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与前瞻

2024-04-22 06:32张生玲张思思王诺
中国经济报告 2024年1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

张生玲 张思思 王诺

提 要: 2023年,中国经济在内外部多重压力下仍保持向上势头和较强韧性,全年经济回升向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经济增长达到预期目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投资和对外贸易增长回落。展望2024年,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将逐渐消退,内需市场将继续恢复,经济复苏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宏观经济政策在“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指导思想下,应适时适当扩大力度,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预期;新质生產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3年,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金融市场脆弱性攀升,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受到更大冲击,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中国既要面对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还要承受来自内部的“三重压力”,经济复苏过程困难重重。中国经济最终顶住了压力,实现了预期目标,展现出持续恢复和向好发展的态势。

一、2023年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2023年初,在疫情防控实现较快转段后,中国经济总体处于修复阶段。随着宏观政策显效发力,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发展。全年经济总量再创新高,经济增速达到预期目标,主要指标稳中有升。中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表现出较大的韧性与发展潜力。

(一)经济运行回升向好,达到预期增长目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6万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高于5%的预期增长目标,增速比2022年快2.2个百分点,表现好于全球多数主要经济体。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经济复苏向好的总体态势更趋明显。

分季度来看,第一季度经济回升,同比增长4.5%,实现良好开局;第二季度受上年同期的低基数因素影响,经济实现了6.3%的高增长;进入下半年,宏观政策调控的力度加大,一系列针对性较强政策举措相继出台,经济复苏能力不断提升,三季度实现同比增长4.9%,四季度同比增长5.2%。从环比增速来看,四个季度分别为2.3%、0.5%、1.3%和1.0%,经济持续恢复,回升态势良好(见图1)。

2023年,人均GDP为8.94万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5.4%,按当年平均汇率初步折算,人均GDP为1.27万美元,连续三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接近世界银行规定的高收入国家的最低标准线。

(二)消费企稳回升态势明显,仍为增长主要拉动力

2023年,经济社会恢复了常态化运行。一方面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消费者心理逐步恢复,需求更加多元化,国内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另一方面,商务部将 2023年定位为“消费提振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整体来看,消费市场总体回升向好,商品消费逐步回升,服务消费增长较快,文化娱乐消费持续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一是社会消费恢复良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名义增长7.2%。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退,居民消费开始恢复,一季度社会消费实现同比增速5.8%,较2022年第四季度的负增速明显反弹;二季度受到多个节假日的积极影响,旅游、餐饮等行业复苏效果显著,消费增速达到10.7%;进入三季度,受到收入下降和就业的影响,增速为4.2%;四季度保持企稳回升的态势叠加低基数效应,实现了8.3%的增长(见图2)。

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大幅增加。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万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万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0%。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三是线上销售表现依旧突出,线下零售持续恢复。全国网上零售额15万亿元,增长11.0%,实物网上零售额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6%。电子商务与线下实体相结合,零售新业态和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实体店铺获得更多流量和机会,线下客流量逐步回升,带动实体店铺营收向好改善。四是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农村收入和消费增速均快于城镇。2023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4.8%和7.6%,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分别为8.3%和9.2%,农村居民消费增速大于城镇消费。五是消费价格低位运行,生产价格跌幅收窄。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CPI涨幅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CPI月度同比涨幅均低于3%的年度预期目标。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比上年下降3%,比上年回落了7.1个百分点。

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82.5%,较上一年大幅提升49.7个百分点,远高于疫情前2017-2019年59.5%的平均水平。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3%,较上一年提升3.3个百分点。消费市场的稳步恢复是拉动经济向好发展的最大引擎。

(三)投资增速有所放缓,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其中,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较大,导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季下降,但降幅逐渐缩小,投资增速维持在较低水平,季度增速分别为5.1%、3.8%、3.1%、3.0%。企业投资的信心较弱,投资热情被抑制,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降0.4%,呈现出下滑态势,但降幅在下半年开始收窄(见图3)。

分领域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稳定,同比增长5.9%,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虽然受到全球制造业产品需求下行的影响,但在政策扶持下,仍保持较高韧性,同比增长6.5%,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3.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6%,成为拖累投资的主要因素。分行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0%,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3.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5%。三大产业的投资数据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优化,表明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23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9%,比上年下降21.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与上一年持平,但均低于疫情前2017-2019年和疫情期间2020-2022年的平均表现。

(四)对外贸易压力较大,整体实现小幅增长

2023年,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中国对外贸易顶住压力,克服困难与挑战,展现出较强韧性。对外贸易平稳运行,占全球市场份额保持稳定,达到了促稳提质的目标。

一是进出口总额好于预期。全年进出口总额41.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2%。其中,出口23.77万亿元,增长0.6%;进口17.99万亿元,下降0.3%;贸易顺差5.78万亿元。分季度来看,一季度累计增长4.8%、二季度累计增长2.1%、三季度累计下降0.2%,四季度累计增长0.2%。外需走弱叠加上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增速下滑明显。但是,据WTO最新估计,2023年我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在14%左右,显示出对外贸易规模稳中有进,在全球贸易中保持较高份额(见图4)。

二是贸易主体活力增强。有进出口记录的企业首次突破60万家,其中民营企业55.6万家,进出口额达22.36万亿元人民币,实现了6.3%的增长,占进出口总额的53.5%,提升3.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增强了对外贸易的活力。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12.61万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30.2%。国有企业进出口额6.68万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16%。三是贸易伙伴多元化。前三大贸易伙伴分别为东盟、欧盟、美国,进出口额分别为6.41万亿元、5.51万亿元和4.67万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5.3%、13.2%、11.2%。我国对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7.1%和6.8%,均高于外贸整体增速。四是贸易方式多样化。2023年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已扩大至22个,合计进出口7.67万亿元,实现2.7%的增长,占进出口总额的18.4%,其中海南自由贸易港表现最为突出,年度进出口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五是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向高质量和高附加值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升。全年机电产品出口13.92万亿元,增长2.9%,占出口总额的58.6%,较上年同期增速提升了0.4个百分点,占比提升了9.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了29.9%。

2023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1.4%,大幅低于疫情前2017-2019年贡献率3.4%的平均值;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低于2017-2019年的平均值。

二、影响经济持续恢复的主要因素

回顾2023年,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发展,社会总体运行平稳。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均发生了远超预期的深刻变化,发达经济体的表现总体强于预期,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却超出预期。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严峻局势,要对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以及国内深层次矛盾进行认真反思,继续顶住压力,克服困难与挑战,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韧性,恢复内生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依然严重

2023年初,随着前期挤压的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居民部门报复性消费反弹,消费增速回升,CPI也随之呈现出走高的趋势。但是,短期消费的报复性反弹不代表社会需求发生根本性转变,居民部门的货币支付能力不足,报复性增长不可持续。全年国内CPI整体波动下行,多个月份CPI同比增速为负。

究其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增速回落,導致支付能力不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6.3%,名义增速仍低于疫情前2019年8.9%的水平,收入回落反映到消费层面则体现出需求不足。二是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居民消费倾向下滑。11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连续8个月低于90,连续19个月低于100;全年居民消费倾向为68.3%,低于疫情前70%的水平。三是投资意愿减弱。2023年民间投资增速呈现负增长,疫情三年,使不少企业亏损欠债,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提高了投资者的风险担忧意识,投资心理受到影响,导致投资减少。

(二)房地产持续下行,恢复势头较弱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链条比较长,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房地产市场的缓慢恢复,一是降低了购房者的预期和信心,人们持币观望,销售状况进一步恶化;二是影响了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建筑材料、装修、家电家具等领域的经济活跃度下降;三是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和房产税等相关收入,从而对地方财政的健康运行造成压力。

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始于2020年,2021下半年开始呈下行态势,2023年市场恢复的势头仍然较弱,全年主要指标不断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供给侧方面,202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7.2%,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0.4%;需求侧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5%,商品房销售额下降6.5%,市场供求走弱,恢复动能较弱。其中,12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3.36,该指数年初短暂上升之后开始持续下降,显示出房地产市场未显著回暖,购房者仍保持谨慎。为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各级政府部门频繁优化楼市政策,但因预期较弱制约了房地产市场回暖,当前仍在底部修复阶段。

(三)地方债务压力过大,风险隐患较多

根据“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信息公开平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三季度,地方政府的一般债券余额为14.8万亿元,专项债券余额为23.9万亿元,两项共计38.7万亿元。2023年1-11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9.3万亿元,同比增长26.6%。因为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财政收入持续下降,地方财政收入受到消极影响,加剧了地方隐性债务问题。

事实上,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过去十年中呈持续增长态势,地方财政面临较大债务压力,可能引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导致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风险和资产质量风险,限制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和财政支出,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潜力。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但是,由于地方城投债务规模庞大,且部分债务存在较高的违约风险,导致市场对城投债务的担忧情绪逐渐升温。

(四)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需下行压力大

2023年,盡管新冠疫情基本结束,全球经济依然面临着增长乏力的困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将世界经济增速从2022年的3.5%调整到2023年的3%和2024年的2.9%。2023年9月,欧盟委员会也对欧元区经济增速的预测结果进行了下调,预测值从1%下调至0.8%,对2024年的预期增长率也从1.7%下调到1.4%。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需持续收缩的大背景下,2023年我国进出口额和贸易差额增速均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主要经济体需求疲软,导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体的外贸增长。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贸易摩擦的加剧,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需求也进一步减少,对外贸增速带来不利影响。

(五)国际政治纷争不断,外部环境动荡不安

地区政治军事冲突的升级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不仅对相关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加剧了全球的分裂和对立;不仅威胁到地区和平与稳定,也使得全球化进程受到阻碍。

具体来看,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和红海危机升级,对全球经济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是这些冲突可能导致利率上升,使各国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胀压力。二是外部环境的动荡破坏正常的经济活动,导致投资减少和消费下降,进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三是全球能源供应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能源供应不足和能源价格飙升,进而对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产生重大溢出效应,加剧地缘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抑制投资并导致增长进一步疲软。

三、2024年宏观经济前景研判

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的因素增多。鉴于疫情的疤痕效应逐渐消退,经济复苏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随着消费市场不断恢复,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扶持下拖累作用减弱,经济将企稳回升。在“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思想指导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将不断释放,有望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居民收入改善,消费复苏加快

随着经济活动回归正常,服务业进一步复苏,带动消费继续走强,居民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以2024年元旦假期为例,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元旦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9.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较2019年同期增长5.6%。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元旦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1.0%。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金银珠宝、建材、家具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1.2%、13.1%和 12.9%。

消费的复苏源于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提升。消费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疫情以后,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均已出现改善迹象。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1%,高于GDP增速,2024年居民收入增速有望保持增长态势。消费意愿的提升,表现在一些被动储蓄逐渐释放,持续推动消费的复苏。数据显示,2023年居民部门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增速差呈收窄态势,表明居民超额储蓄倾向有所下降,疫情的疤痕效应正在逐渐消退。

(二)出口逐步回升,对外贸易涌现新动能

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企稳,给出口带来利好因素。一是美国、欧洲和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的紧缩政策,可能转向为适度宽松政策,有利于外部环境的改善。二是我国对美出口降幅收窄,出口数据出现改善,特别是2024年,美国大部分行业即将进入补库存阶段,消费电子、家具和建材、食品及农产品、纺织服装等商品进口需求或将扩大,有利于中国出口情况的改善。三是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发展良好。2023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到19.47万亿元的规模,同比增长2.8%,高于我国外贸整体增速,占外贸总额的46.6%,规模与占比均为倡议提出以来的最高水平。2023年10月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房地产投资缓慢企稳,拖累效应有望减弱

2023年房地产市场低迷超出了预期,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跌9.6%,连续两年大幅度调整。各地不断出台相关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限制性政策不断宽松,叠加基数效应,2024年房地产投资有望企稳,对经济的拖累作用有望减弱。

从供给端来看,中央和监管高层多次重申“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资需求”,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支持在建房地产项目正常建设。2024年1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为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此外,保交楼工作的推进,带动了全国房屋竣工面积增长,提振了市场信心。从需求端来看,放松限购、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持续释放合理购房需求。2023年底,北京和上海出台了“新政”,降低首套、二套房首付比例,居民購房约束得到缓解。许多大中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不断下调,下限低于4%,创有记录以来历史新低,进一步释放房屋购买需求。

(四)基建投资持续增长,制造业投资小幅增长

2024年基础建设投资将得到地方财政的有力支持。一是2023年四季度增加发行国债1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直接转移给地方使用。万亿国债由中央还本付息,不增加地方财政负担,不仅可以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还可以增加2024年基础建设的资金,有利于提振投资。二是专项债券将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财政部提前下达2024年度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额度,合理保障地方融资需求,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让新增地方债务资金尽快发挥效果。

2023年,电气机械器材、仪表仪器、汽车制造业投资表现亮眼,制造业投资维持较好的韧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不断强调“产业升级”和“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展望2024年,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将继续发挥作用,对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数字产业等方面的投资将继续推动制造业投资增长,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五)人工智能引发关注,相关行业前景广阔

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新增368家,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正在加速渗透制造业、零售业、电信行业和医疗健康四大行业,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最典型的是2023年ChatGPT问世,展现出高效的语言理解能力,不仅自动化生成精准回答,还可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和应用需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其应用潜力瞬间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正走向大规模商用,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发展人工智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相关促进政策不断出台,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不断涌现。展望2024年,人工智能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发展潜力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四、主要政策取向

展望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并把握“先立后破”的辩证关系。与上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相比,“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具有更多的积极取向和主动精神。

(一)财政政策更为积极,提质增效

2023年,各级财政部门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为保证经济复苏,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强化税收和费用政策的供给,促进了经济的回升和向好发展。2024年的财政政策将延续积极的基调,重点着力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适度加力、提质增效。“适度加力”意味着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适度加大政策支出规模,促进经济向好复苏。“提质增效”,意味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管理,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合力,提高财政政策的调控效率。

一是加大财政政策调节力度,打好政策组合拳。通过安排适度规模的赤字,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落实税费支持政策,降低微观经营主体税费负担。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平稳增长。三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国内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居民收入,稳住就业。四是改革财政管理,健全化债的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振市场信心,切实稳住市场预期。

(二)货币政策稳健灵活,精准有效

2023年,货币政策精准发力,两次降准两次降息,在总量上保持了良好的流动性;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控,保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注重逆周期调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向好增长。202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依然是主基调,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灵活适度”意味着根据内外部形势,对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进行灵活调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精准有效”意味着结构性工具可能会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一是通过降息和降准等政策措施,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保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为经济注入更大活力。二是发挥结构性工具的引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支持社会资金投入意愿不足,但又急需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确保其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是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先进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第一次写入新质生产力,这是由新型生产要素驱动的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和新优势。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唯一出路。应通过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和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具体来看,应通过税收优惠与财政支持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门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尊重知识产权、财产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四)应对全球复杂局势,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近年来,全球局势变乱交织,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竞争的博弈烈度和强度不断加大,中国对外开放面临更大挑战。

创造并维护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是中国式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也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意义。具体来看,要处理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外交和经贸关系,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寬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展望未来,一是充分发挥我国数字贸易优势,建立健全数字化跨境交易平台;二是充分激发外贸的新动能和潜力,推动数字贸易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实现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三是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加强相关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国内服务业水平提升,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课题组,张慧慧,冯明等.加力提效扩大内需 持续增强内生动力——2023年年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J].改革,2023(07):1-10.

[2]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李稻葵,厉克奥博等.“防过冷”:宏观经济治理的基础性任务——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下半年经济发展展望[J].改革,2023(06):54-72.

[3]刘伟,苏剑.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建议[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网络首发。

[4]张生玲,张美一,王诺.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对策[J].中国经济报告,2023(01):50-59.

(张生玲,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张思思,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王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
山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