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024-04-22 21:58:28薛正澳
三角洲 2024年6期
关键词:群文议题苏轼

薛正澳

苏轼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应试化的学习取向、僵化的阅读教学过程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下,单篇教学往往成为苏轼作品阅读教学的首选,这种教学方式虽有其优势,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丰富苏轼作品的教学模式。本文探析群文阅读教学应用于初中语文苏轼作品的教学实践,主要从“议题设置策略”“文本选择策略”和“问题设置策略”三方面阐述进行初中语文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坛巨匠,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作品是各个学段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作品被选入了五篇,包括《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四篇词,以及文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以此形成了苏轼作品群。群文阅读视域下如何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苏轼作品教学,是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所谓群文阅读,于泽元教授指出:“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 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由此看出,于教授对于群文阅读教学指出了清晰的可操作方法和路径。包括:确定议题,选择文本,阅读文本,集体建构和达成共识。

苏轼作品单篇阅读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的比较

一、由单一形象到完整形象

对比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可知,二者的第一个不同在于形象由单一到完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目前,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仅就单篇诗歌中的诗人形象进行精读讲解,因此导致学生缺少整合诗人完整形象和思考的能力。例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下册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九年级下册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可以说此三篇作品创作时的心态和所处境遇有相通之处,皆是“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所作。然而,三篇作品学习过渡时间相差太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苏轼形象的认识。在课堂上展现的苏轼形象最终大多被学生扣上豁达乐观的“帽子”。而“苏轼作品的幽默诙谐、睿智机趣与灵活多变的丰富个性则被无形的框架束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苏轼作品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的模糊与缺失。”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单篇阅读的缺点,通过将语文教材中的苏轼作品根据议题进行重组,不但可以促进学生阅读量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心中的苏轼形象完整建构。

二、由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

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的第二个不同在于由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在单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中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可能对语文课程产生厌学心理。群文阅读教学则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提问、讨论,让学生在议题引导下进行探究性阅读,通过作品的结构化组合以引发学生困惑和思考,体验发现的乐趣。课堂中每个同学都有足够的阅读和思考时间,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对于教材文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成为积极阅读和学习的主体,成为独立思考、探索的主体。

三、由单一技能到核心素养

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的第三个不同在于由知识技能转向核心素养。正如倪文锦先生所说:“与单篇课文的教学相比,群文阅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所具有的优势要广泛、深厚、持久得多。”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来讲,传统的单篇精讲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停留在语义、语法层面,这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比之下,群文阅读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议题进行集体建构,锻炼求同、比异、整合、判断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策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次,群文阅读教学通过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式的阅读平台,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但会积淀丰富的文化知识,不断增强文化底蕴,而且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初中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设置具有创新性和意义性,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学生在对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而且苏轼的作品具有天然之美,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逐渐提高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对于苏轼作品的教学不唯一种,笔者认为高效开展初中语文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当包括以下几方面:设置议题策略、文本选择策略、提问策略。

一、议题设置策略

以作者经历为议题。苏轼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不仅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他本身也具有传奇的一生。因此,以作者经历为依据确定议题,是一种直接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并且阅读苏轼作品往往不仅是了解这篇文本的内容,更是对其文章思想感情变化的分析和掌握。而对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就离不开对作者生平阅历、所处时代的分析。群文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只能传达一定时期作者的经历,群文閱读教学可以按照时间为线索选取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其心路历程的变化,形成对作者整体而深刻的认识,从而对苏轼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和展现的情怀理解更加深刻。如:以“元丰五年前后苏轼的心态转变”为议题。

以体裁为议题。苏轼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仅初中语文教材就涉及了苏轼词和文两种体裁的文章。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经典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由此可见,苏轼在文学上的造诣极高,在诗、词、文方面皆有建树,因此,可以选择以苏轼作品的“体裁”为议题,“通过整合、对比分析,全方位了解苏轼某种体裁的特点和其文章的写作风格。”

以意象为议题。苏轼作品选择的意象极为丰富,其中“月”“雪”“酒”等意象更是频繁出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梳理和分类来进行群文阅读的议题设置。如我们既可以从苏轼诗词的“自然意象”—“月”“雪”等出发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单从“月”意象为议题进行群文阅读。比如中秋望月怀人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明月几时有”起笔发问,通篇围绕“月”展开描写,通过“月”意象寄托了对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及对家乡和胞弟的思念。《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借“月”营造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又借“月”来抒发内心苦闷。

以主题为议题。苏轼的创作形式丰富多样,其主题内容同样丰富多彩。例如,统编本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通过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次,九年级下册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出猎之行,并借用典故表现作者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第三类是表现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比如,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展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九年级下册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更是展现了作者在不幸中仍笑对人生的态度。最后一类是借助景物进行抒情的作品。例如,他在黄州创作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通过“月夜孤鸿”的形象,表达了他不随波逐流、孤高自许的心态。

二、文本选择策略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结构来安排教学单元,强调学习任务群运用。但教师教学时往往依旧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组织形式单一,教师组织群文选篇在一定程度上互文性不强。因此,在教师进行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在语文教材中将几篇苏轼作品进行重组。如:以“豁达的苏轼为议题”,文本选择时可以将教材中分布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苏轼作品进行组群。

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选文应注意开拓思路、拓展传统教学模式。群文阅读选文若只限于教材内篇目之中,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就会大幅降低。因此,教师在选择文章时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课内,可以通过挑选课外经典作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如:以“乌台诗案”为议题,教师可以借助苏轼纪录片或者选取《苏东坡传》《苏轼词赏析》中的相关作品进行组群。

教材内苏轼作品选文虽然很具有代表性,但篇幅很有限,很难达到学生对苏轼及其风格的全面了解。如果教学时经常选取教材外文本进行组群,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而且缺少教材内篇目支撑。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议题将教材外合适的文本与教材内文本进行组合引入课堂,如此就可以使教材更加丰富起来,实现课内外有效衔接。“如以‘苏轼在黄州为议题,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教材外的《西江月》《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等文章展开群文阅读教学。”

三、提问策略

围绕共同点发问。传统语文教学很少带动学生思考,老师提问大多是简单且有固定答案。而群文阅读提倡解答域宽的问题,面对群文同时发问,且没有标准的答案。如在苏轼作品教学中,以“苏轼在黄州的创作”为议题,选择初中教材中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承天寺夜游》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选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几个解答域宽的问题,面向三篇文本共同点同时发问,学生就会在比同求异中对苏轼在黄州的情感变化全面掌握。

基于学情,突出重点。提问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环节,但群文阅读不同于单篇教学的碎问碎答,语文教师需要减少课堂中的琐碎提问和预设的標准答案,依据学情和文本特点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同时,群文阅读的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如果教师不为其精心设计阅读时的主问题,学生阅读时就容易抓不到学习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的群文阅读时,要重视主问题的设计以及群文间的结构化问题。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篇苏轼作品之间的同与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其在初中语文教材苏轼作品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苏轼作品被单一化、片面化地解读的教学现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丰富苏轼作品的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

薛正澳,2000年10月出生,男,汉族,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全日制在读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统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猜你喜欢
群文议题苏轼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从善如流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7:02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2
苏轼“吞并六菜”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8:24
苏轼吟诗赴宴
群文活动
大众文艺(2018年19期)2018-10-19 09:27:44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