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能源高质量协同发展测度

2024-04-22 13:23曲申
中国经济报告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质量能源指标

曲申

提 要: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以“安全可靠”“绿色清洁”“高效节能”“能源共享”“减污降碳”“技术创新”为发展理念构建了能源高质量发展评价系统,研究制定了“中国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评估2012年至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重点分析了各省份的能源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了推动各省份能源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未来应如何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各目标之间的协同发展。

一、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至关重要。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一)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而能源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一,就是要切实发挥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的作用,立足基本国情、服务中心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能源是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022年中国人口总数约为14.12亿人,超过美国(3.33亿人)、日本(1.25亿人)、欧盟(4.47亿人)人口的总和,比2012年增长近3.9%,庞大的人口规模伴随着巨大的能源需求。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强,能源需求也日益增强。近年来,中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不断攀高,2021年已达到478千克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53.2%,远超人口增长率。尽管自2016年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022年更是出现负增长(-0.60‰),但人口规模巨大仍然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基本国情。立足这一基本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建立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居民生活提供高质量能源保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撑。

能源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关键动力。实现乡村振兴是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的必然要求,农村能源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性物质基础与动力基础,对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能起到重要作用。2021年12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将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多能融合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成为指导思想。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方案》,提出“加大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力度,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拉动产业链延伸。”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能源变革正在由顶层设计逐步向实践迈进。应将推动农村地区能源转型作为“牛鼻子”,以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能源力量。

能源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威廉·奥斯特瓦爾德1909年在《能源的现代理论》中提出,“文明的历史就是人类逐渐控制能量的历史”。伴随着主要能源来源的变化更迭,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条件逐步丰富。通过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物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为满足和丰富人类精神世界提供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发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来自能源领域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7%。根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3》,2022年中国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2.5%。在大气、水、固体等领域的污染治理,亦有较高的刚性能源消费。以污水处理领域为例,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22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22年中国共有22328座污水处理厂。按吨水电耗0.3千瓦·时/立方米计算,城市污水处理的年电力消耗约为8723万千瓦·时。由此可见,仅污水处理领域的年用电量已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因此,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是和平发展的基石。2022年,伴随着欧盟减少对俄罗斯能源进口,俄罗斯亦减少了对欧盟的能源出口,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区域极端冲突事件影响下,欧盟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应对策略;但另一方面,从根源上看,是长期以来欧盟能源结构对其独立自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所导致的。欧盟传统化石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超过八成的天然气依赖进口。这一事件对中国的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0%、2.9%、6.4%,进口量同比分别下降9.2%、0.9%、9.9%。中国必须立足自身能源资源禀赋,坚持独立自主,确保能源安全,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全球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才能保持和平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

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优化经济结构是从源头上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任务。立足资源禀赋、调整能源结构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能源高质量发展将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起到重要作用。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化石能源消费的依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各级政府、经营主体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统计公报,原油、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分别下降 3.1%、1.2%,近 20 年来首次出现双降;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5.9%,同比上升了0.4个百分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到2025年、2030年、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要达到20%左右、25%左右、80%以上。在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能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调整,不断为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动力。

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能源生产、消费活动与节能降碳水平联系密切,亦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生产、消费中,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以及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对大气、水、土壤造成污染。国务院印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将“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推进散煤治理、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也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太阳能发电板的制作过程、风力发电机组所需要的钢结构和混凝土的制造和运输过程等均会产生较多的废水废气。由此可见,能源高质量发展需统筹考虑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切实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水平。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例如,新能源电池产业前端,即对锂、钴、 镍、锰等矿产资源的人为开发,可能会对当地林地、草原、盐沼等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能源绿色发展的内涵之一即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环保的能源发展。通过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能够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同时,通过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森林蓄积量,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强化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固碳能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能够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减少节能降碳对能源结构调整的依赖,从而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益助力。

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指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明显快于“十三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标进度滞后于“十四五”目标预期,煤炭在能源保供中还需发挥兜底作用,二氧化碳减排任重道远。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要用世界上最短时间、在世界第一排放国实现“双碳”目标,进一步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低碳化替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能源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能源供应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核心要素。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一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切实推进能源革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能源多元供给。推动能源供给高质量发展,要综合考虑能源“量”与“质”的供给。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和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以及极端高温、严寒天气日益频繁出现,中国的能源消费还将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保持刚性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水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安全稳定供给能力尚需提升,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保供调峰作用还需继续发挥。由此可见,要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又要立足本国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传统化石能源作用,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从而为维护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供给保障。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中国能源消费控制成效显著,2013年以来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约13亿吨标准煤。但是,中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发展现状依然存在,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近年来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地方不顾资源环境约束,盲目上马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的冲动依然强烈。另外,社会公众节能降耗的意识不足,更换使用绿色节能设备的主动性不足,粗放用电、浪费用电现象比比皆是。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既要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要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耗需求。

完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既要强化能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还要完善支持能源技术创新的相关支持政策,通过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锻造新的能源产业竞争优势。要聚焦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重点领域开展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和推广应用。同时,还要围绕强化能源技术创新引领、壮大能源技术创新主体、促进能源技术创新协同、完善能源技术评价体系、加大财税金融对能源技术支持力度、加强能源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能源技术产权服务保护等方面完善相关保障措施,从而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健全能源体制机制。推进能源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能源市场量价齐稳,打通能源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结合当前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要重点围绕完善能源战略和规划实施的协同推进机制、引导能源消费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机制、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机制、能源安全保供体系、支撑能源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能源产业发展的財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保障机制以及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治理机制等方面,细化政策举措,狠抓贯彻落实,为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省际能源高质量发展测度

(一)指标体系构建

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既要依靠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地方层面推动落实。为充分了解、科学评估中国省级地方能源高质量发展推进进展情况,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结合《能源生产和革命战略 (2016-2030)》《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具体要求,同时查阅对比省际能源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以“安全可靠”“绿色清洁”“高效节能”“能源共享”“减污降碳”“技术创新”为发展理念,构建了一套具备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的省际能源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套能源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其中有22个正向指标、6个负向指标。各能源目标协同互补、共同发展,具备数据来源权威性、评估指标客观性、评估结果可比性,是评估和衡量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省际能源高质量发展测度的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局、各省市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官方渠道,地区涵盖我国除西藏自治区与港澳台地区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时间范围为2012-2022年。在完成数据收集后,首先针对部分地区缺失年份的数据,采用三次指数平滑法进行补全。随后,针对负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对正向指标执行标准化处理。最后,将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与相应的指标权重相乘,得到不同层级的发展指数结果。

(二)指标体系解读

1.“安全可靠”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

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能源高质量发展必须以能源安全可靠作为基本前提。在“安全可靠”这一发展理念下,共涉及 4个二级指标。中国能源资源禀赋主要以煤炭为主,目前煤炭依然是电力调峰和能源保供的主要能源。本地能源供应要能满足自身能源消费需求也是安全可靠的应有之义。因此,“煤炭储量”和“能源自给率”是体现能源安全可靠的重要评价指标。另外,在对当前情况进行评估的同时,也要对能源发展是否具备可持续的安全可靠条件进行考量。能源工业发展趋势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能够体现可持续性,具体体现在地方财政对上述领域的倾斜程度。因此,“能源工业投资占比”和“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能够对能源安全可靠发展情况进行评估。

2. “绿色清洁”是能源高质量发展方向

促进能源转型是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转型的主要方向是绿色化、清洁化,即实现快速、稳定提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占比。在“绿色清洁”这一发展理念下,共涉及 2 个二级指标。非化石能源主要指非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经长时间地质变化形成,只供一次性使用的能源类型外的能源。“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能够体现出能源绿色化发展水平。加大对非化石能源基础设施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能够加快推进能源绿色化、清洁化转型进程。因此,将“绿色能源投资占比”纳入指标体系有助于对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3.“高效节能”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效率保证

能源节约高效利用是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以往人类历史上的能源变革发展,均是推动能源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迈进。但是,当前推进能源的绿色转型,实现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替代,从目前 技术水平看,属于能源向相对低密度转变。在这一背景下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需格外关注能源节约高效利用水平。在“高效节能”这一发展理念下,共涉及5个二级指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单位GDP能耗”指标,考察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终端电气化水平”及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能够反映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效率水平。对“能源节约”的评估主要采用“人均”指标考虑,选择了“人均能耗”和“人均用电量”指标,体现出全民参与能源节约高效发展的成效。

4.“能源共享”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能源高质量发展融入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安全性、便利度和质量水平。在“能源共享”这一发展理念下,共涉及4个二级指标。能源共享效能由地方公共事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便利程度来体现,选择“天然气用气人口占比”“人均发电量”“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气普及率”指标,主要是评估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方公共事业现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便捷程度。

5.“减污降碳”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决定了不能只在能源视角看能源,还应综合考虑能源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源发展也要重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减污降碳”这一发展理念下,共涉及6个二级指标。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领域。能源生产、消费过程中将产生工业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对“污水处理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进行评估,体现了对污染治理重点领域和能源生产、消费活动特点的综合考虑。环境污染治理既需要切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需要政府对这一领域经营主体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因此,“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占比”和“环境污染投资占比”指标是对“减污”指标的有益补充,能够体现在能源发展背景下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的可持续性,亦可体现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能源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够体现出传统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和清洁化替代进程,能够反映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6.“技术创新”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

能源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扎实有力的技术创新突破才能实现。能源发展涉及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不能仅关注能源领域技术创新情况,还需要对技术创新整体环境进行改善提升。促进技术创新环境整体提升,需要更多的人才、资金投入,才能有效增加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在“技术创新”这一发展理念下,共涉及7个二级指标。关于技术人才情况,选择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指标,反映出对自主创新人力的投入规模和强度的评估。关于技术投入情况,选择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财政支出占比”指标,全面评估衡量地方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以及自主创新投入规模及水平。关于创新成果情况,选择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指标,尤其强调提出“有效”,从而对地方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关于成果转化,选择了“高技术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标,体现出技术创新市场化水平以及企业创新成果普及应用效果。

(三)能源发展水平评价

2012年至 2022年期间,我国各省份(省市区,下同)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自2018年后增长速度减缓,且不同省份之间的能源发展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静态层面上,2022年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华北地区、全国平均水平、 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动态层面上,2012-2022年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年均增长速率从快到慢依次是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华东地区、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

2022年发展水平居前三名的省份分别为北京、广东和浙江。尽管大部分省份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取得了显著提升,例如河南、湖北和四川,但也有少数省份长期难以突破所处的发展水平,例如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

在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六个维度中,除能源安全稳定性方面外,2012-2022年各省份在其他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能源技术创新性方面的整体提升比率最大。在能源发展的共享和安全稳定方面,受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双重影响,能源资源与需求始终呈逆向分布,80%以上的能源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70%以上的能源消费集中在东中部地区。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和能源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2022年全国整体能源共享水平顯著提升,相比2012年省间差异大幅度缩小。新疆、内蒙古、山西等省份依靠自身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其能源安全稳定水平始终高于东中部省份。

在能源发展的技术创新方面,2012年能源技术创新水平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且人口密集的地区,经过十年的发展,除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西北地区的省份外,其他省(市区)在技术创新维度上均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其中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此三省通过加强研究实验经费投入和科技财政支出等方式,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的同时推动了技术成果转化。

在能源发展的高效节能性方面,2012-2022年南方各省份的能源效率和节能意识水平明显高于北方各省份。相比2012年,内蒙古的高效节能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2019年其能源消费总量较 2015 年增长6562万吨标准煤;作为反映能耗的重要指标,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已由“十二五”时期的0.2提高至1.5。

在能源发展的绿色清洁性方面,东部沿海省份以及南方各省份的能源结构相比其他地区,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低,绿色能源发展水平较高。其中,四川截至2020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8082万千瓦,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还有很大开发空间,全省技术可开发风能资源超1800万千瓦、太阳能资源达8500万千瓦。山东则重点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胶东半岛核电、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

在能源发展的减污降碳方面,2012-2022年青海、贵州的减污降碳水平提升明显,部分中部省份例如湖北、河南通过在环保减排方面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限制高污染产业并提倡循环利用,在减少污水及废气排放、提升固体废物利用率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果。2012年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偏低的省份例如河南、湖北、四川在 2022年实现了较大突破。这些省份的发展路径值得其他发展缓慢的省份借鉴。

三、省际能源高质量发展协同性

(一)产品空间及理论验证

为了进一步探索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原因,我们采用产品空间网络模型对能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各个指标之间的协同互补关系进行了探索。产品空间是Ricardo Hausmann 等人为说明经济增长现象而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在2007年的《Science》上被提出。产品空间是一个将全球经济中交易的产品之间相关性正式化的概念网络,产品空间网络的结构量化了世界各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同产品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互补性),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一些国家具有稳定的经济增长,而另一些国家停滞不前,无法发展,从而提供了一个理解全球经济增长现象的新视角,这是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无法做到的。这一理念进一步发展和扩展成了产品出口树状图等可视化数据和新的指数如经济复杂度指数等,后发展成经济复杂度地图集。基于新开发的分析工具,Hausmann和他们的团队已经能够详细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长。

根据产品空间的理论,可以认为不同产品之间的相似关系可以确定产品空间的网络结构,通过关注产品空间的网络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增长潜力和发展路径,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一部分学者已经通过产品空间对现实中的发展现象进行了解释,例如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地区高质量发展等。类似的,利用产品空间研究中国省际能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各指标的增长潜力,期望通过探究各指标间的协同互补关系,为探索未来快速提升各省份能源高质量水平的发展路径提供指导。

为了验证该方法是否适用于探究能源指标之间的协同互补关系,我们从两方面进行了验证,分别是真实性和稳定性。真实性代表基于产品空间构建的能源指标协同关系网络符合现实能源发展的情况,即增长潜力越大的指标,实际发展提升水平越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首先通过构建2012年的能源指标协同网络得到各能源指标的发展潜力(GP),然后通过可解释机器学习和传统回归分别检验GP与各指标2012-2022年的实际增长水平(RG)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和线性关系,验证了产品空间迁移至省际能源高质量发展问题上的真实性。

(二)能源指标之间的协同关系

2012年协同性最强的两个指标分别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终端电气化水平,分别代表的含义是创新投入水平和能源效率。此外,通过观察与这些节点相连的其他节点,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投入规模及水平。与该节点相连紧密的指标包括技术市场成交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这说明R&D经费的投入可以促进能源产业转型以及技术转化,通过对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可以推动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终端电气化代表终端能源中的电力消费占比,由于电力相比化石能源更加清洁和高效,并且在人类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例如水处理与生产运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其不仅能改善绿色减污方面的多个指标,包括污水处理率、二氧化硫排放强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也能够改善与能源共享和经济效益有关的多个指标,包括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人均发电量和城镇用水普及率。

2012年的能源指標协同网络揭示了2012-2022年驱动各省份能源发展质量快速提升的主要因素,即加大创新投入和提升地区终端电气化水平。2022年的能源指标协同关系网络中,终端电气化水平依然是未来能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指标,不同的是绿色能源投资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代替了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成为协同性更强的节点。通过分析网络中的关键指标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绿色能源投资涵盖了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与该节点相连紧密的指标包括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人均用电量、非化石能源消费。加强绿色能源投资不仅能够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推动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而且绿色能源价格昂贵的特点可能进一步唤起企业和公民的节能意识。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能源供应、运输、分配安全和合理的基础,与该节点相连紧密的指标包括能源自给率、人均发电量、天然气用气人口占比、城镇燃气普及率等能源安全与共享方面的指标。投入资金建设电网、供气管网,尤其是涉及一些跨省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和保障人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产品空间的网络关系度量方法认为网络拥有独特的拓扑结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节点相比边缘节点具有更强的扩散效应,在网络演化中扮演了重要的“桥梁”角色。借用网络科学中的相似概念——中介中心性衡量了节点的“核心性”,发现在2012年和2022年的能源指标协同网络中均存在此类结构。以2022年能源指标协同网络中的终端电气化水平这一指标为例,科技财政支出占比、规模以上R&D人员全时当量等科技投入指标通过终端电气化这一指标与减污降碳、绿色节能方面的指标建立了间接的连接关系。这意味着终端电气化水平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科技投入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的连接关系,终端电气化的效益将因此而得到提高。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本文据其在“2024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

猜你喜欢
高质量能源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