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靳涛琪,男,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货币理论与政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 (ODI) 强劲增长,在 “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2015年,中国首次成为海外直接投资净出口国。本文根据相关数据研究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趋势、特点和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全球化;面临的挑战;促进企业全球化建议
一、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历史与趋势
1979年,国务院提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明确允许企业 “走出去”,并将发展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一项国策。于是,各城市的外贸公司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开始对外开放出口。1979年11月,北京友谊商务服务公司与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共同成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家中国海外企业,标志着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开始。2000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首次宣布了 “走出去”战略。2001年,中国将 “走出去”战略写入 “十五”规划。自 “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政府更加重视增强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努力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跨国公司。自2017年以来,25 500名中国投资者在海外设立了39 200家对外直接投资公司,分布在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业务从2000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底的1.8万亿美元以上。进入21世纪,“全球发展倡议”对中国公司执行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以及国际工程合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趋势
目前,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已超过几个主要发达经济体
与全球FDI流动的低迷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强劲。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投资大国,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2004年的449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1.8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ODI) 达到1 456.7亿美元,超过吸收直接投资 (1 356亿美元),标志着中国从资本净输出国转变为资本净进口国。
(二)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形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民营企业更加活跃。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7年,私营企业承担了248个海外投资项目,占全年总额的73.8%。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7年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中注册企业占比降至49.1%。在政策方面,中国政府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改善资源配置,帮助他们在全球价值链和海外市场找到有竞争力的立足点。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聚焦亚洲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企业在189个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其中,亚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金额最高的地区,达到1.139万亿美元,占全球投资额的63%。其次是拉丁美洲,总额为3 868.9亿美元 (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1.4%),最后是欧洲,总额为1 108.6亿美元。北美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
(四)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多样化产业
截至201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几乎覆盖各行各业,累计超过6个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按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排序的主要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 157亿美元,占总额的34.1%);批发和零售 (2 264亿美元,占12.5%);资讯传输、软件及资讯科技服务 (2 189亿元,占12.1%);金融服务业 (2 028亿美元,占11.2%)。2017年,中国企業跨境并购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涉及制造业、采矿业、电力、供热、燃气、供水等18个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的跨境并购增长了一倍。
三、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特点
(一)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一些领域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认为这是确保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成功和在东道国树立积极形象的一种方式。
(二)加大对“一带一路”投资
2017年,中国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大幅增长,涉及多个行业。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7年,近300家企业在57个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承担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涵盖17个行业,总价值201.7亿美元,同比增长31.5%。这占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2.7%。中国企业不断深化与海外参与国合作,在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等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在此期间,对沿线国家累计直接投资达到807.3亿美元。
(三)通过并购整合产业链
与其说是海外销售,不如说是公司的全球化程度有效地整合了全球产业链,从而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更完全的控制。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寻求全球产业链整合的趋势仍在继续,跨国并购不断,特别是中国企业扩大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获得了更大的利益。控制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在此过程中,这些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参与某些行业的垂直整合,同时也从仅仅参与这些产业链转向在这些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挑战
虽然中国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国际扩张,但在走向全球化的道路上,他们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涉及规划和战略、风险管理、融资渠道、缺乏合作、企业国际化程度低、中介服务利用不足、应对东道国复杂环境的挑战以及跨文化差异。
(一)战略
目前,一些企业的全球化战略缺乏清晰和周密的规划。对于企业来说,全球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为每个发展阶段精心定制方法。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的首要任务是战略性规划,仔细探索未来几年各自行业可能发生的全球趋势和变化。特别是,企业必须研究如何从中受益。目前,很多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之前,没有对海外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也没有制定明确的战略,这往往会导致后续的经营困难,如项目投标不当带来的资金压力。[1]
(二)风险管理
许多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因为它们缺乏风险管理机制。法律和政治风险尤其如此,因为它们已被证明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全球化面临的最大风险。CCG分析了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120个投资失败案例,发现其中25%是由于政治原因,其中8%是由于政治阻碍。
(三)融资渠道
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较高的对外直接投资融资成本,这限制了它们获得融资的机会。根据CCG的研究,全球30%的外商投资企业对目前的OFDI融资服务不满意。其中约68.4人希望政府为这些活动提供财政支助。第一个来源是企业的自有资金,56.6%的被投资企业将自有资金用于海外投资。由于这些基金规模很小,中小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从长远来看,很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中小企业海外扩张的第二个融资来源是国内金融机构及其海外分支机构。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规模、信誉和良好的关系,只有少数企业能从银行获得长期贷款。因此,只有17.4%的受访企业从国内银行获得了对外直接投资。第三个来源是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得14.3%的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研究表明,高融资中小企业在海外扩张中所面临的成本降低了其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四)缺乏合作
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在开展海外开发工作时缺乏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日益激烈的全球商业机会争夺战。因此,几家中国公司竞标同一项目,如在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建设发电厂、水坝、公路和铁路。这些公司经常互相压价,或者采取措施降低建筑质量以降低成本。这些做法,加上一些企业的违约,不仅给中国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声誉和国际形象。
(五)跨文化差异
CCG的分析表明,鉴于文化差异,中国企业的立场和管理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东道国的语言、文化习俗、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都影响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此外,中国与其他国家商业文化的重大差异也会造成这种影响,使投资和经营困难。这也表明,文化包容性较差的东道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投资风险。中国企业应努力了解和尊重东道国的文化和习俗,妥善管理相关风险,维护自身利益和投资。[2]
(六)应对东道国复杂的环境
在许多东道国的社会环境中,中国企业需要提高处理复杂政治和经济问题的能力。CCG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失败案例的分析发现,由于东道国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面临许多挑战。例如,一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因未能与主要政治和社会团体建立良好关系而被叫停。这些行为体反对和阻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根据CCG的调查,根据分析,中国公司在处理东道国的关系方面犯了三个主要错误。一是一些外国政府非常不稳定,因此仅仅依靠这种关系可能会导致公众对中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强烈反对,甚至是集体反对。二是无知的反对派团体,以及当地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它们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影响公众舆论,尤其是在选举期间。三是未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承诺。在全球经营的同时,中国企业应努力通过投资商业项目,帮助改善当地海外社区的整体经济和就业机会。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是CCG评估中国企业全球化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中介服务利用不足
研究表明,大多数中国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在全球化过程中帮助他们的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其他资源,以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这使他们成为寻求走出去的中国公司的重要资产。例如,由合格的服务提供商进行的尽职调查可以提供严格的可行性评估,识别法律和财务风险,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海外投资决策。然而,由于外国中介机构收取的费用可能很高,一些中国公司避免使用中介服务来节省成本。这往往缺乏经验和不充分的尽职调查导致了代价高昂的操作麻烦。
五、促进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建议
基于挑战,提出支持中国企业继续全球化的措施。其中包括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税收和财政支持、立法、国际人员管理实践、海外活动合作、风险管理、國际人才以及更好地利用外部服务提供商。
(一)完善对外投资机制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府审批机制明显完善。对于大多数投资,在投资完成后,备案审批制度才会生效。此外,应努力取消对投资金额和投资目的地的限制,减少政府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参与。此外,应该努力规范海外国有企业,而不是简单地监督它们。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必须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所在国的法治国家和现代公司管理制度相适应。特别是人力招聘、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都必须交给业务经理。
(二)税收和财政支持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税收和金融政策有了显著改善,但仍有改进的余地。这可能包括完善支持高科技等关键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优化对外直接投资所得税制度,进一步降低对外直接投资部门的优先税率,加强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度。此外,中国应加快金融改革,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鼓励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融资,为有意投资海外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支持。促进银行和企业 “走出去”合作,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保险制度,改善中小企业和其他寻求海外投资的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渠道。
(三)立法
自 “走出去”战略启动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得到了显著完善。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都制定了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和实施建议,大大完善和规范了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中国的全球化以及中国对外投资的不断发展,一些政策法规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对外投资的新趋势和新需求。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建议加快制定和实施作为中国海外发展基本法的外商直接投资法。这将为我国个人和企业对外投资、对外投资模式、审批程序、融资和税收政策、监管机构及其职能、中介机构和争议解决提供统一的总体法律框架。
(四)海外活动合作
中国企业应寻求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加强相互合作,同时加强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国际合作、信息共享、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中国企业应加强与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将此类基金与行业专项基金相结合。加强与当地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合作,争取东道国的支持。
(五)健全的风险管理
经验表明,中国企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这要求政府、企业和第三方管理风险并共享相关信息。政府应完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立法保障。具体而言,要制定外商直接投资保险法,建立保险机构,与更多国家签署双边协议,保护中国的海外投资。中国政府应建立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设计信息收集和发布程序,帮助驻外使领馆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提供投资情报。对中国公民和企业安全和利益的领事保护也有待加强。为非政府智库和其他机构提供更多资金,以研究企业走出去。在企业层面,公司应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进行预测、防范和控制。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结构,借鉴国际经验,有效、科学地识别、控制和应对风险。第三方机构可以在帮助识别风险方面发挥作用,其他进行相关研究的机构应该促进和分享OFDI风险研究。后者应该为企业选择投资项目、合作伙伴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商业战略提供建议。
六、结束语
自从中国实施 “走出去”战略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中国政府已经为对外直接投资建立了明确的政策法律框架和路线图,中国企业未来的全球化水平将不断提高。需要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行政、法律、金融、人力资源环境或对象国等方面,密切合作。通过加强合作,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增加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为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莫莉.中国企业全球化:逆势正扬帆[N].金融时报,2022-06-16(008).
[2] 傅军.企业全球化背后是人才国际化[N].青岛日报,2023-1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