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和困境: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2024-04-24 05:23:30崔利宾
客联 2024年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课课程思政

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价值,也指出了在实践过程中诸如主体、内容、场域就、教学方式等方面面临的困境,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助力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效提升。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教育模式。二者协同育人已经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普遍认知,亦成为高职院校加强思政工作、提升人才培養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

(一)创新思政课程的需要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坚持“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一方面延长了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时间,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感悟思政教育的深度。思政课程对接课程思政,可以拓展思政教育路径,创新思政课程育人渠道,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的需要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重点内容和有关要求。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建设是课堂教学的嵌入方式。适应教育对象的新变化,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专业课堂上,思政元素要潜移默化融入课程学习、课堂互动,学生真信、真懂、真用,思政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实效。因此,在思政教育体系中,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不可割裂。课程思政只有以思政课程为“价值基准”,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内容供给,才能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政课程“主阵地”、课程思政“主战场”要双线并进,所有教师、所有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三)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的需要

思政课程以显性的方式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答“青春之问”,解读“中国精神”,解释“依法治国”;而课程思政以相对隐性的方式在讲解专业知识点的同时,启发式地带入“家国情怀”“职业理想”等元素。二者有效协同,发出同一声音,实现效果倍增。因此,只有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的体制机制,深入提炼各类课堂思政元素,突出同向同行、融合共进的教学实效,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协同育人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素质提升相对分离的现实瓶颈,让学生学中思、思中学,掌握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塑造品格,实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

高职院校依据《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协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二者如何有效融合并形成合力,仍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在实践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要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提升,持续提高育人质量,必须正确对待和解决当前存在的融合效果欠佳、教师认知偏差和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只有在思政课程发挥育人“主阵地”的基础上,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才能实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育人育才的统一。虽然二者同向同行,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二者在协同育人方面也呈现了以下现实困境。

(一)主体协同困境

思政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背景不同,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师“传帮带”等活动,但由于认知不同,二者的协同效果欠佳。部分专业课教师为了课程思政而思政,生搬硬套,找不到所授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契合点。不仅不能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还可能导致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反感,达不到育人的效果。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协同育人意识,认识不到自己在立德树人中的领航作用。只重视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无视与专业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合作。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授业、解惑”,而“传道”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基于此,很难发挥二者的协同育人效应。

(二)内容协同困境

以往专业课教学设计,只注重专业性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设计中也是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思政元素的渗透。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关注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授课任务,很少挖掘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从而出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脱节的现象。在“大思政课”提出后,为了迎合课程思政相关理念和政策,教师又出现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现象,很多教师“大水漫灌”地把思政知识堆砌到专业课程中,只重视“量”而不重视“质”,这就导致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不强,还容易出现专业课程的“滥思政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思政元素安排的科学性,不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拓展专业课程的温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场域协同困境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取各种措施在校内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如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相关课题,举办讲课比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结对子”等活动。这些举措加快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步伐,并在高职院校中形成了课程思政研究的育人氛围。但各高职院校的部署和安排存在很大的差异,校校之间、校企和校基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机制,尤其是校校之间的顶层设计差异很大,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校校、校企和校基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很难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各高职院校作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要共同发力,通力协作,才能保证整个系统高效运行。

(四)教学方式协同困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线下教学转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利用相关授课平台,通过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课中集中讲解、课后在线答疑和协作讨论完成授课。混合式教学对教师教学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在教学模块设计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渗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思政元素融入过程中,所授内容既要求教师要切合主题,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后答疑和讨论环节,又要引入大量的案例,结合时事热点问题抛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答疑。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教师教学设计上由于各种困境的存在,使二者在教学方式方法选取上也存在一定的困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石慧.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大众文艺,2023(18):169-171.

[3]贺才乐,黄洁萍.“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3,23(02):62-69.

作者简介:崔利宾(1981—),男,河南滑县人,硕士学位,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基金来源:本文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223295。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课课程思政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22:05:50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