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天然
面具是在人类发展轨迹中频繁出现的一个特殊符号,它既受人类整体的社会文化影响,又由不同阶段的各色文明所派生。面具文化伴生于人类的摇篮,因此拥有悠长的历史,在不同民族中拥有不同的意义和使用方式,面具的种类更是繁多。本文结合前人总结的资料,对一部分的面具文化进行大致列举和概括,简述部分类型的面具的产生原因和职能,简要探索“人面艺术”的神秘面纱。
面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造型艺术之一。早在数千年的史前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就有面具的使用。那时面具的性质并非单纯的艺术品,面具的创造者使用各类图案、纹样、颜色装饰面具,使其呈现出一种夸张且鲜明的视觉效果,具有吓退野兽,或作为辅助祭祀进行的祭器的功效。面具的诞生和人类的传统信仰与生产活动都密不可分。在一些原始部族中,戴上面具的人会借面孔的改换转化为神灵等身份,这都和面具最基本的特征“遮盖面部”具有关联。也因此,面具艺术具有天生的神秘性质和艺术特质,作为自古承袭至今的造型文化的一环,保留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艺术风格。
狩猎面具
原始人类认为通过面具舞向自然传达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和日常生活安稳的需要密不可分。原始部落的狩猎活动受天气、运气等多种因素影响,生产生活的成果并不稳定。因此,人们难以免于将希望寄托在信仰活动之上。祈祷猎物顺利捕获的狩猎面具,既具有作为面具造型艺术的独特艺术性,对原始人类部落而言又有其实用性所在。除去用于祭祀之外的狩猎面具,另一些面具则在狩猎生活中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人们会绘制近似动物脸孔的面具,使用这种狰狞的兽脸面具进行伪装,震慑体型比自己更大的猎物,以提升狩猎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当时的人类会使用涂色、雕刻等方法对面具进行装饰,所用的方法往往受当地文化规范的影响,有时又有对威慑需求的实用性需要。
一方面,人们通过面具转换人与神、人与兽的身份,在仪式中创造一个更有神秘气息的小世界,另一方面,也会使用面具隐藏自己的身份。有时面具的素材取自当地常用的材料,有時人们则割下狩猎到的野兽的头骨装饰佩戴,用以迷惑敌人。从万灵论的角度来看,披上动物的皮毛、佩戴动物的头骨是一种和猎物同调的巫术仪式。在佩戴面具的狩猎过程中除去威慑技巧外,也需要模仿动物和降低猎物警惕的知识。在这种技巧的学习中,古人类们的心灵和信仰逐渐和动物重合、与自然融入。日本北海道地区的传统渔猎民族阿伊努族人认为所有野兽都是披着皮毛降临人世的超自然存在,在仪式中,他们向这些动物归还祭品,如同对待圣物一般对待猎物的皮毛,认为这些象征着动物身份的外皮具有不可替代的神性。这都说明在遥远的、尚未形成足够发达的社会的部落时代和狩猎族群中,面具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强烈的实用必需性。和容器、武器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祭祀面具
不仅在狩猎社会,在人类文明逐步发展后的农耕社会中,面具也具有相当重要的职能。面具逐渐开始从广泛的实用领域中消失,转而配合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用材料的进步,逐渐拥有了更强的艺术性。在部分农耕社会的祭祀活动中,祈求丰饶的祭仪往往都需要面具这个基本要素。日本的舞者戴上土地守护神——鹿的面具起舞,祈祷丰收来临,这个传统从古代日本延续至今。而在遥远的非洲等地,原型为动物的面具也依旧拥有相同的职能。羚羊或者鹿这些当地常见的野生动物都成为人类部族的图腾,他们作为族群和文化的象征,借由面具这个媒介在现实世界中成为人们的精神与信仰寄托。仿造动物的牛角、羊角经常象征着生殖崇拜,一个面具可以根据其外形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意义。
和狩猎面具相同的是,人们会在面具的艺术创造上刻意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用以适配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功能。祈祷丰饶的面具装饰着在当地人眼中足够神圣并具有吉祥寓意的图腾,用以模仿神圣的动物。而用来辟邪、震慑污物的面具则具有刻意的、足以向人们传达恐惧感的艺术风格。中国古代面具中最为出名和具有代表性的方相氏面具就是如此。《周礼·夏官》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事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方相氏是一名驱疫病破邪恶的神祇。而以其为主人公的傩祭则是驱鬼逐疫的一种巫术活动,它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到商周逐渐成为固定的礼仪制度;此后,傩祭的规模和形式都有所发展,至隋唐成为重要的礼仪仪式之一,不仅在中国国内有广泛的传承,甚至远传日本和韩国。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中,也有人佩戴黄金四目面具进行驱鬼的仪式。自此之后,中国的方相氏祭祀更多融入民间的生活和文化中,发展为民间的傩戏。而其扮演者为了能够成功举行仪式,会按照规则披熊皮、戴上黄金面具。人们相信这样就可以祈求方相氏的降临,辟邪驱鬼,镇压疫病。这种传统的仪式从宫廷走向民间,原本应该狰狞恐怖、能够吓退恶鬼的面具,成为寄托人们美好祈愿的重要道具。
在世界上的不同文化中,都有司职辟邪的面具存在,而它们并不完全都为了佩戴,有的是作为装饰物挂在家中。这样的面具不再具有佩戴价值,减少了身份转换的意义,独立地拥有着象征某个人或某种动物的存在感,和塑像拥有相似的意义。这些装饰性质的面具和佛教文化的金刚怒目相似,也代表着人们对未知威胁的威慑。面具的人面多为愤怒的表情,兽面例如吞口,通常都大张着口,做恐吓状,口中含剑,以吓退靠近的邪恶。其他类似的面具中也有墨西哥天使面具这种异类,天使面具嘟着嘴,其意为要将厄运全部吹走。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山脉之中也存在石器时代的岩画群,例如阴山山脉等。山脉中的岩画群中就含有人面符号。这也印证着古人曾用这种更加简单的方法刻绘他们的偶像、进行祭祀活动。
战争面具
面具的形式也可以运用到战争中。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遮盖面部不仅具有防御机能意义上的必要性,也是足以强调和彰显身体力量的有效方法,这和狩猎面具的震慑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古代将领高长恭因其容貌姣好、在战场上佩戴面具用来压迫敌人,增长士气。后世以此作兰陵王入阵曲,盛行于唐代。表演者佩戴面具,展示剑舞,凸显了面具的艺术性。
日本的战争面具也有悠久的文化,早在日本古坟时期就出土了佩戴战争面具的陶俑。陶俑佩戴头盔,盔旁两侧垂下覆盖面颊的遮盖物,用于防御针对面颊的攻击。而在之后的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士兵们佩戴保护额头和面颊的“半首”,只露出脸部的中心部分,这种较为简易的面部防具作为战争面具概念的雏形得到传承。时代发展后,受战争方式变化的影响,“半首”演变成会保护下半张脸和喉咙的“半颊”。而到后来的室町时代和战国安土桃山时代,武将们的面甲开始从单纯的护具转变成带有人物性格的战争面具。对于面具来说,鼻部的装饰往往都是不必要的。但在后期演变中形成的“目下颊”面具,由鼻部和扭曲的口部模仿出一张愤怒恐怖的人面,被称为“烈势面”,在战场上呈现出震慑敌人的气魄,利于助长自身的气势。战国时代结束,日本进入和平的江户时代后,武具的艺术性理所当然地取代了实用性,覆盖全脸的“总面”出现。总面作为甲胄职人彰显手腕的作品,用兽毛精细装饰,悉心雕刻,更多的时候都和盔甲一同作为房间中陈设的艺术作品、文化摆件。发挥着辟邪、彰显主人家显赫身份、声张荣誉的作用。
日本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面具既拥有震慑敌人增长己方气势的作用,又因为遮蔽面部的特性,使佩戴者产生匿名的自觉性。士兵在战场上需要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同时避免产生对自身行为的愧疚和对敌方的怜悯。拥有覆面功能的头盔更多是为了防御攻击,而在施加以面部为主要区域的艺术加工之后,头盔和面具一样,也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医术面具
有时,面具也是治愈与医疗的象征。在传承萨满文化的一些部族中,作为医疗职业的萨满曾需要为驱除病魔佩戴面具进行传统信仰仪式。在自然科学尚未诞生和普及的人类文明初期,世界各地范围内,多种不同的文化族群都相信疾病由类似鬼神的超自然带来,所以人们想要疗愈疾病就需要使用超自然的力量进行驱赶,这也是方相氏被人们认为既可驱鬼、又可除疫的文化基础。
在14世纪欧洲黑死病蔓延的时期,出现了佩戴鸟面的黑死病医生。瘴气论在瘟疫横行的欧洲广为传播,这些医生的鸟嘴中塞满香草,用来隔绝有害的瘴气。当时的人们认为病人的视线也具有恶性,因此,鸟面除了用香草隔绝瘴气外,也有隔绝视线的功效。医术面具的产生往往和死亡相关,在后世的文化发展中,人们经常会将黑死病医生的鸟面和死亡挂钩。
艺术面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以及科技与艺术的进步,面具所蕴含的实用性逐渐褪色,它所承担的艺术作品职能变得更加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戏剧文化中,以面具为主题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头一个就是中国戏曲中的脸谱,传统戏剧演员通过涂抹在面部的油彩和衣饰,表达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物的性格,凸显戏剧效果。脸谱的种类繁多,分类严格,面具的特性渗透戏剧演出的所有角落,表现出戏剧演出对面部艺术符号的重视,脸谱的造型也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日本的伎乐面由中国伎乐艺术发展而来,在奈良时代、即中国的隋唐时期传入日本并演变,伎乐面拥有固定的种类,都来自中国江南地区伎乐文化,既拥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又夹杂着当时流行的各种文化符号,造型夸张,姿态生动。伎乐面后来演变为日本能剧中使用的“能面”,和脸谱类似,能面拥有神怪、少女或老翁等不同角色,拥有规则严格的绘制标准。而在欧洲,威尼斯发祥的假面舞会传承至今,人们在那时就借由面具的匿名性,抒发被压抑的个性,促进了世界面具造型艺术的发展。
灵魂面具
面具的应用也会渗透进人的生死。在葬礼的仪式上,为亡者佩戴面具有特殊的意义。金缕玉衣又称玉匣,出土于中国多个地区,为汉代最高规格的葬殓服。由玉和金线构成的衣物包裹住头部在内的墓主人的全身,身上的孔窍也用玉堵塞,防止神魂的外漏。在身着这套金缕玉衣后,墓主人的身份从生者成功转化为死者之国的居民。由这隆重的仪式来结束生涯,体现了生者们对亡者的追忆和哀思,具有重要的世俗意义。金缕玉衣所用的玉在中国丧葬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古人认为其能让死者不朽。而在近现代,由石膏和蜡制成的面具也是灵魂面具的一种。人的面部轮廓通过这种方法能进行长久的保存。同样体现着丰富而真挚的人文情感,寄托了人们的思念。
总之,面具文化传承至今,在艺术创作领域中仍发挥着它特殊的符号意义。追溯着面具历史的同时,人们也能借此展望未来,思考人面藝术和这层“面纱”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