用,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需要落到实处,发挥人民群众在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双创”建设与教育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在全社会中的普及。

2.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实践过程中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守正”是将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具有借鉴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炼与继承,将与现代社会发展模式不相符的部分予以摒弃。“双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适应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契合时代精神和思想的精髓,形成当代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而“创新”则是要求运用科学的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和再加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的同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实践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通过营造良好的“双创”环境,培养优秀的“双创”人才,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人民群众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重要基础来源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只有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才能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在推进过程中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感召力的稳定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推进也离不开感召力的存在。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双创”建设可以保证其内容的先进性,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有利于中国文化体系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同时指明了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坚定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4.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实践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实践方式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可以积极与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地方聚焦自身特色与优势,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尤其是地方文旅建设,应积极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地方发展相符合的部分,挖掘其中的社会价值,打造属于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同时加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丰富和完善地方文化体系,推动地方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可以与华夏文明传承和创新工程研究成果相结合,通过该工程在中华文明中的研究成果,更加深入、系统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各种研究资料建立更加完善的史料体系,从而丰富民族精神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实践过程中,应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尤其是对古代文化的修复、保护和宣传,通过这些实体物品可以使人民群众更加直观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珍贵。对古代文化的保护利用应在深入挖掘其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应用渠道,充分发挥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实践中的推动作用。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需要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所以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融入其中,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充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营造良好的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还可以与红色教育相结合,汲取红色资源在生命力和感召力方面的优势,增强“双创”教育效果。此外,应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教育资源库,发挥其传播和共享功能,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结语

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目标基础上,构建精神家园,保持文化魅力与活力,加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改造现实和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特征,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契合,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及实践方式的创新,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文化观双创中华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双新双创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