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食堂发展研究

2024-04-23 09:06:28陈诚
国际公关 2024年3期

作者简介: 陈诚,男,汉族,吉林四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人口逐渐增多,老年人成为备受瞩目的社会群体。为了缓解养老压力,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社区食堂应运而生。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分析社区食堂运行机制和基本体系,通过访谈法了解社区老年人对社区食堂的满意程度,分析社区食堂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区食堂;M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C市人民政府公开的数据可知。截至2022年底,C市总人口为851.63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00.50万人,占总人口的23.54%;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31万人,占总人口的16.83%。本文所调查的M社区位于C市南部,辖区面积5.65平方公里,居民17 111户、26 845人,人口密度较大,辖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五分之一,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5 262人,空巢、孤寡、独居老人64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强调,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互助养老的新模式。目前,传统的养老院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需求,居家养老模式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这种居家养老模式下,最重要的就是解决 “吃饭难”的难题。由此,社区食堂应运而生。[1]

一、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一)研究方法

2023年8月,选取C市M社区的社区食堂为个案开展调研。同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观察法进一步进行调查,通过对社区食堂负责人以及社区食堂工作人员的访谈,我们了解到社区食堂的建设、资金的来源和食堂的运营模式、社区规划者对于未来的展望及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食堂的态度和看法。

(二)理论基础

本文运用馬斯洛需求理论,对老年人社区餐厅的需要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发现,老年人对饮食的需求层次在不断上升。饮食的安全性是指社区食堂所提供食物的清洁卫生程度、食品的食用安全度及送餐各环节的连接度;环境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社区食堂对不同体质的老年人的关怀程度,是否设置残疾人坡道,提供必要的急救药品、紧急救护等。“归属与爱需求”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观察老年人在就餐的过程中是否能对食堂产生归属感,能够感受温暖和爱。“尊重需求”是指在就餐时,不同等级、不同体质的老年人能否被平等接纳、得到同等的尊重。在饮食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老年人就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注重寻求医疗保障、精神上的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满足。[2]

二、基本概况及调查样本

(一)C市社区食堂发展总体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为我国养老服务发展明确了方向。[3]2023年1月4日,吉林省召开民政工作会议,部署了吉林省民政工作 “六大行动”,提出建设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0个、社区老年食堂100个。此次部署行动,为社区的养老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使社区食堂的发展蒸蒸日上。

(二)M社区食堂简介

1.M社区食堂简介

(1) 规模及运行方式

M社区食堂位于C市南部,经营面积为260平方米。由街道和第三方餐饮机构合作建设,现有24张餐台,能够容纳70人同时就餐。具备保障早、中、晚三餐的能力,其中午餐、晚餐采取自助形式,有10余种菜品任意选择。配备圆角餐桌、无障碍出入口、警示牌、呼叫器、卫生间墙壁扶手等适老化设施,同时还配备了餐盘消毒柜、“互联网+明厨亮灶”等硬件。

(2) 服务范围及对象

M社区总人口6 845人,人口密度较大。食堂主要服务对象是本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通过访谈可知,前来就餐的食客中,有超过七成的就餐者是本社区居民,还有一部分是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和附近路人。每天客流量达200余人,就餐高峰期还需要等位。

(3) 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

社区食堂的服务形式为送餐和定点就餐。定点就餐是指符合条件的老人可以到社区餐厅享受优惠进餐;送餐服务是指由专门人员为6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免费提供送餐到家服务。食堂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于对外营业,其获利占总营业额的五分之四。

2.M社区食堂的优势

(1) 老年人就餐补助

用餐人员入门缴费,领取餐盘后到取餐区领取餐食。在此阶段,餐厅仅提供午餐和晚餐服务。午餐开餐时间为11:30—

13:30,晚餐开餐时间为17:00—19:30,正常收费为15元/人,60岁以上老人12元/人、70岁以上老人10元/人、80岁以上老人8元/人、9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用餐;对环卫工人、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餐厅按60岁以上老人收费标准收取餐费。午餐和晚餐以自助取餐的方式进行,就餐人员可自由挑选食物。

餐厅为不同需求人群提供便捷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免费送餐到家服务;其他老年人可在社区帮助下建立养老生活群,由社区组织的志愿者为老人服务。

(2) 地理位置优越

M社区致力于打造社区 “15分钟生活圈”,居民的基本需求甚至是小微诉求都能得到满足,M社区食堂离社区较近,多数老年人只需走路十分钟即可到达食堂。

三、社区食堂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支持不够,缺乏系统规划

社区食堂的设立与建立,一直是由政府进行倡导和推动。但通过对社区食堂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社区食堂主要是由当地社区负责管理,社区食堂的场地是社区的空房,社区方面也只是为社区食堂提供了场地,并且不收租金,食堂的装修以及桌椅的购置、人工费用和原材料的购买都是由第三方公司自行处理,经营也是自负盈亏。M社区食堂于2023年2月开业,前四个月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只在最近几个月才做到了收支平衡,在其处于亏损状态时,政府并没有给予强有力的支持。由此可知,对社区食堂政府给予的支持不够。

(二)缺少送餐人员,不能满足需要

社区食堂有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餐的服务,但调研发现,整个M社区食堂共有5名工作人员,在用餐高峰期,这些工作人员只能顾及店内顾客,不能照顾到需要送餐服务的顾客。由于社区食堂前几个月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想提供完善的送餐服务也有心无力。因此,社区想寻求更多的志愿服务团队加入到送餐服务工作中。

(三)用餐环境狭小,影响就餐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可知,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不仅追求食物带来的生理需求,更多的是追求用餐时的心理和社交上的满足。[4]在用餐高峰期,八九十人拥挤在260多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就餐,嘈杂的噪声、浑浊的空气会使就餐者内心烦躁。特别是,就餐者还需要端着盘子四处寻找座位,这就导致就餐者的体验感非常低。另外,食堂只配备一名收拾餐盘和打扫的工作人员,卫生来不及处理,还有很多洒在地上的汤水,这些汤水没有专门人员及时清理,导致地面卫生更加脏乱。大家都在开餐刚开始的时间段过来,食堂位置有限,只能容纳一部分人就餐。因此,一部分想堂食的老年人只能选择打包带回去吃。

(四)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

由于M社区食堂是第三方公司外包经营,处于自负盈亏的状态,在保障菜品质量的前提下,对于人工成本只能尽可能地压缩,所以服务人员多数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她们大都是住在附近社区的居民,没有正式学习过餐饮服务方面的知识,社区对他们也没有进行专业培训,这些工作者在工作时很少戴口罩。

(五)食堂功能单一,缺乏固定客源

M社区食堂主要提供中午和晚上两餐,其他能够提供的服务较少,餐饮服务形式单一。缺少经营的多样性,没有给就餐者多样化选择空间,不能满足食客多样化进餐的需求。除经营餐饮外,和其他行业有效联动不足,经营范围狭窄,无法直接面向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多种服务。社区食堂是近年来新兴的就餐模式,居民尚未培养起在社区食堂就餐的消费习惯,只有确实没有选择的家庭才会临时到社区食堂就餐。同时,部分运营企业又过度依赖政府的就餐补贴,服务的态度和方式会让就餐者产生被施舍的感觉,所以大多数人不愿到社区食堂就餐。

四、促进社区食堂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目前,C市政府正在积极号召建设社区食堂,并计划在年内建设100个社区食堂,这也为社区食堂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C市社区食堂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政府可以从两个角度加大对企业的支持: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对企业的经营场所提供租金减免等有力的支持;二是要强化顶层设计,结合城市的发展状况,对社区食堂及其相关的产业进行规划和安排。社区食堂发展既需要政府部门扶一把,也要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更科学、更有效的运营,这样才能保证社区食堂的运营既有质量又有效率,从而达到长期经营的目的。同时,建设社区食堂也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5]

(二)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支持

社区食堂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公益性的营业场所,要保证经营者不亏损还要保证服务质量,就需要志愿服务组织介入。首先,倡导社区自治,让居民自发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其次,要支持非营利组织和志愿团体,鼓励他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最后,加强志愿服务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从而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

(三)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社区食堂本身的规模较小,要求政府加大投入,加大对服务行业员工的教育力度,培养和引导服务行业员工的服务意识与行为。如饮食搭配、营养这类专业的工作,可以采用下派指导员的方法,政府统一资源,让指导员在食堂进行现场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餐厅的经营者和员工签订合同,进行定向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餐厅的服务水平。[6]

(四)以优势条件吸引企业入驻

首先,主动与省内知名餐饮品牌、大型连锁商超等对接,鼓励其冠名经营社区食堂,允许此类企业在食堂内设置品牌体验店,发挥企业自身经营优势,开设如熟食店、便利店等,增加食堂收益;其次,重点招引省内外预制菜企业投资运营社区食堂,用预制菜的方式节约食堂的人力成本,同时依靠社区食堂的平台,售卖预制菜;最后,在企事业单位自愿的情况下,开放社区周边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食堂,政府可给予一定运营补贴,打造共享社区食堂。

(五)完善食堂功能,拓展经营渠道

第一,发展社区团购。社区食堂一般比较分散,采购时如果每个社区食堂单独进行采买,采购量达不到一定的规模,很难从供应商手中获取一些起订量、价格上的优惠。社区团购的食品可以由社区食堂面向社区居民进行销售,社区食堂作为重要的终端销售网点,也可以得到额外收益,这也对吸引社会资本运营社区食堂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第二,拓展经营范围。可以将社区助餐结合老年人康复护理等,采取 “打包”服务。把助餐服务作为 “打包”服务的选项之一,以此为条件吸引企业入驻经营,用康复护理、家政服务的盈利空间来对社区食堂形成弥补。

五、结束语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适应C市实际情况的新型养老服务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社区养老模式下,社区食堂是一种新型的资源整合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大环境中,社区食堂必将不断地改进与发展。在发展中,应尊重老人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各有关部门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共同为社区食堂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唐立远.社区小食堂:让老人吃起新时代的 “大锅饭”[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4):63-64.

[2] 刘太刚,吴峥嵘.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嵌入分析:以北京市A助老食堂与上海市B助餐点为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9(03):1-9.

[3] 安楠,徐华.老龄化背景下社区食堂发展研究:以合肥市三孝口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20,25(03):100-105.

[4] 贾冰,黑国明.沈阳市社区老年食堂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SWOT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4):156-158.

[5] 梁玥.居家养老模式下 “老人家食堂”發展困境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21.

[6] 陈诚,陈骅.社区食堂 “炒”出别样 “佳肴”:江北区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探索 “民建公助”社区食堂观察[J].当代党员, 2023(10):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