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项目:文章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中小学德育专项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问题设计研究》(立项批准号:DY-230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贾文萍(1968~),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摘 要:随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探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议题式教学法逐渐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同。议题式教学既是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与突破,也是道德与法治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现实路径,充分彰显出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课堂教学的意蕴之美。议题式教学中议题问题的设计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教师立足日常教学工作将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有效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充分探索和合理控制,对教学工作整体质量的优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文章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角度,针对议题式教学中的议题问题应该怎样设计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法;议题问题;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8-0136-04
在初中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良好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对教学工作综合质量的提升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以日常教学工作作为抓手对不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进行了反思与应用,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变得更为丰富。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为例,通过研究,教师发现议题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和思考知识,有利于强化学生知识探究能力。因此,笔者鉴于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有效设计相关议题问题,从而进一步确保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法可以融入日常教学工作。
一、 议题式教学及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
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充分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议题对具体问题展开思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延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议题式教学的引入和渗透,可以充分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设路径,有利于学生在参与议题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思维,利于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二、 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议题问题设计水平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因循守旧,不利于学生教学地位的重塑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组织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会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工作的风格产生影响。然而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存在因循守旧的问题,这将导致其不能充分认识学生群体的教学地位和价值,如有教师自己就没有对教学内容深度思考,设计的问题没有可议性,或是议题本身是交叉的而不是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也难以及时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无形中弱化了学生群体的教学地位,不利于学生结合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减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导致教师习惯于采用填鸭式教学法来授课,不利于学生群体在课堂上根据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及时向教师寻求答案,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延伸。
(二)议题内容与学生联系相对较少,不利于引发学生群体的共鸣
议题内容的教育立意、教学目标与议题问题,既应基于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而发散,议题问题之间又应围绕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同时,在确定议题内容与目标时,应符合学习这个议题的学生的认知与情意发展水平。唯有合理确立一个议题内容,课堂学习才能彰显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研究资料显示,在组织学生学习知识时,部分教师设计议题内容时未及时作好对相关知识点的探究和分析,会导致议题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不利于引发学生的共鸣。在设计议题问题时,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知识储备情况和现实生活,而且比较主观地来设计议题问题,这将使议题问题的设计效果总体上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相对偏低,对教学工作的持续发展与充分优化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相对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
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应当关注和培养的一个重点因素和指标。实践表明,通过做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可是有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活动形式相对单一,部分教师在提出议题问题时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设计议题问题中,相关议题的实践性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不利于学生群体交流讨论议题并激发对知识的探索兴趣与热情,无形中减弱了议题式教学工作的落实效果,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阻碍。由于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教师难以帮助学生将议题作为可议的切入点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分析和自主思考,这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群体的全面成长。
(四)议题式教学缺乏评价,不利于教学工作方法的改进
在议题式教学时,部分教师对设计的议题问题并没有表现出高度的重视且学校方面对这一问题的监管力度相对偏低,导致教师难以有效持续累积教学方法,影响教学工作的实施效果。部分教师难以进一步剖析相关知识点,导致教师困局中难以破局,不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综合水平的进一步优化。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评价体系,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有效实现对自身不足之处的充分认识并结合教学工作内容进行科学调整,弱化了教学方法的改进效果,对教学工作的综合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教师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教师间并没有及时进行定期的交流和商讨,导致教师的集体智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间无法对遇到的困惑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梳理,不利于优秀教学经验和方法导学价值的进一步優化,给整个教学工作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困惑。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中议题问题设计策略
(一)做好课程课标理念的解读,推动师生教学地位的转化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内涵体现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身份认同与公民意识。为了更好地发挥议题式教学方法的价值,教师应积极做好课程课标理念的解读分析,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强化教师对学生群体教学地位的认识,从而在设计议题的时候多设计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议题式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的个人品质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表明,其有助于促进师生教学地位的转化和互换,对学生具体思维能力的拓展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发现自己》的第一框“认识自己”时,教师通过及时转变教学思想,认识到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活动时引导学生对“怎样认识自己”提出相应的议题。
总议题:怎样更好地认识自己?
议题一:为什么“人贵有自知之明”?
议题二:我们从哪些方面与途径能“自知之明”?
议题三:“人贵有自知之明”就足矣吗?
设计这些层层递进的议题问题旨在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认识自己以及认识自己有哪些方法。设置字数控制在15字之内问题链,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地认识自己,能够倾听别人对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法治观念,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的道德修养。增强不断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成为更好的自我的责任意识。
(二)结合生活寻找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深入解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使教材中的文字材料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在设计活动议题时应该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筛选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认知水平且有实践价值的素材,围绕议题展开活动设计,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引发师生共鸣,教师设计的议题问题能够激发他们对相关议题的讨论和参与兴趣,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的第二框“网上交友新时空”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如何网上交朋友”的这一话题进行议题问题的设计,然后就这一话题进行小组间交流和讨论。
总议题:怎样才能用好网络收获更多的友谊?
议题一:大家是怎么看待网络交友的?
议题二:“网上朋友”可以变成“线下朋友”吗?
议题三:网络交友有哪些注意事项?
通过这些议题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真正思考辨析“网上交友”与“线下交友”的不同以及怎么进行良好的网络交友。实践表明,通过积极设计相关议题,可以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有助于强化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促进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的持续优化。
(三)拓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开展议题问题的集体讨论
新课标明确规定:“活动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索,统筹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序列化处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科内容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程实施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承担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活动设计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将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融入”活动展开的全过程。议题式教学围绕议题,采取活动与内容相互嵌入的组合方式,有利于实现课程内容的活动化和活动内容的课程化,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根据学生生活选择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加自觉地参与讨论与争辩,主动地投入学习情景中。议题“浅”了,学生会“不屑于讨论”,议题“深”了,学生会“不知咋讨论”,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确定和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价值的议题,把这些矛盾性较强的议题带到学生面前,探究情境活动时要讲究深入性。课堂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化议题所具有的讨论性和互动性,促进学生群体思维能力的拓展。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珍视生命》的第二框“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时,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开展辩论赛。具体辩论赛的辩题:“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正方观点是“我方认为生命是坚强的”。反方观点是“我方认为生命是脆弱的”。学生在彼此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意识与梳理知识的习惯。正反方的学生在辩论时更好地拓展思维并结合相关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以实践作为抓手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实现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
(四)优化教师观课与议课制度,确保教学要点的动态改进
从制度的层面来看,通过及时做好对观课与议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学校引导教师通过开展观课议课方式,进一步分析和充分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施情况。教师可以就其他教师在授课时的表现进行中肯且客观的点评,从而帮助任课教师认识到自己在设计议题的时候还存在哪些不足,有助于促进教学要点的动态改进,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议题式教学设计应该有一个坚持不变的尺度和标准,即议题式教学是为实现教学优化服务的,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议题式教学设计相适应的,就是在教学评价中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业成就的问题。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美好集体有我在》的第二框“我与集体共成长”一课时,通过开展观摩课活动,观课的教师可以随机观摩道德与法治教师授课,并在观课时分析其设计的议题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
总议题:我如何与集体共成长?
议题一:我和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议题二:建设美好集体的合作策略有哪些?
议题三:在集体生活中,我应该做些什么?
设计这个议题问题旨在使学生通过交流的机会实现对“集体”和“我”之间关系的了解和认识,促进教学工作有针对性的提升,有利于确保教学工作的充分转变,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实践表明,这一制度的建立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前预先给学生布置任务的现象,有利于确保观摩到的课是真实而有效的,而不是表演出来的。这可以帮助教师客观地认识教学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对后续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很有帮助。
(五)鼓励教师进行经验的总结,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
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了进一步提升议题式教学议题问题的设计效果,教师应结合相关内容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积极总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环节效能的全面提升。大量研究资料指出,定期的专题教研讨论进一步促进优秀教学方法和经验的充分推广,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生活需要法律”与“法律保障生活”两框时,通过及时总结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教师可以和其他教师对自己遇到的一些困惑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助于确保问题的及时解决。比如,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的一个经验: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的时候也不能直接放手,这样的话,有的学生会假借讨论的名义在课上说闲话、唠闲嗑,就会导致教学工作的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自己游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的学习讨论,听一听学生都在讨论什么。这样一来,既可以实时把控课堂教学,也能及时发现没有将精力放在学习上的学生并及时指导他们。另外,通过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对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法加以设计,可以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的持续拓展,有利于促进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为议题设计科学性的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而言,为了确保议题教学法价值的充分发挥,教师应在怎样设计议题这一问题上投入足够的精力,从而使得议题符合学生的诉求,贴合学生生活,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推进与师生交流互动的顺利开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具体工作实施期间,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积极寻求生活中的教学情景,拓展课堂教学工作组织形式,同时做好对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并积极总结教学活动组织经验,继而確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娜.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俏丽·教师,2022(10):34-36.
[2]罗蓉华.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13):104-106.
[3]王秀伟.初中道德与法治基于单元整合思维的议题式教学策略研究[J].俏丽·教师,2022(3):37-39.
[4]肖心如.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以“做更好的自己”一课为例[J].俏丽·教师,2022(9):10-12.
[5]朱季平.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课堂有效合作路径探索: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背景下的初中生法治教育为例[J].求知导刊,2022(8):65-67.
[6]周霞.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好日子,2022(36):160-162.
[7]李梅.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资源,2022,18(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