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礼 田冬梅
课题项目:文章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3]GHB066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国礼(1975~),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兰州市第二十九中学,研究方向:初中信息科技教学;
田冬梅(1976~),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兰州市第八十八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及劳动教育。
摘 要:劳动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当中关键一环,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劳动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契合现代教育理念。文章针对中学劳动教育与信息科技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给出了劳动教育与信息科技教学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信息科技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然后分析了两者融合实施教育的现状,剖析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视角出发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劳动教育;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融合路径
中圖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8-0007-05
现代中学劳动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满足自身课程的要求,也要注重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对信息技术理论实践的培养。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动手处理一些实际碰到的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通过实践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水明从需求理论视域出发,探讨了劳动教育在专业技术一体化教学中的重要性,给出了实施一体化融合教学的策略。高军等人则在一体化教育背景下以高职院校为例,进一步探讨了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新模式研究。上述研究在其关注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但对中学劳动教育与信息科技教学融合模式并没有专门的探讨,基于此,文章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 劳动教育与信息科技教学
(一)劳动教育
中学劳动教育是指在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使其从小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勤劳创造的精神。在中学劳动教育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如校园环境整治、农田耕作、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这些活动既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中学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培养起尊重劳动的态度,增强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同时,学生还能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劳动教育中,获得安全教育和职业规划。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其在劳动中的安全。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本质和优势,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职业规划意识,为将来的发展作好准备。
(二)信息科技教学
中学信息科技教学是指在中学阶段,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提升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理论的认知水平,并提高他们对基本设备的操作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信息获取、数据处理能力,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学信息科技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组成、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等。
第二,应用软件操作。学习常用的办公软件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的使用方法以及其他常用软件的操作技巧。
第三,网络应用与安全。学习互联网的使用方法,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道德,学习安全上网和信息保护的技巧。
第四,编程与创意。介绍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五,多媒体应用。学习使用各种多媒体工具进行图像处理、音频编辑、视频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二、 信息科技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学科融合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指基于人们所学的基本实践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人们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劳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充分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劳动相关的科学技术与专业技能,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的自主创新意识。通过课程教学和劳动实践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中学,加强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共识,在现代教育中其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劳动教育课所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一般意义上的劳动教育在当下并不适用,不同于生产技术落后、手工制造主导的时期,现代工业生产是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合成的高端制造,特别是在计算机的加持下使各个行业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由此可见,在中学劳动教育课中融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与现代育人目标一致的。
所谓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劳动课程教育融合,就是在劳动教育中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来开发各式各样适合中学生的实践课程,从而促进其形成一个整体,让信息技术成为劳动课堂的教学工具。素质教育关键任务在于既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有优秀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整合顺从了现代育人理念,是与时俱进的课堂革新策略,把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整个教育过程当作一种载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进而达到增强学生自主劳动意识的目标。
三、 劳动教育与信息科技教学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教师可能对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不深刻,缺乏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当教师不熟悉最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时,就会在劳动教育与信息科技教学融合中出现阻碍。第二,教学策略和方法缺乏多样化。部分教师往往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缺乏创新的教学思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第三,对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教师在利用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他们可能无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教具、实验设备和软件,以支持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第四,缺乏团队合作和交流。由于缺少与其他学科教师以及领域专家的交流机会,使得经验共享和教学资源共享成为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个人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资源匮乏
第一,缺乏资金投入。获取和更新教学资源需要一定的财政支持。如果学校的教育预算有限,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来购买所需的设备、软件和其他教学资源。第二,设备和软件过时。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要求教学设备和软件保持更新,以满足最新的教学需求。然而,学校可能由于预算限制或技术更新不及时等原因,设备和软件过时,无法提供最新的教学资源。第三,专业指导和支持不足。深度融合教学涉及复杂的技术操作和应用,学生和教师需要专业的指导和支持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然而,学校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专业人员来提供指导和支持。第四,教材和课程资源缺乏。深度融合教学需要教材和课程资源能够结合劳动教育和信息科技教学的特点和需求。
(三)课程整合难度大
第一,劳动教育和信息科技教学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所不同,这可能导致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两门学科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融合,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第二,学校的教学时间往往有限,教师可能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进行劳动教育和信息科技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两门学科的内容都能得到适当的覆盖和教学。第三,劳动教育和信息科技教学使用的教材和资源可能来自不同的来源,如教科书、实践手册、软件和应用程序等。教师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整合这些教材和资源,以提供一致和连贯的教学内容。第四,劳动教育和信息科技教学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师需要找到适合两个学科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评估和考核方式不统一
第一,劳动教育和信息科技教学作为不同的学科领域,其所强调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有所不同。劳动教育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的评估,而信息科技教学更加注重理论知识掌握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估,这种学科特点的差异导致评估和考核方式的不同。第二,劳动教育和信息科技教学在教育目标上也存在差异。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信息科技教学则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和创造能力,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评估和考核方式也会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进行调整。第三,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的多样化,评估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教育领域和学科可能采用不同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如实际操作评估、书面考试、项目报告、口头演示等。这种多样性导致了评估和考核方式的分散和不统一。第四,教师在评估和考核方式上的认知和经验差异也是造成不统一的因素之一。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评估倾向和偏好,导致评估方法的差异。教师对学生学习目标的理解、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差异,也会影响他们选择和运用评估和考核方式的决策。
(五)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首先,基础知识不牢固。中学生对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特别是对相关概念、原理和理论了解不深,缺乏坚实的基础,这将影响他们在深度融合中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其次,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包括使用各种软件工具、编程语言、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训练,阻碍了在劳动实践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最后,中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劳动教育强调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但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存在短板。由于缺乏实际劳动经验,对劳动技能和操作流程不熟悉,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训练,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都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但学生在这方面缺乏经验,缺少创新思维和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困难的能力。
四、 实现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及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路径
(一)增强教师对信息科技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理解程度
新时代的进步带来新的信息技术,新课标的改革督促教师创新教学,这两个因素都要求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教师首先要对这两门学科的有效融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教师必须负责任地从小教育他们认识、热爱、创造劳动,并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整合
首先,分析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的共同点和互补性,找到可以结合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例如,劳动教育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而信息技术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或者利用劳动场景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其次,设计综合性项目,要求学生结合劳动和信息技术进行实践和应用,将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例如,可以结合劳动教育和数学教学,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呈现。再次,引入实际问题和情境,让学生通过劳动和信息技术进行解决。例如,在社区环境中开展一项实际劳动项目,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最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整合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例如,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完成勞动任务,并应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和交流。
(三)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提供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专门针对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使教师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学习社区建设。建立教师学习社区,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教学经验、分享教学资源以及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学习和成长。第三,实践机会提供。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教学。例如,组织实践活动、项目实施以及与企业合作等。第四,导师指导。安排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导师,为其提供指导和支持。导师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新教师熟悉教学环境,提供反馈和建议。第五,参与专业组织和研讨会。鼓励教师参与相关的专业组织和研讨会。这样可以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学研究和发展动态,与领域专家和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第六,持续学习机制。建立一种持续学习的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和不断提升。提供学习资源、培训课程以及专家指导,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第七,资源支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软件等。这些资源的支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实践活动。
(四)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选择全面覆盖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教材,并提供相应的教具和实物,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工具,使其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例如,提供物理实验器材、电子工具、编程开发环境等,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劳动操作和信息技术实践。其次,引入各种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件和应用程序,利用互联网和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例如,提供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案例、视频教程以及信息技术教学的在线课程、编程课件等。最后,整合其他学科领域的资源,增加教学内容的维度和深度。例如,结合数学领域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将其应用于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中。
(五)教学模式创新
第一,项目制学习。采用项目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估,结合劳动和信息技术进行综合性能力培养。项目制学习注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第二,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和协作任务的方式,促进劳动技能和信息技术的互相支持与应用。学生之间可以共同设计和实施劳动项目,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沟通和合作。第三,问题导向学习。引入真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调查研究、信息收集和分析等方式,运用劳动和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第四,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创建各种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劳动场景中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例如,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模拟操作,或者扮演特定角色解决特定问题的情景活动。第五,翻转课堂。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用于学生实践和应用,通过在线教学资源、视频教学等方式提供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讨论和交流,引导和指导他们运用劳动和信息技术进行深入学习。第六,利用新兴技术。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创新的教学方式和体验。
(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第一,实践项目。设计和组织具有一定实践性质的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科技创新比赛、实验室研究等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第二,实习机会。与相关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并培养实践能力。第三,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第四,实践导向教学法。采用实践导向的教学法,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环境中,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第五,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与实践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参加社团、参与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并且拓宽他们的视野和交际圈子。第六,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实践操作和项目成果评估。例如,可以设计实践作业、小组项目、实验报告等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统一评估和考核方式
其一,需要制订统一的评估指标和标准,明确学生在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这样可以确保评估和考核的一致性,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其二,确定适用于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学的统一考核工具和方法。可以结合实际操作评估、项目报告、编程作业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估学生在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其三,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统一的评估和考核方式。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评估能力是实现统一评估和考核方式的关键,他们需要了解教学目标、评估标准以及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其四,建立教师团队和学科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分享经验、讨论教学实践、对评估方式进行讨论与协商,可以在统一评估和考核方式的落实上形成共识和一致性。其五,学生参与和反馈。鼓励学生参与评估和考核方式的制订过程,并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学生是评估和考核的直接对象,他们的意见和反馈可以完善评估和考核方式,使其更加合理和公正。
五、 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科技教学赋予了劳动教育丰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而劳动教育则赋予了信息科技教学广泛的内涵和价值,强化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文章从课程整合、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统一评估和考核标准多个角度出发给出了融合路径,以期对教学质量提升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方水明.需求理论视域下高校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中的站位和实施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评估),2023(11):14-17.
[2]高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劳动教育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23(20):46-49.
[3]韩海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研究,2023(10):149-151.
[4]汪金英,张晓飞.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探赜[J].山东工会论坛,2023,29(5):55-63.
[5]唐云红.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困境与路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44(4):136-142.
[6]郝紫欣.新课标视野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动因、走向与实施[J].林区教学,2023(8):100-103.
[7]邱艳萍,郑香花.从矛盾到共生:论智能化时代劳动教育资源的科技化向度[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3,37(4):56-65.
[8]李立辉,宋丽娜.新时代大学生科技劳动教育的价值诠释与实践探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2(1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