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融合

2024-04-21 01:06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梁冰凌
家长 2024年7期
关键词:古诗融合情境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梁冰凌

古诗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其潜藏于语言之中的音韵美感,对小学生审美价值的培养及文学鉴赏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新课改时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古诗教学为切入点,不仅能指导其感受古诗韵律的优美,还可以通过古诗诵读、情理交融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审美品味,以促使其主动发现和欣赏美好事物。但在具体融合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如对学的兴趣、对美的探索、对情的领悟等,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相关策略的优化与改进,以提升两者融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因此,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融合这个话题,分别从意义、关系、问题以及策略四个方面出发就此展开探讨。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集知识、工具、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会其字里行间的情感寓意,对于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审美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语言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让学生接触和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进一步提升其对语言艺术的欣赏水平和理解效果,并能快速提升自我表达能力。同时,审美教育又是一个情感升华的心理过程,通过对语言的感悟和体会,学生能够从中感受不一样的情感色彩和经历经验,这对学生情感方面的积累与表达起到一定作用。其二,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创造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审美教育的融合开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还可以在语言创作、文化理解、艺术表现等方面获得积极发展。此外,小学生正处在情感发展的特殊阶段,审美教育的教学渗透,可引导其捕捉到语言之中的情感变化,进而在课程活动的协调配合中实现深度学习。其三,审美教育能够实现学生的素质发展。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将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从情境、文本、对话中品味和创造美,使学生逐渐确定自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这也将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与发展。

二、审美教育与古诗之间的关系

古诗是语言艺术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领悟其情感意境,塑造美好心灵。其一,精神关系。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古诗之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和民族情感,通过对其挖掘和理解,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精神世界,内化其情感表达。其二,促进作用。审美教育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可以激发其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古诗主题、艺术特点等要素,促进其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发展。同时,将学生置身于古诗所描绘的艺术意境之中,并从人、物、景、词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情趣与关系,进而对其鉴赏力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其三,共同价值。一方面古诗为审美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载体,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内涵,以提高其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审美教育与古诗教学都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教育重任,具有情感教育、思维培养、素养提升的共同价值,两者之间的融合,必然能使学生获得美的启迪与享受。

三、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融合中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不少教师在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发展上取得不错成果,但在两者融合方面仍有一些问题。其一,学习兴趣。相较于其他篇目的学习,古诗的语言形式较为特殊,因缺少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导致小学生在古诗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无法体会古诗之中的意境美,这也将进一步阻碍其自身审美价值的提升与发展。其二,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在古诗教学方面仍侧重于对目标任务及知识点的学习,过于流程化和单一化,对古诗的美挖掘不够深入、具体、全面,进而淡化审美教育,影响整体感受。另外,在教学组织方面,未能贴合实际需求和语言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如朗读、感悟诗意、合作交流等,也是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审美融合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其三,审美理解。美是一个相对抽象的名词,尤其在古诗的审美学习中,小学生对古诗之美缺乏具体、形象的认识,这也将影响其在审美领悟方面的体验和发展。同时,大多数教师缺少对整体语言环境的创新构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拓展情境,提升感知

围绕古诗主题,拓展学习情境,不仅能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独特感受,还能进一步提升其对古诗韵律的感知能力,并对其学习效率的提高起到一定效果。同时,考虑到小学生正处于在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对抽象的古诗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借助情境,一方面可以降低其学习难度,突出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可以简化流程、提高感受,使其获得质的提升与突破。情境作为教学媒介,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主题情境,以满足学生对古诗学习的不同期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审美教育的多样化融合。其一,故事情境。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并非简单的识读与记忆,需要学生对古诗的背景、作者的经历、创作的情感取得一定认识和理解后才能与之产生共鸣与共情。因此,教师在古诗讲解和学习中,可以从“讲故事”的角度出发,创设与主题相关联的故事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认知形象,以此增进其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这也将对其积极情感的调动和发挥产生推动作用。以《迢迢牵牛星》(六年级下册)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中国古代神话“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抓住银河、机杼、相思等要素,抒发织女离别相思、隔河落泪的悲哀之意。也可以从“织女”这个角度出发,对“不成章”“泪如雨”“不得语”等细节进行丰富和拓展,以加强对人物神情的动态描写和情感体会。其二,生活情境。生活情境与古诗学习的结合,使学生可以更好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增强对古诗的理解。此外,将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文景观进行生活化比对,还可加深其对古诗内涵的感悟。以《宿新市徐公店》(四年级下册)为例,该诗描写了诗人在徐公店投宿时的所见所感,既展现了乡村田园的春色之美,又生动描绘了捕蝶嬉戏的童趣之意。教师可紧紧围绕“儿童追蝶”这个场景,让学生联想生活中捕捉蝴蝶时的兴奋、欢快、失望与焦急,进而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所产生的情绪变化获得更深理解。

(二)反复吟诵,品味语言

古诗讲究合辙、平仄的音韵搭配,其疏密相间、缓急交替的节奏律动将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语言之美。反复吟诵是品味古诗内在美感的有效方式之一,以吟诵为主线,进行不同方式的吟唱、诵读,既可以帮助学生弄懂古诗之中的寓意、情感,又可以形成与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提高审美能力。其一,分步吟诵。吟诵是古诗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因其枯燥、乏味,所以极易降低学生的朗读热情。对此,教师可通过分步吟诵的方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性格特征,分阶段、分步骤、分内容地展开吟诵与学习,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惠崇春江晚景》(三年级下册)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如“春江晚景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从哪些词语中可以发现和找到有关季节的特征?”“哪些是实景描写?哪些是虚景想象的?”等,以便提升其对古诗的整体理解,并从中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江岸、江面、水边、水中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吟诵,进一步丰富语言的层次感和环境的错落感。其二,沉浸吟诵。逐字逐句的讲解虽能引导学生发现“美”,但这种“美”缺少感悟、缺乏体验,也缺少灵性。因此,可借助一些独特的方式或工具,让学生沉浸到作品当中,以精神“游历”的方式感受诗意、品读语言。以《出塞》(四年级上册)为例,考虑到当下小学生对诗人所描绘的苍凉景象和边塞战事缺少一定情感,难以与之产生共鸣,对此,教师可为其播放《长津湖》的电影片段,充分展现志愿军在物资、装备极差的条件下最终打败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的英勇气势和顽强意志,这也正与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精神相吻合,进而在反复吟诵中升华诗意、抒发爱国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会意吟诵、任务吟诵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思考。

(三)诗画联想,领悟意境

诗如画,画如诗。诗画结合本就是国学艺术的独特标志,既可以提升古诗的画面感,又可以加强情思的表现力。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从诗画联想的角度入手,结合古诗内容,构建多彩画面,以此引导学生感知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意境。其一,读诗作画。读诗作画是让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抓住诗意、诗眼与诗情,通过线条、颜色对古诗进行色彩创作与情感融合,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还可以促使其体会到古诗所呈现的画面美。以《小儿垂钓》(二年级上册)为例,教师可通过简笔画的方式,将认真垂钓且充满童趣的孩童进行神态描绘,并突出“摇”“怕”“惊”等元素,使诗中人物更加鲜活、灵动。以《望庐山瀑布》(二年级上册)为例,教师可先以绿色和白色为结构底色,结合古诗描绘,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联想和添加,如“香炉峰”“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等,以突出瀑布的动态美。同时,还可以对一些细节进行修改和完善,如“远眺视角”(遥看)和“瀑布形态”(挂)等,使其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细腻而又夸张的艺术手法。其二,逆向比画。通过诗画结合,教师可有效提升小学生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其中,逆向比画是诗画结合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不仅能唤醒学生的古诗记忆,又可以培养其逆向思维,并在图文联系中获得更深感悟。简而言之,教师可通过一些启发式的手段和方法,如看图辨诗、“察”诗“观”图等,以一种逆向化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敏感度和要素的观察力。以《春晓》(一年级下册)为例,教师通过“鸟啼”“风雨”“落花”“春天”等画面的呈现,引导其联想所学古诗,组织学生对所找寻的古诗要素进行比对和圈点,在趣味化的交互过程中,学生更易于体会其中的浓浓春意。

(四)词句探讨,强化理解

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对古诗整体的理解,又要从某些词句中把握其精妙用法,而这些细小要点的学习,恰恰能提高学生对诗句的领悟能力及对核心价值的总体认识。同时,鉴赏古诗语言,尤其是诗眼,可快速抓住诗篇中最为传神、绝妙的艺术语言,使诗句更具画面,也更有意境。其一,炼字凝词。古诗的表达形式与其他文体不同,其更加注重词语的韵律和美感,因而在字词句的组合使用方面值得深入思考。以《春夜喜雨》(六年级下册)为例,教师可就古诗中的某些字词进行“咬文嚼字”,如“好”“知”“发生”“潜入夜”“细无声”等,以加强学生对诗意的把握和诗情的体会。如“好”的使用,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雨”的赞美和期望,随后又通过“潜、润、细”等文字的运用,进一步强调“好”的特点,使江村夜雨的美丽景象更加静谧。其二,细致推敲。通常情况下,诗人所用语言颇为精妙,针对这些词语进行钻研和分析,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发现美、体会美的机会和资源,这也将大大提升其审美素养,落实素质发展。以《过故人庄》(六年级上册)为例,诗人以恬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农家闲适的生活情境,其平淡无奇的语言也是该诗的一大亮点,并为这幅清淡的山村风光图增添了许多生活气息。因此,在具体学习中,教师可对一些词语进行推敲,如“故人”“具”“邀”“开轩”“桑麻”等,以便获得更多的消息和理解。如“故人”一词的运用,指明两人之间的友谊深厚且多次做客;“桑麻”的谈论,进一步突出农家生活的自由和安逸等。

(五)情理交融,促进生成

情感是古诗的灵魂和根本,如送别、思乡、闺怨、怀古等,其在情感之中也蕴藏着许多哲理、事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通过对其学习,学生不仅能加强对古诗本意的理解,还能在情理交互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以《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为例,教师可通过动静、远近相结合的方式,对诗人眼中的黄河进行多层次呈现,并在情、景融合的过程中,体会“欲穷”“更上”的探求和哲理,从而达到“景入理势”的效果和目的。除了关注古诗中的情理之外,还需重视意象的选择和运用。意象在古诗中是指通过形象描写来表达诗人主观情理的客观物象,如《游子吟》(五年级下册)中的“手中线”“身上衣”“三春晖”;《夏日绝句》(四年级上册)中的“鬼雄”“项羽”等都是物象,其也是古诗艺术的表现手段和重要元素。因此,在情理交融中,教师可通过对关键对象的抓取和筛选,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意识,这也将对其形象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可以采取由景引物、由曲入情、由声悟理的方式,多角度挖掘其语言意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将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相融合,既可以提高小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理解,又可以使其从中感悟语言艺术的独特价值和对美的追求。其中,在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小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积极性和在古诗鉴赏中的主观感受,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滋润心灵、产生共鸣。另外,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融合中还需重视其自我建构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加自由、灵活的学习空间,以便实现其个性且充分的全面成长。

猜你喜欢
古诗融合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