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生视角下的广西高校民族教育

2024-04-22 11:24曾扬阳韦倩雯罗世伟
三角洲 2024年3期
关键词:共生少数民族广西

曾扬阳 韦倩雯 罗世伟

文化共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民族教育是文化共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高校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担负着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目前,广西少数民族教育中存在着民族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民族学生文化素养不够高、语言隔阂、习俗差异等问题,影响了高校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此,为有效促进广西高校少数民族文化共生,广西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民族理论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其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果,促使其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各民族学生在多元文化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

广西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

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本就应该成为高校在民族问题上关注的重点方向。当前,广西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不平衡,各民族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广西高校民族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民族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民族学生文化素养不够高、语言隔阂、习俗差异等。在课程体系方面,广西高校民族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课程设置主要以“民族理论”为主导,尽管“民族理论”是我国民族学界的热门话题,但民族教育课程设置系统化还不够完善。在教育内容方面,广西高校民族教育以“社会人文与民族”为主要目的课程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着缺乏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的现象。在师资力量方面,广西高校民族教育教师队伍配备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族教育的效果。在民族文化素养方面,广西高校民族学生均受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氛围影响,尽管大多数民族学生对民族文化有较高素质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但对民族文化还未深入了解并能够与其交流,导致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高校逐渐流失,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不强、民族感情逐渐淡化等,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不同地区文化存在偏見,加之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差异较大,这些差异化观念直接影响到民族学生对民族工作、对人民生活质量以及民族教育的态度。

广西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共生倾向及其影响

在文化共生理论视域下,文化共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广西已经建立了覆盖各类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高校民族教育体系,在促进广西各民族和谐发展、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广西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观念与文化素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并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未从这一转变中察觉到自己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存在较大影响。在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民族大学生都应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努力奋斗。然而,目前广西一些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共生现象。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汉族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没有对我国多民族大学生的团结意识感到骄傲和自豪。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平时不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不能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方向观念;不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得失;不能够正确处理好传统节日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关系;同时,他们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共生态度导致了广西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无法正确认识我国多民族之间传统文化继承不到位、各民族平等交往交流交融不够等问题。

文化共生视域下广西高校民族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文化共生视域下,充分发挥高校对本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认同的作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良好民族文化知识和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广西高校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特色,主动了解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历史和现实,并且积极与当地党委政府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了解相关地区历史。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开展好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和建立起对少数民族学生不同层次民族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要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困惑和对不同层次民族文化的需求,给予他们及时解决与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心理健康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以教学优化为驱动,构建民族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广西高校民族人文素养的实现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滋养。因此,广西高校应在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方面多下功夫,让民族人文素养教学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到实处。一是将课堂教学融入传统文化课程中,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并予以开发利用,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与本土实际项目相匹配,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项目设计中,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并对其进行归类整理和深层解读。二是将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共同开发新时代少数民族高校校本课程和选修课教材,引入互联网技术手段设计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和选修课教材,开设民族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让不同民族的同学都能在课后选修课的时间了解、体验到不同的民族文化。高校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学生步入大学之后,不仅要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还要为其提供接触人文和非物质资源的机会。如广西民族大学从2015年开始开设民族经典诵读课,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培养学生国学和历史文化水平的教学方法。该课程通过邀请专业学者讲解有关文化典故、历史典故等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诗文诵读作为教学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同时,通过对经典诗文的讲授与讨论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精髓。三是利用少数民族特有的非物质资源开展富有民族特色、丰富多彩也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活动,如举办“壮族三月三”传统文化旅游节、制作“壮锦艺术品”、设立“多彩非遗手工艺奖”等。不仅可以培养出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且还能培养出优秀的文化传承人,让少数民族青年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以师资队伍为保障,提高民族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广西高校民族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自高校各院系与各地民族中学教师,这些教师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民族教育提供了丰富人才资源。近年来,广西高校在教师培训方面也在不断加强,并组织编写了《广西大学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壮族优秀文化系列教材》《广西师范大学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广西师范大学壮族优秀文化系列教材》等一系列教材,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教材内容,以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及创新发展理念的讲解、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人才。

同时,各高校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教师自身的作用,把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宣讲更好地融入高校的各院系中,让教师通过课堂教育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自觉将其民族文化融入生活、融入血脉中的意识。同时,积极组织少数民族教师赴少数民族地区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培训交流活动,在开展合作交流中相互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共同促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以文化交流为桥梁,搭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自治区,在民族文化交流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障碍。因此,在文化共生视域下,广西高校应以文化交流为桥梁,建立起文化交流机制并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构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这一方式,为新时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探索提供借鉴价值。要通过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等方式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内容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以促进文化共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融入高等教育当中就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少数民族师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传承的主体力量,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大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精髓和办学理念,如广西外国语学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月”、南宁学院开展“恒久传承三月三”等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基本道德规范的认识,提升其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师生也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人文关怀,引导他们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习惯,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及人生观。

四、以资源優化为抓手,满足民族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为培养出更多具有高水平民族工作能力的少数民族人才,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必须要以建设高水平的特色研究为抓手,以更好地发挥研究的作用。可以通过在各学科、各专业加强科研与教学方面加强合作、共建科研机构和研究团队等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以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一些特殊专业如民族学、历史与文化、中国语言文学等专业应该结合当地特色深入开展科研教学工作。而一些高校还可以针对这些学科优势开展特色研究工作,例如培养更多具有较高水平民族文化传承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建立具有区域文化影响力的研究中心等。

广西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学习研究院,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保护与开发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保护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心等。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方式,让学生到研究院中进一步地了解民族文化。广西各高校也可以通过组织跨区域大型联合实践、设立联合教学中心、组织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组建民族团结之家、建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设立少数民族奖学金及设立奖励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共建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体验和指导,定期开展活动使全校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综合上述,文化共生是文化与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有助于塑造人的主体意识、塑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相互尊重、塑造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合作,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因此,民族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发展需要文化作为基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全国人民“四个自信”的重要体现。广西高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重要场所,要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和促进广西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各高校学习工作并发挥各自在本民族文化中的优势。同时,高校也要积极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谐共进新机制、新模式,共同促进广西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曾扬阳,副教授,广西外国语学院高等职业学院院长、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韦倩雯,广西外国语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罗世伟,广西外国语学院高等职业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为基金项目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专项委托课题“文化共生视角下的广西高校民族教育研究与实践”(MZYJ20210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共生少数民族广西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