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促进海洋素养培育的数字化网站建设思路

2024-04-21 17:38张苑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网站建设博物馆

【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对我国海洋素养培育现状的分析,发现仍存在缺乏权威完善的海洋素养培育体系、海洋教育资源供给地区分布不均衡、海洋素养培育成效缺乏科学的调研评估等问题。博物馆作为传承和普及海洋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可通过数字化网站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完善知识体系、加强实证研究,进一步促进海洋素养培育。

【关键词】博物馆;海洋素养;海洋科普;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G2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241—03

引言

博物馆采用线上方式开展科普工作,围绕展览、研究和藏品开展教育活动能够提高观众参与度,也为降低组织成本和扩大文化机构的可及性提供了资源。特别是2020年以来,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导致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被迫关闭,文化领域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博物馆行业开拓数字化活动领域,应对和突破室内参观的局限性,采用线上方式与观众保持互动是博物馆教育的创新举措和努力方向[1]。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承载着无尽的奥秘和人类的未知。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海洋仍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领域。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海洋资源环境破坏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凸显,引导公民正确认识人类和海洋的关系,培育海洋素养,提升海洋知识的普及和应用已成为各国的重要议题及普遍共识[2]。一些国家已经把海洋教育纳入中小学校为代表的正式教育,并将博物馆等公共场馆为代表的非正式教育作为“第二课堂”,助力海洋素养发展[3]。

本文拟建议博物馆积极树立海洋素养培育的新理念,采用开发利用海洋科普网站的形式,借助数字技术的优势,强化多媒体互动体验,为目标观众提供海洋科普资源和前沿的海洋知识,提升公众对海洋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完善全球海洋治理,进而实现人海和諧、共同发展。

一、我国海洋素养培育的现状及分析

(一)我国海洋素养培育的现状

2016年,发布《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在国家层面从海洋新闻宣传、海洋意识教育、海洋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做出总体布局,明确了海洋意识教育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在规划指导下,有关部门开展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建立100多所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设立海洋知识教育示范学校;以“世界海洋日”“航海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全国性的海洋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海洋教育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辐射渗透;海南、福建、上海、山东等沿海省份,推进海洋素质教育纳入正式教育,以海洋特色学校建设为主要目标,学校自主开发海洋校本教材和特色课程、开展海洋特色活动、组建海洋科普社团,上海市航华第二中学、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乐海小学、北京市日坛中学、山东省青岛市同安路小学等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4—7];同时,不断扩大以协会、博物馆等组织机构为主体的非正式教育开展海洋科普工作。

(二)我国海洋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权威完善的海洋素养培育体系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我国已将部分海洋知识纳入地理、生物等学科内容,但是正式教育阶段没有形成一套权威、完整、统一的海洋素养培育体系。各地区或各学校对于海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呈现方式,海洋知识的传授存在过度依赖基础学科的问题,青少年难以系统性地学习和理解海洋相关知识,整体性、一致性和连贯性亟待提升。

表现在网站建设方面,以新闻资讯和科学知识科普为主,还不具备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如,中国海洋信息网、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等网站设置“海洋科普”栏目发布信息,多为短小的海洋科普故事,且内容更新不够及时;涉海高校、院所及文化机构开放的网站,内容多为自然科学相关的信息,在历史文化等方面明显不足,缺乏海洋相关的职业引导。

2.海洋教育资源供给地区分布不均衡

海洋素养培育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沿海地区拥有天然资源和更多的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包括海洋教育基地、科普展览、博物馆等,而中西部地区的海洋科普资源相对较少,海洋教育的辐射程度不够。这使得地区间的海洋科普教育供给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公众难以获得足够的海洋教育机会和资源,尤其是内陆地区教师和青少年对于海洋素养培育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距。

博物馆等非正式教育,与中小学校的合作还不够深入。海洋相关领域的专家资源和公共文化资源难以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机联动,海洋领域的专业人员、科普工作者与学校教育存在脱节。

3.海洋素养培育成效缺乏科学的调研评估

近年来,研究者针对海洋素养和海洋科普宣传成果逐步开展调查研究[8—12],但调研的对象范围、调研内容、调研目标不尽相同,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海洋素养培育成效评估机制和评估指标,无法准确评估教育活动对公众的影响和效果。这使得海洋素养培育的改进和优化缺乏依据,无法确保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博物馆在海洋素养培育中的作用和机遇

作为传承和普及海洋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在海洋素养培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机遇。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专业的展览,可以为公众提供直观、多样的学习体验。通过数字化的互动形式和不同类别的教育活动,能够以特别的方式向公众传递权威、科学的海洋知识,唤起公众对海洋的兴趣和关注。

博物馆在海洋文化传播和精神凝聚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然而,博物馆在新时期海洋科普教育中面临着挑战。例如,展览内容的更新和创新、科普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与公众互动的能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博物馆应充分发挥场馆优势,积极担当作为,调动海洋专业力量,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博物馆海洋科普网站,拓展海洋科普教育的覆盖面和传播途径,满足公众对海洋科普知识的需求,以推动海洋知识的全面普及和海洋素养的综合发展。

二、博物馆海洋科普网站建设思路

(一)组建国家海洋素养培育专家智库

为全国开展海洋素养教育提供科学、规范、权威的参考标准、实施目标和知识理论,应由相关部门牵头组建国家海洋素养培育专家智库。该智库由海洋相关的科学、文化、艺术、经济、历史、法律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他们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研究经验,对学科交叉和教学实践有充分的调研基础和知识储备。可邀请智库成员参与网站内容的编制和审查,并对应国家海洋素养培育标准组织海洋科普知识架构,使得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二)制定海洋素养指导文件和国家标准

利用专家智库资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海洋素养提升规划,明确我国海洋素养培育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规划目标、实施标准等,海洋素养应纳入正式教育,进一步完善宣传教育引导机制。此外,参照正式教育指标要求,为博物馆等非正式教育机构的海洋科普工作提供政策性引导,明确博物馆在海洋素养培育和海洋科普教育中的角色和任务,博物馆依据任务要求开发设计网站。

(三)完善海洋素养培育知识体系

博物馆海洋科普网站的建设不仅仅应该提供科学原理的诠释,还应该通过学科交叉和理论借鉴,引导青少年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的基本逻辑。网站的知识体系应该涵盖海洋科学、海洋文化、海洋艺术、海洋经济、海洋历史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有机融合,有助于引导公众树立全局性视野,做出集体思考、采取集体行动。

(四)加强海洋素养实证研究

海洋素养培育应设立统一的评估机制,定期面向公众和青少年群体开展调查,全面深入了解科普成效、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为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系统性地提升海洋素养培育、相关政策制定实施提供数据支撑。另外,博物馆在建设海洋科普网站的过程中应加强实证研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用户形成分龄、分众的反馈机制,对海洋科普网站的实效展开调查研究。收集用户的反馈数据,了解网站的使用情况、用户满意度和知识获取效果,从而优化和改进网站的内容和功能。

三、博物馆数字化实施策略与方法

(一)网站内容规划

在博物馆海洋科普网站的建设中,内容规划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应根据海洋素养培育体系和目标受众的需求,设计网站的内容架构和知识分类系统。内容可包含以下方面。

(1)海洋科学与技术:提供關于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气候、古海洋等领域的科学知识。

(2)海洋文化与历史:介绍海洋文化的传统和现代表达方式,探讨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交融。

(3)海洋艺术与创作:展示与海洋相关的艺术作品和创作,包括绘画、摄影、音乐等多种形式。

(4)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探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网站技术建设

(1)网站架构设计:设计用户友好的网站导航结构和页面布局,使用户可以轻松找到所需的海洋知识。如,网站可采用较为清晰平衡的综合布局、网格布局,视觉上营造秩序感,随着网页滚动,规则陈列图片内容,增强视觉吸引力。导航标签可采用交互式设计。

(2)技术选型:选择适合网站的技术平台和开发工具,确保网站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为网站维护和内容提升做好准备。

(3)用户体验和互动功能的设计:提供多媒体展示、虚拟实景体验、在线互动问答、社交分享、趣味游戏等功能,增强用户的参与和体验。

(三)网站运营与推广

博物馆网站的运营和推广是确保海洋科普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合理的内容规划、技术建设和运营推广,博物馆海洋科普网站能够提供丰富、全面的知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提升海洋素养。以下是一些推广策略和方法。

(1)建立海洋线上社区:通过建立在线社区,搭建海洋专业人员与用户交流互动的平台,加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促进用户参与和反馈,增强用户粘性和忠诚度。

(2)SEO优化:进行搜索引擎优化,提升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提高网站的曝光度和访问量。

(3)多渠道推广:利用社交媒体、新闻媒体、涉海合作单位等多种渠道进行网站的推广和知识的分享,持续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4)定期更新与维护:定期更新网站内容,保持网站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同时进行网站性能的监测和维护,确保网站的正常运行和用户体验。特别是能够对海洋热点问题、全球问题快速相应,持续更新海洋领域研究成果。

四、结语

博物馆海洋科普网站作为推动海洋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在未来将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挑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博物馆海洋科普网站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探索元宇宙场景应用,创造更加丰富、沉浸式的内容体验。公众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的奥秘。其次,可根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内容推荐,通过互动功能的设计,如在线问答、讨论社区等,激发公众的参与和分享,打造协同学习的氛围。

同时,博物馆应保持知识内容的更新,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博物馆海洋科普网站可以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偏好,不断优化网站的内容和功能。

综上所述,博物馆开展海洋科普网站的建设是促进海洋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潜力。博物馆海洋科普网站应在国家海洋素养的规划指导下,整合海洋知识资源、完善科普体系、创新形式手段、持续调研优化,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权威的海洋知识,推动公民海洋素养的培育,共同保护我们的海洋家园。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德罗·加巴洛,黄磊.博物馆、博物馆从业人员与新冠肺炎疫情调查报告[J].国际博物馆,2020(Z1).

[2]严佳代.亚洲海洋教育合作与发展契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6).

[3]张旭菲.自上而下 多方参与 美国海洋教育20年发展启示[J].上海教育,2022(20).

[4]佚名.上海市航华第二中学 开展海洋科普教育 创建海洋文化特色[J].基础教育参考,2016(22).

[5]佚名.风好正是扬帆时,远航开启新蓝图——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乐海小学[J].新教师,2020(2).

[6]林彦杰.“双减”背景下,依托校内外资源建设特色科普社团的探索——以北京市日坛中学海洋科普社团为例[J].华夏教师,2022(31).

[7] 佚名.呵护海洋 守候美好——山东省青岛市同安路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17(Z1).

[8]贾月明,贾月亮,杨玲.海南省中小学海洋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8(18).

[9]刘训华.师范生海洋意识的调查分析及提升路径[J].地理教育,2022(10).

[10]周永俐.中学生海洋素养调查分析——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文教资料,2022(16).

[11]张训波.青岛市初中生海洋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J].新校园,2020(11).

[12]李远,张学波,刘兢.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J].科技传播,2016(11).

作者简介:张苑(1991—),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网站建设博物馆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农业慕课培训网站建设研究及实例分析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网站建设和网页制作的方法
基于ASP技术的实验室网站系统建设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