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湘君
巍巍罗霄山脉中部,龙田古村蜿蜒盘踞在永新县禾山脚下。龙田土壤肥沃,山清水秀;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为狭长带状分布。西北部崇山峻岭,北面石子坑为境内最高点,海拔862米。东南多丘陵,中部为田垄和主要居民区。
龙田村始于宋朝,是以賀姓聚族而居形成的古村落,也是永新目前最大的自然村。据村庄祖谱记载,开基祖凭公为贺知章嫡孙,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著作郎出仕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令。“三年任满谢官,民众怀其惠德,扣马勒环,遮道挽留,由于当时潘镇割据,世道坎坷,公遂弃官,乐於邑民相依附,以良坊山水之胜为家,卒葬永新秋山之阴,良坊黎巷口,邑人怀念,封树共墓之孙绕墓而居,为良坊开基祖。”良坊原属永新县,清乾隆八年(1743),归属莲花厅,今属莲花县辖。每年春节,龙田贺姓会派代表去良坊拜祖。十世先祖牟公自良坊迁徙,择龙田定居创立基业以来,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古时,永新贺氏为庐陵望族。龙田村内贺姓分为六房。其中二房、三房、六房人丁旺,长房、四房和五房人口较少。
龙田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西龙凤山脚下。龙溪河把龙田分成河东、河西。古时没有桥梁,交通不便,全靠两条小船一来一往地运送货客,两只小船不断往返不停,如两条鲤鱼在游泳,速度之快又像织布的小梭在串走,故得名鲤鱼串梭。十五世翁公于公元1320年至1330年间私人捐款修建龙溪石桥和城隍庙,但桥合龙后倒塌。后来,一直以鲤鱼串梭维持河运交通。清咸丰五年(1855),贺氏族人打造了21艘木船,用铁锁链连在一起,建成有名的龙田浮桥,一直沿用到1976年。遇到大水,怕冲走浮桥,要从桥中间解开铁锁链,把它们锁在岸边,这叫“开桥”,等洪水过了,再重新合拢,俗称“摊桥”,把木船上面的木板一块一块固定好。1975年,在下放干部于泉和郑化棠同志的有力支持下,在龙田公社党委主要领导的牵头联系下,原龙田公社书记汪贵江和退休干部贺定尧主持日常工程施工,采用民办公助的方式,于1976年修建了横跨东西、水泥结构的龙田大桥,从而促进了龙田生产和生活的发展。
当地流传一句古话:“不知龙田十八景,不算永新龙田人。”龙田十八景,传承和代表着先祖文化和古迹。龙田村的正面有五座山拔地而立,连接五马洲。晨间云雾缭绕,五座山峰犹如骏马腾飞。夕阳西照时,在五马洲绿油油的庄稼映衬下,又像五匹马在绿洲上悠闲地牧草,此为“五马回槽”一大景观。秋山是永新最高的名山,自古也是龙田的靠山。从龙田平原向上望,层层叠叠的山峰如同万只箩筐,山丘从上至下连绵不断,像倒出的米堆,“万箩倒米”为又一景观。另外还有东井西湖望明月、骡子镇仑梨晒雪、双狮抱球、蜘蛛菌蒲芳涉席、马背弹琴奏凯歌、铜鼓滴漏音豪杰、一阁二水流千载、二水奔流朝一阁、西山溪水拜明月、隔河两岸二观音、一庙二尚书、金狮鲤鱼串梭、二虎吟啸隔一盆、两盆溢秀离一虎、黄花晚香醉饮酒、碧玉金丝吊葫芦等。
除了十八景外,龙田还有一个三龙古寺,其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当时叫做凤瑞庵,土木结构,由于年代久远,墙面开裂,几近颓圮。1997年,住持贺判珍和山主代表贺胜宾等人对寺庙加以修缮,新建厨房和餐厅,增雕菩萨廿七尊,经永新县委统战部批准,改名为三龙寺。如今的古寺香火缭绕,信徒络绎不绝,成为龙田佛教圣地。
龙田人多房子也特别多,受山区地形限制,人口密聚性强,房屋一栋挨着一栋,地势高低起伏,结构复杂,巷道转弯打曲,外地人初进村容易迷路。龙田贺姓六房每房都有高大的石牌坊和祠堂。其中数二房的祠堂最大,后来成为公社大会堂,成为当时开会和演戏的主会堂。但如今这些石牌坊大多已毁,只保留了龙田小学内的一处古牌坊。据村里老人贺胜宾回忆,除如今龙田小学保存的贺氏总牌坊外,其他六房的牌坊都在井冈山钢铁厂修建时被拆毁。因为建厂房缺砖少瓦,附近村庄能够利用的砖瓦都被收集过去。龙田贺姓曾经有一个大祠堂,位置在龙田小学后面。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存在。当时龙田小学的学生要经过祠堂去后面的操场上体育课,后来也被拆除。据说,岳飞西征时,经过龙田六房,当地财主资助他,岳飞留下“刘氏墨庄”亲笔刻碑。此刻碑保存数百年,近代才被毁。
龙田村除了禾水河外,龙田小学前池塘汇聚,有龙塘、长塘、沙九塘、对波塘、三角塘等。如今都被填平建楼房了。以前龙田还有一个有名的大湖,盛产各种鱼,每年“干湖”时,全龙田乡的人和外地的亲戚都会赶过来捉鱼。龙田耕地大多在桥西或秋山脚下,距离村庄较远,以前都是烂泥路,行走很不方便。种田作土、送肥料、砍柴等,都靠肩挑,旧时形容龙田人去种田要“鱼桶(便桶)挂饭”。农忙后,家家户户会带着孩子们进山砍柴耙松毛,常常一家人肩膀挑得又红又肿。近些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村里村外都修了水泥路,可以通车运输东西了。龙田耕地多,分布广,灌溉也成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龙田修了一条龙山水渠,从龙山陂沿龙凤山下一直修到文竹,灌溉龙田大量的水稻田,解决了稻田干旱严重的问题。
古村以种植水稻、萝卜和棉花为主。大白萝卜为祖传农作物,比别处的又大又白又甜。五马洲的沙质土适合种棉花和大白萝卜。每年春天,村里人开始种棉花,龙田人把秋季摘收棉花叫做“捡棉花”。人民公社时,社员们成群结队来沙洲上捡棉花,他们头戴统一购置的草帽,脖围白毛巾,在金色的秋阳照射下,分外耀眼。棉花收完后,由生产队统一晒干,大部分上交到公社的供销合作社,余下少量棉花按人头分给各家各户做棉衣棉被。旧时龙田村很多妇女会纺纱织布,多数人家有木制的纺纱机和织布机。棉花籽统一拿去榨油,也按人头分到各户。收完棉花的五马洲开始种萝卜。龙田的大萝卜远近闻名,龙田人因此被邻近乡村戏称为“佬雾菜”(萝卜菜的意思)。公社时,每年春节后到沙洲上收萝卜,萝卜大多数统一交给合作社,由合作社加工成萝卜干,用车子装到县城去销售。龙田的大蒜和蒜薹也很有名,县城的商贩都会来村里收购。旧时龙田流传一句俗语:“佬雾菜佬雾菜蒜嘞,天光卖到暗呢。”形容旧时龙田人卖菜的艰辛。龙田还有一种特色果树——水黄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水黄李果熟时黄澄澄,水分足甜度大,远近闻名。龙田人善于蒸冬酒,做法效仿祖先带过来的绍兴黄酒,口感相似。龙田狗肉和龙田血鸭是两大特色美食。龙田古来沿河多茶馆,茶文化古朴深厚。
龙田村人杰地灵,书香世家多,从古至今,人才辈出。古有抗元英雄贺云宽等人。近代有1920年出生于龙田二房的贺其治老先生,其1942年毕业于前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2年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学位,1950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法律顾问,其父贺心鉴为远近闻名的才子。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贺淹才曾赴德国斯图加特留学,回国后投身科研,担任过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另有贺赞元先生曾在民国水利部任要职。
改革开放以来,古村焕发新的生机。龙田村所有路面实现了水泥硬化,贯穿龙田村的潞琴公路全程拓宽并铺设柏油路面,交通十分便利。乡贤捐资修建了环村道路和亮化,户户通自来水。小型企业、超市、餐馆等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农业经济主推水稻、花生、西瓜、香瓜、油茶、葡萄和白莲等,稻鳖共生、大棚果蔬等特色农业产业也逐步推进。2018年9月,科技部派工作组进驻龙田,拉开助力乡村振兴帷幕,村民生活环境得到迅速改善。阅读室、书画室、兴趣娱乐室等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科技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古村秉承厚重的文化农耕底蕴,迈步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
贺湘君,中学英语高级老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协会会员、吉安市作协会员。出版散文合集《时光书》《与己书》,出版个人散文集《草叶的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