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相向而行的路上,“冲突”有哪些?

2024-04-23 13:32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4年13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冲突

本刊编辑部

当下,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已然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家校冲突却屡见报端,是什么阻碍了家长与教师携手同行?让我们听听一线教师的声音。

家长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胡盼 | 江苏省泗洪县重岗中学教师

周一晚上,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语气“很不客气”:“我一直在加你的微信,你为什么不同意?那个,我们家某某某(我班的学生)早晨打电话跟我说没钱吃饭了,我现在给你发个红包,你把钱给他。”类似这样的深夜来电,想必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类事虽小却有探讨的价值。

以我遇到的这件事为例。家长关心则乱,没有想过刚周一孩子就说没钱吃饭是否合理(通过沟通,我得知这位家长每周都会给孩子零花钱);家长说话过于“想当然”,没有想到教师不能随便通过微信接收家长的“红包”或者“转账”;家长深夜来电,语气好似“发号施令”,很容易让教师心生反感。另外,这位家长在申请成为我的微信好友的时候,并没有备注自己是“某某学生的家长”,一开始接通电话的时候,也没有正式做自我介绍,这些做法都给沟通带来了负面影响。

教师、家长难以“同向发力”

卢建筠|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寓言故事《天鹅、梭鱼与大虾》中,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起拉车,天鹅使劲往天上飞、大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鱼朝着池塘底下猛拽,于是,它们三个都在拼命地拉车,可是忙了半天,车子还是停在老地方。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我们可以预见:如果教师、学生、家长不能“同向发力”,那就麻烦了。

要处理好家校关系,教师应注意提升和家长沟通的技巧,以免好心办坏事,产生误会或矛盾。类似在网络上公布学生成绩排名的方式,就非常不合适,对学生和家长都不够尊重。

要处理好家校关系,家长也要不断改变、提升自己,理解教师的工作,配合学校、支持学校。有些文化水平有限的家长,把教育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而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不够,要求又太高,孩子成绩不理想了就一味地怪罪学校;有些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长,则容易看不起教师,或者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这样一来,家长和教师就很难好好沟通、共同育人。

家长、教师缺乏合作意识

王军丽 | 隆尧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师

一是立场不同。教师和家长属于不同的群体,习惯于站在各自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导致家校之间的“共育”与“合作”变成一方对另一方的“配合”与“服从”,进而产生矛盾或冲突。

二是教育理念不一致。家长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育人理念和方式也千差万别,难免与教师产生分歧;而教师通过课堂、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虽然育人方式具有基础性、整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等特点,但在因材施教方面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难免令一些家长心生不满。

三是共育理论基础薄弱。家校共育的理念最早是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而系统的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起源于美国,我国的家校合作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走上正轨。受限于此,家校共育过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想构建科学、有效、和谐的家校共育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四是共育机制不完善。当下,家校共育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学校和家长不能清晰界定各自职责边界,也不明了合理的育人方法和合作方式。

班级微信群功能异化

叶精宝 | 深圳市龙华区龙飞小学教师

一是班级微信群变成“家长批评群”。有的教师在班级微信群中直接点名批评个别学生,这样不仅会让家长心生不满,也不是有效利用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如果教师私下联系家长,如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家长一同面对和解决问题,结果则会大不一样。再进一步,如果教师在班级微信群中积极分享学生在校的精彩瞬间、优秀作品和班级故事等,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营造一种“有爱大声说,有事悄悄聊”的教育氛围,岂不是更好?

二是班级微信群变成“发号施令群”。有的教师在班群信息传播中,没有把家长当作地位平等的教育“合伙人”,而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下发“任务”,那么家校沟通自然少了“温度”、多了龃龉。此外,有的教师在发送群消息前,没有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这条信息是否容易理解、是否有歧义、是否信息量完整,因此导致沟通出现问题。

信任一旦崩塌,合作便无处找寻

席长华 |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在社会越来越重视学校教育的今天,家校合作始终是家校关系的主旋律,但在合作的同时,家校冲突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12345投诉、校闹、诉讼……都是家校冲突的表现。多数情况下,冲突不是学校或家庭主动“触发”的,而是被迫发生的。这些“不得不发生的冲突”不仅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了困扰,更影响了陷入冲突中心的孩子的正常学习与生活。

家校冲突何以发生?一次家长会上,数学教师小何正在给家长讲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有位家长突然站起来责问她:“你为什么没改我孩子的作业?”面对家长的突然发难,年轻的何老师瞬间蒙了,本能地答了一句:“我有改啊!”家长继续责问:“哪有改?你看,孩子的作业本上都没有批改痕迹。”这时,稍微冷静下来的何老师去查看了学生的作业登记情况,回到教室毫不示弱地回应家长:“我刚去查了作业登记表,你的孩子根本就没交作业!”家长听后更加生气:“我小孩没交作业不是你做教师的责任吗?”最后在其他家长的劝说下,冲突暂时平息。这位家长是高校的数学教授,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不太融洽,一直对孩子的数学成绩不满意,对何老师的教学能力也不太信任。从主体上看,家庭和学校以学生为核心,形成了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亲师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亲亲关系。如上所举案例,家长不信任教师,是亲师关系问题。孩子与母亲关系不好,是亲子关系问题。不同主体间的矛盾造成了家校冲突的复杂性。

冲突发生何以应对?从目前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看,学校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应对或管理家校冲突的体系化方案。多数学校和教师都是以“应急式”“救火式”等方式应对家校冲突,如上述案例中的何老师从一开始“被突然发难的蒙”,到“冷静思考”,再到“主动回击”,都是一种自然反应,没有策略,也没有风度。凡是冲突,基本上都遵循“矛盾积蓄期—冲突爆发期—解决的反复期—冲突的消亡期”规律。每一时期,冲突的管理都应有科学的举措。比如,为了防止矛盾的积蓄,从学校可为的角度而言,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课堂管理能力,通过家长学校提升家长育儿水平。再如,在冲突爆发期,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家校冲突,采取“妥协”“竞争”“合作”“顺应”等方式进行合理化解决。

冲突消亡便代表问题解决了吗?学生小李因与班主任发生冲突,班主任请小李妈妈到学校沟通。结果小李妈妈不赞同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向学校提出将孩子转到其他班级,并且以去教育局投诉为由威胁校长。校长从多方面考虑,答应了小李妈妈的要求,将孩子转到了隔壁班。一场家校冲突看似解决了,但孩子的教育问题真的解决了吗?小李转到其他班级后,出现了诸多适应不良的表现,旧的同学关系消失,新的同学关系紧张。孩子仿佛“懂事”了很多,变得更加沉默,但对学校产生了更多的不认同。学校管理冲突的出发点,往往是“维护学校利益优先”,要获得当事学生“第一手口供资料”。反观家庭也如此,当教师将家长约到办公室沟通孩子教育问题时,尤其是孩子“犯事”的那类家长,几乎一坐下来,就会拿起手机录音,以此作为今后“可能官司”的证据。我常常对家长说:“当你打开手机录音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我们之间合作教育的失败。因为你已经不信任学校、不信任教师了。”教育本就是教人以真,教做真人,一切不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无法促进孩子生命成長的冲突解决方式都不是科学之道。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冲突
家校距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