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娜 鄢萍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冲击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原有的重要位置已受到的冲击,同时也不能吻合时代发展和专业学习的需求。作为高校师生的一员,应积极探索大学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本文主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浅析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创新的举措,分析大学语文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明确大学语文创新的举措。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不清晰
实际上就大学语文要完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什么样的教学任务,很多大学语文教师自身都对其定位不清晰。有人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文学鉴赏课,有人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仍停留在高中满堂灌的模式。大学语文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传承经典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宏观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校、课程组、教师自身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找不准,对大学语文课程实施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缺少准确认知,那么大学语文的实际授课内容就难以清晰、学生也难以学有所得。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承担着提升文化素质、提高语文素养、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语文作为母语,是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语言工具,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意义重大。但在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大部分高校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承属性和社会使用价值。一部分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从公共必修调整为选修,减少课程的开设专业和课时。甚至还有一部分认识不足的高校直接将大学语文课程取消。
三、大学语文教材中呈现出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无法平衡交融
全国语文教材有许多不同版本,但大致都是按照年代、题材、主题等元素进行编写。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情况来看,教材文本以古文为主,现代经典文本涉及甚少。从课程涉及的文本而言,大学语文教材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播功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代经典文学作品占比太小,确实是目前大学语文教材亟待解决的困境。
四、大学语文教学对象基础差距大
本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涉及理学院、艺术学院、学前学院等二级学院。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专业众多,且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表现、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比较共通的问题是,学生的自主性不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较低,且学生语文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要教师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对文化的传承、课程的创新起到行之有效的影响。
大学语文课程创新举措
为解决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境与难题,本校大学语文课程组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探究与改革的创新举措。
一、与时代发展融合,创新教学手段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要做到与时代发展相融合,转变传统教学形式,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实效的同时,实现新时代的文化复兴。基于文化传承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不能只局限于让学生学习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而是要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文化创新能够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立足以生为本理念,转变教学思路,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本校大学语文课程组成立了10人在线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致力于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有机课堂。
例如:在《秋兴八首(其一)》的教学中,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绘制杜甫漂泊地图”、上传朗诵音视频。在《听听那冷雨》一文学习过程中,针对标题的内涵和作用,及时与学生在学习通平台进行实时互动,同学们的答案在多媒体显示屏上一目了然,同学之间也可进行点赞与回复。在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本人布置的课后作业为:请学生分成6分小组,依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拍摄7分钟左右的情景短剧。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对课文进行了二度创作和理解,又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听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创造性地表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促使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文化问题、展现优秀文化,加深学生对优秀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整体掌控课堂教学进度,适当进行总结与延伸,提升大学语文课堂中文化传承的实效。除了传统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单篇课文的教学方式外,教师还可以将多篇不同主题、不同风格、蕴含丰富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汇集在一起,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学习体会,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感叹祖国的壮丽河山、体会为人处世之智慧、感悟人格之美,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决心与信心。
二、与时代发展融合,创新教学内容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亟待改革,首先要做的是对大学语文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进行思考。大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既符合大学生汉语言学习的需求,又能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而教材中的內容相对有限,本校大学语文课程组以学生为本,融合时代发展特色,立足专业需求,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再思考,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学习兴趣的多元化需求,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对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延伸与拓展,并以在线精品课程的方式呈现出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典故、人文景观以及地理风貌等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元化形式呈现,给学生带来多感官学习体验,更深入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苏武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通过声像结合的方式将古代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知传统文化。此外,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地补充与完善,强化大学语文与学生专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实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为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奠定基础。比如,在针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本课程团队以“古诗词里畅游中国”为主题,设计了“唐宋风华”这一章节的学习内容。以教材中涉及的经典古诗词或人文景观,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需求,既能丰富课程内容,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在针对本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本课程团队增加了“学高为师”“大国工匠”等选学内容,一方面是呼应学生专业,另一方面,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匠精神,呼应了当下对课程思政的要求。
总而言之,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既要保证大学语文课程的本职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还要呼应专业学习、呼应时代精神,让厚重的语文教材可以灵活运用。
三、与时代发展融合,创新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的课程创新还应体现在创设灵活的、多样的、具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和评价的主要内容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全过程,由课前预习、上课表现、课后活动与练习等环节构成,针对学生各环节的学习表现情况以及学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并给予合适的指导和帮助,辅助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效。评价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还应有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以期增强成绩评价的民主性。教师要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与自我总结能力,作为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素养。当然,传统的卷面成绩考核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学习过程性评价与书面笔试考核的比重,可根据各个学校实际的教学内容设置调整。在考核内容上要进行适当调整,除了基础语言知识的考核外,还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文化素养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包括从学生专业角度出发,考核学生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综上,创新考核方式以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为目的,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习得与运用,重视学习的过程而非单纯重视学习成绩。以本校大学语文精品课程为例,针对教学篇目全过程分别设置有“课前导读”“云端课堂”“拓展阅读”“课后练习”“主题讨论”等任务点,同时课堂讨论与线下作业结合,巩固学习效果。
四、与时代发展融合,创新教师思维
在探索大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应转变思维,创新对自我的要求,既是知识传播者,也是知识的终身学习者。作为教学环节的核心部分,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因此,教师需主动提升自我,不断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素養,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担负好文化传承人这一使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与优化,能够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将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素养以及文化创造力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其次是,应转变思维,创新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既是学习的接受者,也是教学相长的促进者。在大学包容、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应进一步强化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与时代发展融合,创新文化传承阵地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不仅要抓住课堂内的45分钟,还应探究多种文化传承的路径,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传播优秀的古今文化。例如,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教材篇目《鹊桥仙》为依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春节、乞巧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针对古诗文中写传统节日的诗文进行专题研讨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共同明确研究方向,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比如将四大名著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名著中的人物、时代背景、风俗习惯以及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选择一种传统文化的艺术作为研究课题,针对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文化的内涵、特点等进行深入研究。这种以研讨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局限。此外,还可以与文学社团、朗诵社团合作,举行现代诗文创作竞赛、诗歌朗诵大赛,丰富语文学习形式,提升校园文化氛围。还可以将课堂阵地转移到教室之外,以湖南幼专为例,学校有着100多年的创校历史,走出了现代作家丁玲、诗人未央等许多杰出校友。常德市还建设有丁玲纪念馆爱国教育示范基地。因此,深挖本校、本地文化资源,也是创新、丰富教学内容的一大举措。
国家、民族的发展,教育的振兴,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阵地,尤其是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传播优秀中国文化。因此,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创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方式,让大学语文课程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职能。
作者简介:
于娜,女,湖南常德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鄢萍,女,湖南常德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23年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文化传承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JK23CGD065)成果。作者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