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友琴
文题亮相
爱是什么?“是想了解,想触及,想拥你入怀”,这是叶倾城对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需要去领悟、去锻炼的能力”,这是弗洛姆对爱的解读;“爱是理解的别名”,这是泰戈尔对爱的感悟。作为中学生的你,是怎么去理解和感受爱的呢?
请以“爱是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原作雏形
爱是祖母的乡语
那年,祖母突然走了,像清晨飘散的一场雾。父母亲带着我,踏上了回粤北老家的火车。车窗外的风景急急倒退,像沉重压抑的诗歌,一起一落,有关祖母的记忆涌上心头。(开头叙述事件的背景,没有明确点题,缺乏深意。)
祖母的家在老街上的一条小巷里。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巷道,像一条小蛇似的,蜿蜒在老街上。小时候,每天晚上,祖母会早早地给我洗漱好,穿一条洗得发白的睡裤,搬一把椅子坐在巷道里,给我讲故事。那时候,祖母叫我“乖乖”,我喊她“阿嫲”。(这里需点明乡语背后的情感,与后文形成对比,使情感有波澜。)
再大一些,父母要带着我到大城市里求学。每逢我和祖母通话,我总会用夹着乡音的普通话喊她“祖母”。她不知如何应答,只是笑,像个孩子般欢欢喜喜地叫我“乖乖”。转而,却对父母亲报怨道:“你们要多和乖乖说家乡话,不要让她忘……”她不断絮叨着。
也许是被她唠叨烦了,父亲对她说道:“妈,孩子在城里读书要说普通话,你让她说话带乡音,别人会笑话她嘛!”祖母先是愣了一下,电话那头转而传来落花般的叹息,我仿佛可以看见祖母榆树皮似的脸,紧紧贴着手机屏幕,嘴里反反复复地叫“乖乖”。(这两段存在语病,文字还需推敲。)
那时我年幼,哪里懂得祖母的叹息?只觉得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好听着呢,随即就丢弃了那听着有些刺耳的乡语,没有丝毫留恋。(乡语的背后是祖母绵长的爱,此处应点题,否则后文写对祖母的爱和思念就显得突兀。)
终于到了祖母家的老街,父母亲提着行李,我如提线木偶般地跟着他们穿街过巷,来到一所老院前。父母看我静默不语,也许是为了舒展我脸上的悲苦,开口道:“不要难过,你阿嫲是个开朗的人,肯定不想她的乖乖这样。她之前还学普通话呢,说是要跟进时代,要不是看你学习忙,我们还想让你回来陪陪她。”
我点头应答,鼻子却酸酸的。祖母的爱是三月的雨,濡湿了我的心。我忽然又想听阿嫲叫我“乖乖”,不必再隔着电话……
祖母的后事办了几天,我看着祖母的遗像,不禁潸然泪下。是不是只有爱,才能让久浸乡音的老人“喜新厌旧”?是不是只有爱,才能让人学会理解和包容?(这里应再加入祖母用乡语唤我“乖乖”的情节,既能呼应前文,又为后文抒情,点明主旨作铺垫)
我坐上车,扭头回望,隔着车厚厚的玻璃,祖母的院落渐渐远去,美得像一个梦。啊,阿嫲,你再也听不到我的乡话了吗?(结尾点题较为生硬,没有点明主旨。对于小作者来说,“爱”到底是什么?主旨需要明确。)
升格指导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可以从亲情、友情等方面来写。审题时可以围绕给出的几个关键词来立意:爱可以是了解、触动、领悟、理解、包容等。无论选择哪个方面立意,建议都要有具体的切入点,要有一个抓手,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爱是日常小事中的感悟。
本文的立意是小作者从祖母的乡语中感受并理解到了祖母的爱,对祖母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但本文也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立意不明确,主旨不突出,没有紧扣祖母的乡语来凸显爱的主题;二是开头和结尾较为平淡,语言还需要优化,点题不够,缺少一些情感的铺垫,没能很好地突出作文的主旨。
方法点拨:
本文在升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內容上,点题可以正点,可以反点,还可以侧点。
第二,写作手法上,可以用描写点题、叙述点题、抒情点题、金句点题等方法。
第三,位置上,可以在作文开头、中间、结尾多处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