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吴浩
【摘 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当下的校本教研中存在為教研而教研、教研无效等问题,因此,需要重新构建教师为本的校本教研机制,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本文以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能量场为线索,初步建构了常态教研、主题教研、学术活动的“三圈教研”校本教研体系,为校本教研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路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强化教研专业引领。推动各地各校建立自下而上选择教研的机制,问需于校、问需于师,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引导广大教师在参与教研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这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政策导向和目标引领。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构建了“三圈教研”的校本教研模式(见图1),积极探索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扎根:固本培基,常态教研模块化实施
常态教研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场”。纵观教师的教育教学,往往表现为“忙—盲—茫”的工作状态。一方面,教师忙于应付日常的教育教学琐事,没有足够的“留白”参与教研活动;另一方面,教研计划的制订很多时候传递到教研组长之后就出现“断层”,教师对教研计划没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常态教研落地效果不好。此外,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任务不够明确、教研内容碎片化较多,缺乏系统性构建,导致教研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常态教研中,我们要在教师躬身入局的同时,为他们搭建操作性强、可视化程度高、成效性好的平台。
1. 多样聚焦:在教学现场中发起与夯实教研内容
常态教研解决的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能有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的夯实和提升。不同教师有不同的研究和成长需求,如何在保证教研内容针对性的同时,还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好的教研内容一方面能高度聚焦多样化的研究需求,另一方面能真正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以点带面,以面动体,解决教师日常教学的难点和痛点。
教研要观照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发挥教研共同体的专业实践智慧与最佳研究证据结合起来,形成解决实践问题的最佳方案,以科学地开展教育实践[1]。那么如何梳理教研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教研内容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现场。教研与教学不应该是“两张皮”,而是互相交叉的“双螺旋”结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教研的根据地;教研的内容和目的,是解决教学问题的主渠道,两者相互统一、补充。二是教研内容是对教学问题的集中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碎片的、零散的。常态教研如果局限于“就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效率得不到保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视野,导致教师不能全局性地思考教育教学。三是教研内容要有开放性,能让有不同层次成长需求的教师“有话说”。常态教研不是某一项专题教研,不能成为某一教师的“一言堂”,要让教师都能在研讨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
2. 多维卷入:在流程建模中规范与落实教研推进
传统的教研活动一般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施行,负责人往往由教研组长担任,在这种机制下,大部分教师缺乏真正投身教研的动力和压力,“吃大锅饭”的现状不仅消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也消耗着教师的发展内驱力[2]。那如何让教师“说好话”,就是当下教研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各项统计中不难发现,教师对于如何在常态教研中做出有主题性、概括性的发言,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困于日常事务,系统分类不足;在研讨准备中,内容比较散,想做到面面俱到的同时就没有做到思考的深度聚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给教师提供模块化的流程性推进思路。具体来讲,可以根据常态教研的内容主题为教师做好模块化的清单式的“实施地图”—教研推进中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
活动推进中,教研组提前公布教研清单,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板块。教研组长根据教师的选择再做适当的微调,最终形成教研的参与安排,并按照计划推进实施。有了这样的清单和模块,教研得到明显改善,在参与面上,做到了全员卷入。每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并展开研究,实现了不同需求教师的个性发展。在推进实施上,有清晰的路径和方法,有效避免了教研中主题不聚焦的现象;在研究效果上,做到了专业聚焦,每位教师的研究内容都高度聚焦,在教研成果和研究方法方面都能有明显的成长。
3. 多元评价:在教学督导中追踪与更新教研主题
常态教研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教研实效如何,体现在教师的常态教育教学是否得到有效改善。为有效评价校本教研的开展效度,我们可以借助教学督导的方式进行,即学校集中督导—学科专项追踪—专家督导反馈,逐步形成闭环实施。学校集中督导是学校聚焦这一时间段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开展对课堂教学的全面诊断;学科专项追踪是根据上一阶段的诊断结果,以学科为单位的跟进;专家督导反馈则是针对这一阶段的整体情况,反馈问题解决情况,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通过这样的督导,一方面进一步检验和巩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在督导反馈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如果某一个问题解决得较好,那么就持续聚焦下一问题的教学研究;如果某一问题解决效果不好,那就查找问题所在,优化校本教研方式,让校本教研能深度地开展下去。
二、涌现:提质赋能,主题教研序列化推进
主题教研是教研的主引擎,是教师的成长“磁场”,是教师个性涌现之地。只有在议题的设置和议程的发起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新的规定性才能实现,“本土”的发生学机制才能得以启动,“现场证据”才能得以涌现[3]。教师的个体成长既要满足自身的发展规划,也要学校赋予其更宏大的发展格局。也就是说,在教研活动的开展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常态问题的研究,更要关注学校、区域、国家等层面的教学变革方向,并把这些教学变革转化为教研主题,这样才能为教师提供发展场域,让教师的发展走向快车道。
1. 纵向延续,让历史启示未来
主题教研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发展思路在教学板块的落地,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主动脉。对教研主题进行梳理,能更清楚地厘清学校发展脉络,总结经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共生共长。
内容线:聚焦学校发展历程。如何提炼主题教研的主题,从而下沉到研究内容?我们应该基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历程。如果是一所老学校,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有较长时间的教学工作沉淀,这些沉淀不仅反映了学校在教学板块的思考,而且体现了学校在教学中特色做法—让教师发展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教师文化中,有效避免了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水土不服”的情况,给教师提供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如果是一所新办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应该基于学校发展现状,高起点、系统性地进行规划,让教师在发展之初就置身于较为完备的学校环境之中。
研究线:凸显教师专业发展。主题教研在内容上关注国家、区域和学校的发展方向,在实施层面的研究上就要凸显教师的专业性。也就是说,主题教研落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和教师个体成长中,需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研思路。在全学科的主题教研中,学校的研究主题是学科教研中必须解决的研究,是较为普适性的研究内容。对于个别学科,学校要允许并且鼓励教师在完成“基本动作”的基础上,探索学科“特色动作”,在教师共性的基础上促进个人发展,因为教师专业背景和专业能力的不同,我们应当允许“先富带后富”—研究中为教师提供基本思路和操作模式,教师在主题教研的“齐步走”中能得到基本的个人发展。因此,对于不同成长、发展层次的教师,学校在主题教研中要为其搭建合适的平台,帮助其实现全方位的专业发展。
总结线:强调成果应用关联。主题教研的核心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因此,除了内容和研究两个维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主题教研的总结,即对于主题教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学校不仅要关注校本教研的落地,而且要关注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实现“二次成长”。如何做好主题教研“后成果时代”的总结?一是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关联。主题教研的成果及时反馈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要注意本阶段的成果与前面研究和后续研究的关联性,既是对前期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后续研究的基础。这样才能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根基,看到效果。二是要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当某一阶段的主题教研结束后,教师会进入短暂的职业倦怠期,特别是部分发展较为成熟的教师,因此,在成果应用中要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可以从为教师搭建广泛的平台、转换教师研究角色、丰富教师专业路径等方式唤醒教师内驱力。三是要用好教学研究的导向。对于阶段性的主题教研,不能将教研成果束之高阁,要让教研成果指导、支撑教师教育教学,让教师真正感受到主题教研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作用。
2. 横向扩展,让学术引领活动
主题教研的实施要将教研的主题细化,分目标、分阶段、分环节聚焦具体任务,有序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术引领要贯穿活动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在主题教研开展中要以学术的视角推进各项研讨活动。在课题研究中,一般包含“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过程,结合学校教研工作实际,我们将主题教研的实施流程与课题研究过程相结合,制订了“124主题教研”,即围绕1个主题、2年一个周期、每周期4个阶段开展主题教研。具体表现为学校根据前面提到的思路,确定1个研究主题,针对这个主题以2年为一个研究周期。在周期内的4个学期,每学期为一个阶段,分别是教研组内共同研究、师徒结对研究、骨干教师引领和“百堂献课”。教研组内共同研究和师徒结对研究主要是以教研组和师徒结对的形式和全员多维度卷入的方式,从不同层面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骨干教师引领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研究能力,开展衍生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与实践;“百堂献课”则是将总结和研究融合,检验阶段主题的理念、行动策略是否深入教师的心中,是否落实到每位教师的教学行动中。
第一,主題阐述:问题提出与分析。在本环节中,教研组主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阐述,结合教学实际,从研究背景、问题来源等方面分析该主题提出的背景和教研组对该问题的研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教研组长或者教研组内较为成熟的教师承担此项工作,他们综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在教研组内调研的实际情况,通过理论文本研读、班级学情调研、解决方案预设等方式,对教研主题下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可操性的实施路径。
第二,课例实践:问题解决与实践。课例实践是主题教研的基础,是研究理论和思路在课堂落地的检验标准。在实施中,课例实践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研磨,让学科教师成为经历设计者、执行者和修改者。具体操作思路为:教研组团队中,确定课例展示的执教者后,为执教者制订不少于3次磨课的研磨计划,除了执教者的3次研磨,还有团队成员的3次参与执教—从除课例展示执教者外的团队成员中随机抽选3位教师执教。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是能更全面地分析课例设计情况,进行合理化调整;二是尽可能消除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影响,让教学设计更有普适性;三是能让更多教师卷入教研过程,拓宽教师的成长面。
第三,过程回顾:研究综述与发布。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实施,教师对于本阶段的教研主题有了一定成果性的收获,至此就可以展开对研究主题的阶段性小结。在本环节,教研组需要对前两个环节进行综合梳理,从回顾中找到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策略。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帮助教师掌握问题研究的方法,而且可以兼顾不同成长阶段教师的专业需求。
第四,互动研讨:成果论证与完善。在本环节中,学校通过邀请校外的学科专家团队、专业研究团队等进行现场答疑、指导。在现场对话中,教研组全体教师要与学校其余教研组的教师、专家团队进行面对面现场交流,深入分析研究中的问题,不断完善和修改问题解决策略。通过现场呈现的方式,不仅能让研究成果在不断修正中进一步聚焦、优化,而且能促进教师不断内化、接纳研究成果,更深入地将研究根植教育教学中。
第五,总结深化:成果推广与延伸。单一学科教研组的研究成果,不仅需要持续在同一学科组甚至其他学科组里充分推广,扩大研究内容和策略方法的辐射和影响,而且需要让这一研究充分彰显对其他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帮助。也就是说,在总结深化环节,教研组要充分思考主题推进中的下一步研究主题、研究思路、人员分工等,保障研究的序列化实施。
3. 深度挖掘,让教师影响教师
我们从纵向和横向上厘清了主题教研的实施过程,那么接下来需要思考,在推进过程中如何让更多的教师“涌现”出来,从而带动更多的教师。
第一,不断匹配教师的个性需求。在主题教研开展过程中,多环节的实施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了多维的发展渠道,使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成熟教师都能在各个环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过程参与。为更好地保证教师的个性需求得到满足,在教研设计中还需要适当地调整流程环节和呈现方式,让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充分展现,不断地让教师“亮”出来。
第二,不断更新教师的成长阶梯。随着教研的推进,部分教师会实现快速成长,逐步走向这一阶段的专业成熟,同時也会有一部分教师无法胜任当前的教研任务。这个时候,教研组就需要关注到每位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搭建适合的成长阶梯。比如,某位教师在经过主题教研的磨砺之后,已经能够独立主持教研活动,那么在下一阶段,就可以让他作为某一环节或项目的负责人。通过这样阶梯式的成长,让教师能在专业发展道路上走稳、走好。
第三,不断丰富教师的发展平台。平台的搭建要关注到不同层次教师的展示需求,让每位教师都能有阶段性“亮”出来的机会,也能看到在更高阶段“亮”出来的希望。
三、精进:代言进阶,学术活动成果化凝练
学术活动是教研的主基调,是教师专业精进之路。如何精进?我们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输出的机会和平台,以学术成果凝练倒逼教师专业发展。
在研究成果方面,以项目组的方式激发。为保障教师的专业能持续精进和成功转化,我们采用项目式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找寻具备相同、相近研究主题和内容的教师组成研究团队。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专业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的学科模式,有了更丰富、更自主的发展通道。
在学术交流方面,以“讲师团”的形式促进。为了让每位教师都能有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学校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区、市、省、国家级的学术活动,组建学校“教师团”,为教师提供“走出去、讲出来”的平台。这些内容都来源于教师的日常教学,通过从教研中汲取、提炼,最终走向成果的分享和交流。
在发展评价方面,以“学术会”的模式推进。通过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如何检验和展现教师的教研成果,如何让教研这个能量场更系统地发挥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召开“学术年会”等方式,以学术活动促研究、以研究促教师专业发展,同时还能更全面地展现整个学校、教研组等在教研实施中的具体成效和后续思考,为教师的专业精进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常宇环,岳欣云.循证实践取向下课例教研的问题审思与发展样态[J].教学与管理,2023(36):1-6.
[2] 王存.以卷入式项目教研助推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J].中小学管理,2023(6):45-47.
[3] 杨九诠.论五级教研体系的校本教研[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4):58-66.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五育并举视角下的学生评价校本化研究”(课题编号:2020-05-47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