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能力是新课标、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关键能力之一。然而,当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未能达到理想效果。本文选取任务型教学模型作为教学优化工具,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提出教学任务设计的策略,旨在为初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参考。
1.生活化的教学任务情境
任务型教学主张在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知识,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情境应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对生活情境进行模拟或简化,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要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学科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连接点。将学科知识以生活化的样态融入教学任务中,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驱动学生理解知识、迁移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数学课“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段计价)”教学中,将教学任务设计为:此时为20:30,某同学要打车回家,他共有现金32元,使用打车软件查询打车费用,车最多可以行驶多远的距离?如果该同学打车地点距离家18公里,他可以顺利到家吗?此教学任务情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把真实的材料引入教学环境,将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这样易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利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互动和连接。
2.兼顾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提升初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任务设计要兼顾学科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问题解决情境的设计应明确指向学科知识目标,不能为了设计情境而忽略知识的学习。教学任务的设计在强调任务的情境性、思维性和综合性的同时,也要紧扣学科的核心内容,确保任务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展开。
例如,在学习地理课“中国铁路干线”的内容时,教师设计教学任务为:北京的甲同学和上海的乙同学一起去旅行,他们要参观西安的兵马俑、洛阳的龙门石窟、拉萨的布达拉宫,最后从拉萨一起回到北京。请你为两位同学设计汇合地点和铁路乘车路线。该任务情境贴近生活,同时指向地理学科知识学习目标。完成该任务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找到我国东西铁路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依据铁路干线分布格局,设计合理的乘车路线,确定所乘坐的铁路路线及中转站。任务情境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合适的载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动机,促进了高效学习的发生。
3.思维过程的行为外显
问题解决的本质是思维活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学生思维过程外显的机会,让学生外显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思维外显,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梳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口头表达或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口头表达的内容不是解题过程,而是解题思路,其目的是用外显的语言逻辑化地梳理问题解决的思路。思维导图是以文字、符号、图像等可视化方式将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图像化外显。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回忆问题解决的各阶段,并进行追问,如“我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我用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吗?”“我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改进吗?”“我满意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吗?”帮助学生反思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需要改进的问题。思维导图、口头表达和反思的思维行为外显方式将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方法、策略的指导,提升學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英语课“Good or Bad?”,设计任务为:请听Andrew和Jenny的对话,依据问题“What is Andrews opinion”“What is Jennys opinion”“What are their reasons and examples”“How do they state their opinions”,选择Andrew和Jenny两位辩手的论点和支持各自论点的论据,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此教学任务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听力材料中获取双方观点和论据,利用思维导图将学生梳理信息关系的思维过程进行图像化地外显,使学生对听力材料逻辑结构的思考逐渐清晰,从而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思路。
4.阶梯式的教学任务链
提升初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任务设计,要在教学和逻辑上实现任务的连贯性,形成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衔接的任务链。任务链中,具有一致教学目标的多个小任务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构成教学阶梯,帮助学生逐步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任务链时,可将教学任务的整体教学目标拆分为有逻辑关系的系列小目标,再依据小目标将大任务拆分为一组小任务,形成递进关系的任务链。
例如,在数学课“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有五垛形状为长方体的钢锭,前三垛钢锭中,侧面是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长是b米。第一垛有6根,第二垛有10根,第三垛有15根;后两垛钢锭中,底面是边长b米的正方形,高为a米。第四垛有3根,第五垛有7根。任务1:怎样表示每一垛钢锭的体积?任务2:如何对表示每一垛钢锭体积的单项式进行分类?任务3:前三垛钢锭的总体积是多少?以上三个小任务,引导学生经历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识别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最终完成合并同类项的任务。三个小任务的难度逐步提升,各个任务内容紧密相连,均围绕合并同类项的学习展开。这三个任务共同构成了一个难度逐级升高的任务链,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同类项概念并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指向初中学生问题解决素养的任务型教学研究”(课题编号:CDDB21433)成果之一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