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洁,刘玉凤,苏 月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残疾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2019年,全球CVD病人为5.23亿例,CVD死亡病人为1 860万例[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道2022》显示,我国CVD现患人数为3.30亿[3]。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护士作为进行风险沟通的主体角色之一,能更好地与病人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采取动态调整的策略[4-5]。但护士是否具备对病人沟通教育的能力,目前缺乏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对心内科护士CVD风险教育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南省洛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于2023年6月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执业护士,从事心内科护理工作1年及以上;2)具备一定的CVD相关护理知识积累;3)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及人际沟通能力;4)知情同意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因工作、个人等因素不能持续参与项目培训及考核。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研究者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婚姻状况等。
1.2.2 心血管内科护士CVD风险教育能力自评问卷
问卷包含两个部分,共33个条目,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1~5分计分。
研究使用问卷星进行线上调查,指导语清晰明了,解释研究目的、意义及填写方法。研究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由心内科护士长组织科室护士参与调查。调查对象使用移动设备在题目填写完毕后方可提交问卷。研究共回收问卷51份,剔除1份无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0%。
50名心血管内科护士CVD风险教育能力自评问卷得分为(97.7±38.9)分。心血管内科护士一般资料及CVD风险教育能力单因素分析见表1。
表1 心血管内科护士CVD风险教育能力单因素分析结果
以心血管内科护士CVD风险教育能力自评问卷总得分为因变量,以年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婚姻状况等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2。研究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心血管风险的相关培训和现有的心血管风险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心血管内科护士CVD风险教育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 心血管内科护士CVD风险教育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38.0%的受访者现有的心血管风险教育相关知识不足以应对临床工作,36.0%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心血管风险教育知识远远不够,提示目前临床培训中对护士心血管风险教育的投入存在较大的缺口,需要对此开展重点的培训。
临床护士疾病风险教育能力的培养,对临床病人的疾病预后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益处。邓先锋等[6]的研究表明,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病人自杀风险的相关培训,能够有效改善护士对自杀的态度,提高护士对自杀的认知程度,从知信行角度提升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对病人自杀风险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对护士进行相关风险教育能力的培养后,护士可以通过对病人的教育来提高病人的知信行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如Boase等[5]研究所示。心血管疾病作为慢性疾病的一大种类,拥有庞大的患病人群,在住院治疗期间的护理照护和宣教非常重要。护士心血管疾病风险教育能力的培养,有益于护士疾病风险教育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病人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早期识别风险、发现风险,采取照护措施。
本研究对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是否参加过心血管风险的相关培训是护士心血管疾病风险教育能力的影响因素。提示开展培训对改善护士心血管疾病风险教育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心血管疾病风险教育培训是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教育能力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包括风险评分的计算、风险沟通工具使用方法等相关技能及WHO相关培训手册[7]。如何在培训中使护士更好地掌握并具备相应的能力,重点在于选择适合的培训内容。护士首先需要具备与病人进行风险沟通的能力。有效沟通是实施心血管疾病风险教育管理的前提。Kavita等[8]使用包含护士手册、健康教育宣传册、讲座、角色扮演、案例场景和互动会议等形式对护士进行培训及考核,最终考核通过后护士方可获取培训和参与研究的证书。Boase等[5]研究显示,信任是风险沟通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承认风险信息的不确定性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9]。因此,信任是护士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进行风险教育管理的前提。
针对不同的工作场景,护士风险教育的模式不尽相同,因此护士需要掌握多种教育管理模式。查阅文献发现,对心血管疾病的教育风险管理目前主要有高危人群个案干预和普通人群全民教育管理模式[10]。高危人群个案干预主要是针对有高风险或者经历了心血管事件的特定人群,为其提供疾病防治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降低心血管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普通人群全面教育管理模式是通过健康教育等方法帮助普通人群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意识和疾病认知[11-12]。此外,心血管病病人或高危人群的自我监测作为新的管理模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强调心血管疾病的自我监测,能帮助病人了解自身健康情况和疾病认知,增强病人参与疾病预防的主动性和成就感[13]。在掌握多样化的风险教育管理模式后,个体化风险教育是解决心血管疾病病人风险信息偏好冲突的重要解决方式。研究表明,护士应根据心血管疾病病人的个人信息及风险信息动态调整风险教育策略,实施个体化的风险沟通[13]。
研究结果显示,护士现有心血管疾病风险教育能力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影响其风险教育能力的影响因素。提示护士掌握风险教育相关内容的重要性。通过对文献综述发现,已有的评估模型和辅助决策工具有助于护士对病人疾病风险教育的实施。
风险及动机行为评估有利于提高就医行为和治疗依从性。通过欧洲系统性冠状动脉风险评估模型、Framingham评估等评估工具计算高危人群CVD评分,使用单条目发病可能性去调查高危人群的主观风险感知,进而分析风险得分的主、客观一致程度[7]。研究表明使用动机性访谈和决策辅助工具评估病人行为动机并进行风险沟通后,病人的风险感知有所提高[14]。
决策辅助工具是通过平衡、无偏见的可视化形式呈现风险。图形、数字形式、心脏年龄及决策辅助工具等工具是CVD风险教育中常用的风险沟通工具。条形图、象形图、饼图等图形是CVD风险沟通的首选工具。在单个CVD发病风险时,象形图比其他图形更容易理解,在传达数字时象形图比饼图和条形图更有效,但是象形图的风险感知能力较差[15-16]。此外护士在使用时应限制图形的使用次数[7]。百分比及频率等数字形式有利于帮助病人理解。Fair等[17]研究表明频率可能会导致病人风险感知偏高,促使病人增加改变其生活方式的想法。心脏年龄是个体心血管系统的预测年龄[7]。王海娣等[18]研究表明,使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评估心脏年龄可以早期发现CVD高危人群,但该研究仅进行了风险评估,未使用心脏年龄对居民进行风险教育。
对决策辅助工具的使用也有学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高川等[19]在对冠心病病人决策辅助工具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研究中表明,在冠心病诊疗中决策辅助工具的干预效果并不明显,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也具有广阔前景,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应用效果。此外,在决策辅助工具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受益人群的特征。
总之,改善护士对心血管疾病病人的风险教育能力,需要开展适合的疾病风险教育能力培训,并使护士掌握疾病风险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护士心血管疾病风险教育能力的培养,有益于病人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判及自我管理,及早采取相应的诊疗和照护措施,从而降低疾病带来的风险和不良影响。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仅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护士,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抽样偏倚和选择偏倚。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根据研究需要扩大研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