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丽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0)
急诊危重症主要包括呼吸心跳骤停、休克、创伤、心血管病急症、呼吸系统急症等[1]。其典型特征是生命指标出现异常,如呼吸、血压、心率,以及体温不稳定,严重危及生命,因此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抢救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是根据临床需求和病情发展情况制定出的标准化救治流程,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循证依据,且经临床验证可明显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3]。为进一步探究该护理模式的有效性,本文对我院收治的80 例急诊重症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整体性护理,并对其护理效果展开详细分析。
选择2023 年1 月至12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1 ~72 岁,平均(52.14±11.02)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 例,年龄42 ~73 岁,平均(53.08±11.02)岁。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符合急诊危重症诊断标准;(2)于3 h 内进行诊疗;(3)家属同意加入本研究。
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2)不配合者;(3)退出研究者。
1.2.1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第一时间接诊到患者后,应积极向家属了解患者既往史、用药史、发病时间和相关表现,以及所采取的急救措施等。然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心肌梗死者快速实施心脏复苏;因受到严重创伤致持续性出血者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和包扎伤口;呼吸困难者即刻给予呼吸机辅助治疗,并详细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抢救流程。如果患者需介入治疗,及时与相应科室取得联系,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工作,随时接诊手术患者。入院后积极展开救治工作,遵医嘱协助患者进行相关生化检验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后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抢救结束后密切进行心电监护,同时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产生。
1.2.2 观察组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
(1)病情分级。通过患者个人意识、生命指标及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级。①1 级:病情濒危,随时危及生命。如心跳呼吸骤停、心肌梗死、体温>41℃、收缩压<70 mmHg。应及时开通绿色通道,入抢救室急救、稳定生命体征,然后转入专科持续治疗。②2 级:有恶化倾向,有发展成1 级或潜在性危及生命的可能。如呼吸困难、昏迷等。10 分钟内入抢救室救治。③3 级:急性症状未缓解或导致病人极度恐慌。如急性哮喘、轻中度出血等。存在生命危险,先于4 级者救治,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④4级:不会导致危险和恐慌的急性伤病。如擦伤、轻微疼痛等。属于非急症,做好引导和情绪干预,有序就诊。
(2)病情处置。①1 级:心肌梗死。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在急救车上维持吸氧,缓解心脏压力。到达医院后协助医生进行体格检查,以及心电图、肌钙蛋白等辅助检查。遵医嘱行呼吸机治疗,保证呼吸顺畅,缓解心肌梗死。若症状严重,遵医嘱行溶栓治疗或急诊PCI,以挽救垂死的心肌,避免心肌梗死范围进一步扩大。②2级:心源性呼吸困难。高流量吸氧,静脉应用利尿剂减轻肺瘀血、降低肺静脉压。遵医嘱应用强心药物加强心肌收缩性、控制心率,必要时注射镇静药物,减轻烦躁症状。③3 级:急性哮喘。遵医嘱应用布地奈德气雾剂等支气管扩张药物进行急救,若仍无法缓解,遵医嘱选择鼻导管、面罩等方式吸氧,若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积极协助医生实施气管插管治疗。④4级:做好就诊指导,待处理后离院。
(3)根据PDCA 模式进行持续护理。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等4 个阶段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根据患者病情程度适当增加回访次数,通过与主治医生和家属交流沟通,综合评估患者目前的身心状况,根据患者个人病情特征给予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康复指导。同时做好并发症干预,提醒家属定时为患者翻身,保持个人卫生,做踝泵运动,防止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后,做好心理疏导,促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后期的康复治疗。
在干预后分别统计两组的救治效果和护理满意度。(1)救治效果:统计两组患者检查时间、急救时间和分诊合格率。(2)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百分制护理评价表评价,85 分~100 分、60 ~84 分、59 分及以下,分别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组检查时间和急救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分诊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检查时间、急救时间及分诊合格率
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满意度[例(%)]
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具有危、重、急等特征,其护理效率与抢救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应根据急救流程展开规范救治,抢救期间做到迅速、有效、规范及人性化,最大程度提升抢救成功率[4-6]。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重视对患者实施个性化、全面化的综合护理,首先对患者给予快速识别和判断,通过综合评估病情,以确定抢救的优先顺序和目标。其次,根据患者病情进展状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包括基础生命支持,确保气道保持通畅、呼吸正常和循环恢复[7-9]。再次,注意早期复苏,快速建立生命体征监测,及时纠正低血压、低氧血症,立即恢复体液平衡。此外,该护理模式重视多学科合作,加强与各科室医护人员的积极合作,共同促进疾病转归。
经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检查时间和急救时间更短,分诊合格率更高,表明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更优。整体性急诊急救是依据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典型特征,并以分级为标准所实施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在整个护理期间,尤其关注对1 级患者的积极救治,其次为2 级和3级患者。在初步抢救后还要严密监测生命指标变化,一旦发生恶化仍需实施抢救[10-12]。心肌梗死患者属于急诊科常见的1 级患者,若治疗不及时会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引起诸多不适症状,增加致命风险。尤其是当诱发心源性休克时,会伴有四肢发冷、血压降低、尿量减少或无尿表现,死亡率增高。必须在第一时间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维持吸氧。在急救车上维持吸氧,缓解心脏压力。到达医院后完善心电图检查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心源性呼吸困难属于2 级,是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发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如果持续不缓解,容易引发低氧血症,严重时可发生呼吸衰竭[13-15]。应积极控制原发疾病,保护恢复心功能,遵医嘱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脂药物预防冠心病,积极抗感染治疗,特别是呼吸道感染,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以及心律失常[16]。3 级患者应给予对症支持诊疗护理,做好严密监测。4 级患者做好对症处理即可。本研究结果提示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分级,有助于优先对重症患者做好积极抢救,为提升救治率提供坚实基础。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总满意度(92.50%)比对照组(75.00%)高。表明通过初步抢救,待生命体征平稳转入普通病房后及时跟踪回访,根据临床生化指标和患者身心状况做出对应的健康指导,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为患者获得较好预后提供了积极条件,最终获得了患者的高度好评。
综上所述,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更为突出,借鉴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