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颖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深化高等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文件中的内容可以看出,现阶段对大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已经到了极为重要的时期。然而,公共美育教学一直是传统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对我国现阶段高校美育教育的研究发现,国内高校对于美育教学还存在着课程不够重视、师资配备不齐、课程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牡丹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其中包含的美学思想可以很好地实现在美育课堂中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大学生对于《牡丹亭》这类古典文学是非常陌生的,由于《牡丹亭》里面用的大量文字都是戏曲体裁,这又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教学的传播具有一定困难性。本文希望通过对《牡丹亭》中美学思想的诠释,进行公共美育教学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高等院校公共美育课程中的传播。
《牡丹亭》中人物角色所体现的 浪漫主义美学思想
一、《牡丹亭》的创作背景及内容
《牡丹亭》作者汤显祖生活于明代中后期。他自幼聪明、才华卓越,但却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失利。自此,汤显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与官场的丑陋面目有了清醒的认识,决定远离官场,将毕生精力投入戏曲创作之中。汤显祖从创作初期就开始尝试以言情主题为核心进行戏曲作品创作。而后,其在宋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创作了《牡丹亭》。
《牡丹亭》主要讲述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如梦如幻的爱情故事。杜丽娘出生于南宋初年,她是江西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由于官宦的背景,杜丽娘的家庭极其崇尚封建礼教,从小便受到了严苛的教育。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后在柳梦梅、石道姑、胡判官、牡丹仙子的帮助下,还魂复生。而后,与柳梦梅历经重重磨难,终成眷属。《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主要突出了“以情抗理”的思想,表达了汤显祖对于人间真情的赞颂和对封建教条的批判。自《牡丹亭》之后,汤显祖便走上揭露腐败政治、反对程朱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创作之路。
二、《牡丹亭》中主要人物形象简析
在《牡丹亭》的整部作品中,一共有五个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杜丽娘、柳梦梅、春香、杜宝、陈最良,这五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五种不同的思想观念。《牡丹亭》的整个故事情节都是以杜丽娘为中心展开的,杜丽娘也是该剧中所描写最成功的女性人物形象之一。汤显祖对杜丽娘的性格设定是比较完整的,她既有大家闺秀温柔、保守的一面,也有对待世俗坚韧反抗、痴情的一面。故事情节中,杜丽娘在婢女春香的引导下,走出闺房,感受到了春色满园的美好,激起了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其心事只能被迫压抑。在“惊梦”和“寻梦”的段落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杜丽娘这个角色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了一个对爱情不倦追求、对封建礼教坚决反抗的女性形象。
剧中,男性主角是柳梦梅,他是一個富有才华的年轻人,对杜丽娘的感情始终如一,也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性格的人物。剧情中他在金殿上勇敢地揭露杜宝的虚伪,不畏艰难,与杜丽娘相得益彰。正是两人忠贞不渝的情感,使得他们的爱情在剧中大放光彩。杜丽娘和柳梦梅感人肺腑的情感,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要传达的“唯情论”的核心。
第三位跟女主角关联十分紧密的角色是春香,她是一个活泼可爱的丫鬟。春香与杜丽娘的性格千差万别,她不受封建家庭的约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其实,春香就是杜丽娘内心的另外一面,闹学的主角是她,但这背后却是杜丽娘心中的想法。《牡丹亭》通过刻画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女性角色,让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情节显得更为自然和顺理成章。
另外,还有两个封建思想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杜宝,他是典型的封建制度下家长的代表,是严格的封建礼教的遵守者。他认为女儿的私情玷污家中的门第,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制度,他断送了女儿的幸福婚姻。另一个是陈最良,他是一个完全遵守封建礼教的知识分子,自私、庸俗、迂腐的私塾先生。剧情中陈最良在解读《诗经》中《关雎》时,将男女之情一概不论,反而字里行间不离古代的三纲五常。正是有这两个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形象刻画,使剧中的人物情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碰撞,表现了作者对民主精神的向往。
如何将《牡丹亭》的美学思想 在高校公共美育课程中传播
前文对《牡丹亭》的故事内容和五位主要角色的形象进行了分析,阐释了其所包含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那么作为高校教师,如何通过公共美育课程进行美学思想的传递,以及如何将《牡丹亭》的美学思想创新性地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呢?笔者将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美育课堂教学模式,分别从语言、情感以及意蕴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层面
语言层面是《牡丹亭》文学的核心所在。《牡丹亭》一共有五十五出,其富有诗意的语言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牡丹亭》的语言是戏曲文学体裁的一种,戏曲又是舞台语言的一种。戏曲语言要有强烈的性格化,它既要有舞台表演的动作性,又需要使语言富有诗意,文字能够和音乐协同,除此之外,还要有哲理性的闪光点以及鲜明独特的风格色彩。在《牡丹亭》整部作品中,汤显祖运用了华丽的语言修辞学,例如叠韵词:“刚打的秋千画图,闲榻着鸳鸯绣谱。”(【训女】、[前腔]);双声(音韵学名词,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莺燕、亭台、忐忑等;词语的修辞包含了实词衬字、虚词衬字等;语句的修辞,如整句、散句、排比、设问等。其中的语言不仅修辞丰富,还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内心和精神世界,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但是对于古文句式的理解和内容的解读,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高校的公共美育课程针对的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文学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性。因此,在公共美育课程中,不能灌输式地将《牡丹亭》中的美学特征进行授讲,而是需要有一个过渡,先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其产生兴趣。在教学的初步阶段,先让学生以情境导入的形式引入《牡丹亭》原文。例如,在《牡丹亭》戏曲音乐的背景下,请学生以朗诵的形式,感受语言文字中的音律之美。在学生对作品有了语言和音乐上的感性认知之后,教师再以浅显的文字语言对《牡丹亭》的文学部分进行课堂讲授。同时,针对《牡丹亭》原文中包含的文学修辞手法,要引导学生加强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牡丹亭》中文学表现手法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线上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也可以用文学修辞连连看等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鼓励学生欣赏《牡丹亭》原始剧本以及剧本解析,使学生能够更深层地去理解传统文化,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美育思想的传播,学生才能深入地感悟到这一作品的内在美。
二、情感层面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层面,是整个艺术作品中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同时,情感层面的理解与语言层面是分不开的。《牡丹亭》中最能体现其特点的,就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情感。《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也正是因为在情感层面赢得了观众的共鸣,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美学影响。因此,教师在美育课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该作品所包含情感的体验感和接受度。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分别从舞台美术、服装服饰、角色唱腔、人物性格、剧情发展等方面,使学生们全方位地感受其中所包含的传统美学思想,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课程内容更加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心里,就应当让学生感受传统戏曲美学中的情感价值。
接下来,就需要让学生深入剧情中,去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全面地去欣赏《牡丹亭》的具体情节。例如,分析其舞台布景特点、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和程式化。同时,还要欣赏与其相关的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如以《牡丹亭》为主题的刺绣、以《牡丹亭》人物形象为元素的现代设计、《牡丹亭》的现代电影等。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采用多媒体展示一部分作品内容,引导学生大胆讨论。课后采用线上视频问答的方式进行学习,对课堂内容做到有效的补充。另外,结合《牡丹亭》的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让学生自由创作相关联的艺术作品。再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将课堂的所学搬到现实生活中,带领学生前往当地戏曲文化馆、剧院等地进行观赏。这样,不仅坚持理论与实践协同的方式,同时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也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传统戏曲中的文化情感。
三、意蕴层面
使艺术作品具有意蕴,是艺术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意蕴层面是艺术家本人通过作品传递给欣赏者的一种思想和韵味,一般很难用语言和逻辑去描述。汤显祖通过《牡丹亭》所传递出来的意蕴层面,是基于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故事。这种在封建社会的枷锁下,依然能超越世俗眼光、打破重重障碍的浪漫宣言,到现在都会使人为之动容。艺术意蕴其实是授课过程中最难表达的部分,但也是一部优秀艺术作品最精华的部分。那么,在传递艺术意蕴的方法上,我们可以有效结合课堂情境化,通过让学生进行《牡丹亭》主要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作品的艺术意蕴。首先需要让学生先收集角色的形象资料,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全面理解角色的塑造。在了解每个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角色地位以及人物情感后,選择《牡丹亭》经典的选段进行简单的情境表演。同时,在角色的扮演上,应使同学根据自身的形象特点、性格特点,结合剧情中的主要人物风格进行角色选择,而不是随意分配。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表演时既能较为贴合整个故事情节,也能让学生深入剧情和角色中去感受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增添学习的乐趣、深化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还能使传统美学进行情境化的教学,对于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有非常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牡丹亭》中的美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是高校进行美育教育极佳的素材。通过对《牡丹亭》的分析和解读,能够使学生深刻领悟汤显祖所传达的以“情”为核心的美学精神。虽然,现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美学的理解有所欠缺,但在公共美育课堂中,以《牡丹亭》作为美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传播,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美育教学的兴趣。同时,这也是本人对未来公共美育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简介:
刘雪颖,女,硕士,助教,籍贯湖北武汉,研究方向:艺术学。本文系2021年度武汉华夏理工学院通识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基于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的‘与美相随美育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1TS12)成果、武汉华夏理工学院2022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206)成果。作者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