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2024-04-24 13:19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5期
关键词:关节镜交叉韧带

鲍 兰

(麻城市人民医院骨二病区,湖北 麻城 438300)

前交叉韧带是保持胫骨迁移适度、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组织[1-2]。前交叉韧带损伤是骨科常见疾病,常由交通事故、剧烈运动等导致 。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可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症状,其患侧膝关节稳定性被破坏,原因在于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局部软组织受损,肌腱收缩,此处膝关节生物力学受到影响,神经及肌肉的控制能力减退[3]。临床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以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为主。此手术的并发症少,术后恢复速度较快,是目前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首选术式。为了有效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于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可减少恐动,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康复训练[4-5]。本研究主要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4 月至2023 年4 月期间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89 例,分为对照组(44 例)、研究组(45 例)。对照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4 例、20 例;年龄最小23 岁,最大52 岁,均龄(41.20±3.19)岁;体质量指数(BMI)20 ~24 kg/m2,均值(21.98±0.43)kg/m2;前交叉韧带损伤诱因为交通事故30 例,剧烈运动14 例;左侧、右侧膝关节损伤分别为21 例、23 例。研究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4 例、21 例;年龄最小22 岁,最大50 岁,均龄(40.59±2.72)岁;BMI 20 ~25 kg/m2,均值(22.30±0.39)kg/m2;前交叉韧带损伤诱因为交通事故30 例,剧烈运动15 例;左侧、右侧膝关节损伤分别为22 例、23 例。以上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通过并备案,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字。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符合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适应证。(2)临床资料完整,围手术期生命体征稳定。(3)既往不存在膝关节手术史、外伤史。(4)未合并骨质疏松症。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类型骨创伤疾病。(2)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3)后交叉韧带损伤。(4)精神疾病、意识障碍。(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畸形、运动障碍。(6)肝肾功能不全。

1.3 方法

两组均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方法:术前健康教育、情绪疏导、用药指导,术后强化健康教育、生命体征监测及康复训练(被动—主动)。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了解康复训练情况,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并予以纠正。

1.3.2 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早期康复护理:(1)组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护理小组,由骨科主治医师、康复师、护士长、高年资护理人员担任组员,召开组员讨论会,了解本组患者病情、手术情况及围手术期生命体征,制定早期康复训练方案,熟练掌握康复训练方法、流程及注意事项。(2)手术后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同时穿插气压、神经肌肉电刺激及超短波无热量治疗,单次治疗时间分别为0.5 h/次、20 min/次、10 min/次。康复师评估患者训练期间疼痛程度。对于疼痛程度较轻者,可采取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式缓解疼痛。对于疼痛程度较为明显者,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3)根据早期康复训练方案开展护理,将康复护理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术后1 ~2 周、3 ~4 周、5 ~6 周、7 ~12 周。第一阶段,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逐渐活动膝关节,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3 d,开展下肢被动伸直、主动滑动训练,每次2 min,每日2 次,逐渐增加训练时间。然后开展踝泵训练(于床上取坐位,背伸、直屈踝关节),以20 次为一组,每次做2 组,每隔2 h 训练1 次。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训练期间的疼痛程度。若患肢疼痛程度较轻(VAS 评分<4分),可开展股四头肌训练,训练期间告知患者保持动作缓慢、轻柔,避免动作幅度过大,训练内容以直腿抬高训练为主(收缩股四头肌,尽量背伸踝关节,下肢与床面距离约为10 cm,5 s 后双腿回归置于床面),以20 次为一组,每次做2 组,每日训练3 次。若患肢疼痛程度较为明显,可采取局部冰敷,先缓解患肢肿痛,再开展训练(方法与疼痛较轻者相同)。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训练内容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仪辅助训练,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每组20 个,每次训练2 组,每日训练3次。训练期间测量患肢肌力,根据恢复情况调整训练时间及频率。直腿抬高训练期间应用沙袋负重,10 个为1 组,每次做1 组,每日训练3 次,根据恢复情况增加沙袋重量。同时下床活动,足尖触地,根据适应情况逐渐负重(初始负重量为体重的四分之一)。全脚掌可着地后,屈曲膝关节,每隔3 日增加1 次膝关节屈曲角度。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开展膝关节稳定性训练、拄拐行走训练、脱拐行走训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训练时间及频次。第四阶段,加强步态训练、下蹲训练、肌力训练及活动关节训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训练时间及频次。期间可穿插日常生活训练。患者出院前,给予出院指导,告知自我护理注意事项、居家训练方法,定时随访,了解康复情况,对于训练期间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

1.4 观察指标

以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恐动程度、膝关节活动角度及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指标。(1)膝关节功能应用膝关节功能评分表(KSS)评估,包括主诉疼痛(50 分)、稳定性(25 分)、活动范围(25 分)、缺陷(扣分)、行走(50 分)、上楼梯(50 分)、功能缺陷(扣分)。临床评分总分为100 分,包括主诉疼痛、稳定性、活动范围、缺陷;功能评分总分为100 分,包括行走、上楼梯、功能缺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好。(2)恐动程度应用恐动症评分表(TSK-11)评估,包括11 个问题,答案包括强烈反对(1 分)、反对(2 分)、同意(3 分)、强烈同意(4 分)。总分44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恐动程度越严重[6]。(3)膝关节活动角度包括屈曲、内旋、外旋,正常活动度范围分别为-10°~135°、0°~30°、0°~40°。(4)并发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粘连、下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满足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卡方(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膝关节功能(KSS 评分)

护理前,两组KSS 评分中临床评分、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两组KSS 评分中临床评分、功能评分均有所升高(P<0.05),且研究组KSS 评分中临床评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膝关节功能(KSS 评分)(分,±s)

表1 膝关节功能(KSS 评分)(分,±s)

组别临床评分t 值P 值功能评分t 值P 值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n=44) 35.62±1.5252.16±4.1624.772 <0.0532.45±2.4750.42±3.4128.310 <0.05研究组(n=45) 35.65±1.5570.35±5.6939.471 <0.0532.50±2.4270.52±4.5149.831 <0.05 t 值0.09217.1840.09623.676 P 值>0.05<0.05>0.05<0.05

2.2 恐动程度(TSK-11 评分)

术后1 周,两组TSK-11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周、1 个月,两组TSK-11 评分均低于术后1 周(P<0.05),且研究组TSK-11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恐动程度(TSK-11 评分)(分,±s)

表2 恐动程度(TSK-11 评分)(分,±s)

组别术后1 周术后2 周术后1 个月t 值P 值对照组(n=44)36.52±2.1629.46±3.1821.58±2.4112.182/30.622<0.05研究组(n=45)36.55±2.1523.10±2.4916.52±1.6827.426/49.245<0.05 t 值0.06610.51811.512 P 值>0.05<0.05<0.05

2.3 膝关节活动角度

护理前,两组膝关节屈曲、内旋、外旋活动角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3 个月,两组膝关节屈曲、内旋、外旋活动角度均大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膝关节屈曲、内旋、外旋活动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膝关节活动角度(°,±s)

表3 膝关节活动角度(°,±s)

屈曲角度内旋角度外旋角度组别t 值P 值护理前护理后3 t 值P 值个月护理前护理后3个月对照组(n=44)23.65±1.24 45.67±3.24 42.103 <0.05 10.25±0.67 16.20±1.20 28.717 <0.05 13.20±1.05 21.62±2.41 21.246 <0.05研究组(n=45)23.67±1.29 67.52±2.46 105.898 <0.05 10.27±0.70 23.01±1.07 66.839 <0.05 13.22±1.10 31.64±3.42 34.395 <0.05 t 值0.07535.8830.13828.2720.08815.944 P 值>0.05<0.05>0.05<0.05>0.05<0.05个月护理前护理后3 t 值P 值

2.4 并发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并发症[例(%)]

3 讨论

交叉韧带是固定膝关节的韧带,呈十字形交叉分布,分为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两种类型。前交叉韧带损伤常由交通事故和运动不当引起[7-8]。根据病因差异,患者临床表现存在差异性。临床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以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为首选方式[9]。为了确保患者手术效果,围手术期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应给予相应的康复护理。常规护理措施在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方面的耗时较长,患者常因疼痛等原因存在恐动表现,且康复训练内容简单,短时间内恢复膝关节功能方面的效果有限,且长时间的卧床,可引起患者下肢肌肉力量下降,不利于膝关节活动能力及活动度的恢复[10-12]。

近年来,康复理念被广泛应用于骨伤科临床,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较强的规范化、科学性特点,在恢复肌肉协调性、耐受性的同时,可逐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增加膝关节活动度,从而强化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13]。本研究中,对研究组观察对象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此护理模式将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分为四个阶段,各项护理在术后不同时间进行,符合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恢复的特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护理的四个阶段分别为术后1 ~2 周、3 ~4周、5 ~6 周、7 ~12 周。术后1 ~2 周,患者患关节疼痛较为明显,此时护理重点应为缓解疼痛。术后3 ~4周,患者患肢肌肉紧张,此时护理重点应为针对患肢肌群的康复训练。而术后5 ~6 周、7 ~12 周,康复训练内容可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而定,以减轻功能障碍为主。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缓解疼痛、维持患肢肌肉协调能力、患侧关节稳定性及活动程度的顺序进行,以促使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

本研究中,护理后研究组KSS 评分中临床评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改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膝关节功能方面,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常规护理。术后2 周、1 个月,研究组TSK-11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减轻患者恐动行为方面,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常规护理。护理后3 个月,研究组膝关节屈曲、内旋、外旋活动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开展早期康复护理期间,通过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可促使患者患侧膝关节活动角度逐步恢复[14]。同时,通过肌肉等长训练、下肢肌肉按摩等方式可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这一观点。

综上,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行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恢复膝关节的活动能力,减轻恐动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

猜你喜欢
关节镜交叉韧带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SLAP损伤合并冈盂切迹囊肿的关节镜治疗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连一连
关节镜下治疗慢性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早期随访研究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关节镜术后电话回访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