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音融合跨学科学习探索

2024-04-21 01:06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魏兰仔
家长 2024年7期
关键词:古典古诗诗歌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魏兰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语文教材体现和落实新课标的重要内容,但当前古诗教学存在教法单一、内容单薄的疲态,亟待改进。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融合由来已久,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在加强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目标上存在共性。因此,将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进行跨学科学习,以诗音融合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凸显诗情文意,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课程场景中迈向深度学习,进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承古融新,诗音融合之基

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的融合由来已久,如今新课标与新课程方案的落地,更是明确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融合学习的必要。

(一)诗情音韵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诗人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尤为重视声与情的配合,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文就提及“诗的源头是歌谣”,《毛诗·正义》亦言“诗是乐之心,乐为诗之声,故诗乐同齐功也”。可见,我国古典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甚为紧密。一方面,《诗经》《楚辞》以及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重要体现,它们不仅在文学领域中光芒四射,而且也为音乐提供了创作素材。音乐借助文学,充分调动人们的听觉,让人们切实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诗经》《楚辞》以及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的合乐体现了音乐与文学的高度结合。

中国古典诗歌,大部分是使用吟诵吟唱的方式创作,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吟唱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体会到音乐遇上诗歌的美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二)课标引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关联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入的87首古诗词,关注新课标所谈到的关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内容,可以认识到古诗文教学所蕴含的重要价值,教材所编入的古诗文内容具有典范性,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通过初中古诗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注重积累、感悟与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感染,明确价值取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看出,古典诗歌学习对于经典传承的意义重大,而这种经典的传承又能进一步滋养我们的精神,提升内在的中华文化涵养。因此,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学生审美创造力,坚定文化自信,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基于新课标和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跨学科学习是时代的呼唤,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这一共性,将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进行跨学科学习,诗音融合是古诗词教学的一大尝试。

(三)诗音一体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各门课程都应设置不少于10%课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新课程方案强调课程综合,注重学科内知识的重构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亦提及应开展跨学科学习,从相关学科材料中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发现解决问题。众所周知,教材内容是固定的,但教学内容远比教材内容丰富得多,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可谓是多变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于该学科教材内容,而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关联其他学科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以此形成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促进学生学习任务的落实。古诗教学和音乐教学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二者在传情达意的审美视域是一样的,将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进行跨学科学习,以诗音融合涵泳诗情文意,可将学习引入深处。

二、揆诸现状,诗音融合之需

文化自信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内涵丰富,目标宏大。因此,在语文课程中,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自信的养成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继承与弘扬,而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承担起文以化人的责任。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能满足学生升学考试的需求,还能够使学生感受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情怀。但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古诗词教学还存在很大问题。鉴于古诗词在语文试卷中占比较大,于是就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的局面,学生也是考什么学什么,因此,古诗教学中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密集分布在整节课上,导致教学流于字、词、句的翻译表面。教师为应考而教,不是鉴赏重点词句、表达方法,就是翻译、概括中心思想,忽略了诗词的意象、意境之间的联系,更无法从意境的营造中体悟作者的心境。因此,学生虽然做了大量的笔记,但目的是背诵及应对考试,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古诗教学注重于主旨情感的溯源,在综合考虑初中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古诗积累运用能力仍有待提高的学情之下,这种溯源基本上都按照内容的译读、手法的认识、情感的抒发来进行,更多地基于诗歌本身的学习,很少联系其它的学科知识,因为即使不特意联系,古诗的学习似乎亦能自成体系,它的凝练带有深度,而气质是诗意的,它的影响在诵读积累的过程中是潜移默化的。但这种内在的精神涵养、文化传承要做到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呈现于外是比较难的。可见,改变古诗教学方法单一、内容单薄的状态尤为重要。

三、以美培元,诗音融合之旨

古典诗歌是包容了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一种综合艺术,它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特殊的审美功能。在古典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融入音乐辅助手段,可以让学生精神愉悦,让学生的内心情感更丰富,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一)多角度挖掘诗歌之美

一是有利于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重叠等是构成古典诗歌韵律美的方法。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结合音乐节奏的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用到押韵、平仄等方法的好处,进而品味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二是有利于挖掘诗歌的情感美。选入教材中的古典诗词,蕴含了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温馨的思亲情、美好的友情、纯洁的男女情。这些美丽的情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巨大力量。这些美丽的情感表达要么直接抒情,要么借景抒情,要么托物寓意,要么借古抒情,要么塑造人物。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经》《楚辞》以及古体诗、律诗、绝句、词的吟诵方法的基础上,像唱歌一样将古典诗词大声、自由地诵读出来,甚至通过丰富、夸张的语言手段进行吟诵,才能让学生快速地入情入境,从而依据诗词文本内容,再现诗词深远的意境,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简约精练的文本中挖掘出美丽的情感。

(二)提升审美创造的能力

中国古典诗歌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思想资源,情感丰富、韵律隽永,彰显民族意识与传统文化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初步具备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鉴赏美和创造美,以音乐的形式传达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融入音乐手段,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多维共育,诗音融合之径

从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视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综合体现,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二者存在文化、审美方面的交集。根据所培养的素养目标的关联性,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融合学习,诗音一体,有利于挖掘学科本身之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创设诗音融合跨学科学习的路径。

(一)入境:以乐引诗

古典诗词中作者用最少的文本语言来表现出丰富的意境内涵,具有精炼和含蓄的特点。古典诗词教学与音乐相融合,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进行大胆联想与想象。从百花齐放的春天到千里冰封的冬天,从古战场到华丽的皇宫,从塞外到忍受饥寒浴血奋战的士兵,从赤壁到多谋的孔明,从美丽的惠州西湖到落志的苏轼,从晓风残月到柳永……音乐辅助教学,使得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在音乐中得到体悟。如引导学生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听《江南好》或者是《春风得意》,联想春天,并想象春天里美好的景色。然后让学生回到《春江花月夜》原文中来,引导学生想象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和月下的沙汀,深入体会《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中不乏含乐器的篇目,《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芦管”之声竟令戍边将士闻之一夜望乡,难以入眠;《春夜洛城闻笛》中“玉笛”吹奏的《折柳曲》勾起游子无尽的乡思;《渔家傲·秋思》里“羌管”悠悠唤起诗人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悲。讲授这些篇目时,教师可选择相应乐器吹奏而成的乐曲作为引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诗歌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入情:伴乐涵泳

诗言志,诗言情。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以及丰富的情感,传诵千年而经久不衰。跨越时空的沟壑,最打动读者的莫过于诗人的深情。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说:“如果我要出去旅行,我要找苏东坡,他会是一个好朋友,也是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仅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魅力尽显,他想传达的是生命中总会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寒冷和不期而遇的温暖,应常怀生生不息的希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主题内涵被揭示之时,可让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这首词,在脑海中感受画面,体会苏东坡的情感。

音乐赋予文字温度和情感。以《十五从军征》一诗教学为例,诗中老兵多年未归,近乡情怯,每至一处,必定深有感触。归家途中一问一答的牵挂,行至院中满目荒芜的凄凉悲苦,舂谷作羹的心酸无奈,驻足东门的孤独绝望,寥寥数语,款款深情,沉重的兵役制度和无休止的战争给百姓造成的一幕幕深重灾难深深烙印在读者心底。情深至此,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有一种共鸣,叫诗人的生命在你的声音里面复活。”把古诗唱成歌,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此刻,可播放《十五从军征》同名歌曲,让学生跟随着音乐,将这首诗用唱的形式表达出来,再次感受在音乐的加持下被放大到极致的情感,感悟“残颓的家园”“悲苦的征夫”“兵役的沉重”三者巧妙地交融于一体,慷慨而悲切,情真而伤怀的感情基调。

(三)入心:古诗新唱

课堂上的古诗教学受限于一定的时空,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创设出较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新课标提到“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当中,这种联系则需要教师先根据学习目标,发布学习指令,提供一些语料信息,完成情境任务。

情动于衷而发于声,“古诗新唱”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将所悟所感发之于声,在感受古典诗歌音律格律美的同时,赋予古典诗歌新的魅力,从而达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以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为例,《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均是以“思”为主题的诗歌,在授课之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中一首诗歌,通过不同的曲调,在旋律中找到诗句的正确表达,以此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悟,理解并共情。当一首首古典诗歌从学生的唇齿间流出,新的艺术魅力悄然散发,传统文化的底蕴也在其中氤氲。

诗海泛舟,诗声入耳,诗调各异。“古诗新唱”不应局限于普通话,亦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地方方言。以《将进酒》一诗为例,“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是来自盛唐的慷慨之声,而以一曲新颖独特的闽南语吟诵《将进酒》则是独属于学生的乡土浪漫。吟唱是一种最朴素的传情达意的方式,一字一顿间蕴含着中华经典流传千古的温度。同学们在声音传情中,在诗歌吟唱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哲思与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语

在新课标视域下,语文学科教学应立足学科本位,融合多学科知识,创设真实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诗歌与音乐虽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但诗音融合的运用,可以让中华经典焕发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得到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坚定文化自信,涵养中华精神,由内而外,提升语文的素养,学会诗意地生活。

猜你喜欢
古典古诗诗歌
诗歌不除外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拟古诗”之我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怎样读古典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