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珺
【摘 要】敦煌曲子词被发现以来,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敦煌曲子词通过通俗易懂的歌词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生活风貌以及人文情感。为体会敦煌曲子词中的文化历史,本文以“月”意象为研究对象,从“月”意象的分类、“月”意象的特点、“月”意象的意义等角度对敦煌曲子词进行梳理和分析,进一步展现出当时社会人民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
【关键词】敦煌;曲子词;月;意象;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014—03
《敦煌曲子词集》是由王重民校辑的敦煌民间词曲总集,它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多变,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成为当时百姓口口相传的经典词集。意象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象,之前有作者以“泪”意象、“兵器”意象对敦煌曲子词进行研究,而“月”意象也是研究敦煌曲子词的重要切入点。《敦煌曲子词集》中作者大量使用“月”意象,既营造星空月色的自然场景,又寄托自己的丰富情感。
一、敦煌曲子词中“月”意象的分类
敦煌曲子词中主要三类作品常用“月”意象表达情感:男女爱恨之作、作者思乡之情和借月表达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本文将以分析三大类作品展开论述。
(一)男女爱恨
男女爱恨之作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男女之间感情深厚、浓情蜜意,在此基础上表明爱恋与相思之作;另一方面是指男女之间感情已经出现裂痕,女子失魂落魄、悲悲切切,对丈夫的幽怨控诉之作。
1.感情深厚之词
(1)男女爱慕之情。敦煌曲子词中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的词句可谓是描绘的栩栩如生,例如:“幸因今日,得睹娇娥。眉如初月,目引横波。”(《唐代民歌·风归云·其一》)把男子对女子的宠爱表现达到了峰值。男子称女子为娇娥,本就有赞赏意味。又用美丽的词语来形容女子的一颦一笑:眉如初月指女子的眉毛像钩状型的月亮,目引横波指女子的眼睛像横流的水波,充分体现了女子眼神流动、多情似水。
(2)妇女思夫之词。敦煌曲子词中还有描绘妇女对离家丈夫的思念,例如:“此时模样,算来似,秋天月。无一事,愖惆怅,须圆缺。穿窗牖,人寂静,满面蟾光如雪”(《别仙子·此时模样》)这首诗描绘了恩爱夫妻在月光下依依不舍分离的场景,开篇提到秋天的夜晚月朗星稀,以此来奠定清冷的环境。重写“缺”字,目的是借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表现人的悲欢离合,暗示即将离别的场景。月亮透过窗户,看到二人相顾无言,心里万分不舍,“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寒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扬”(《凤归云·闺怨》)这首词充分表达了妇女对丈夫的担心与思念,丈夫长征数年、了无音讯,妇女在清冷的月光下听着砧杵捣衣的声音。她看到寒天的大雁向南飞,心里不禁凄凉冷落。于是孤枕难眠,独自伤感。这里清冷的月亮渲染一种凄清的气氛,烘托了整体环境氛围。作者以平淡的描写手法叙述了妇女的生活状态,虽然没有刻意描写妇女的思念之情,但思念之情如同滔滔江水般涌现出来。
2.感情破裂之词
感情破裂之词大多是丈夫在外沾花惹草并且不思悔改,妇女无奈痛苦、悲痛欲绝之作。例如:“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望江南·天上月》)开篇指出“天上月”表明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在室内能看到升得很高的月亮足以见得已是深夜,深夜妇女还没睡是因相思折磨之苦。词的下阕写希望风能够吹散月亮旁边的云,让月亮的光芒照到那个负心汉。文中用“负心汉”称丈夫证明丈夫已经移情别恋并且妇女已知晓,但妇女仍不死心,她希望月亮能够让丈夫看清妇女对他深深的爱,而不是夜夜晚归或不归使妇女像一个深闺怨妇,在深夜自我伤感、自我怀疑负心汉是否会回家。这首词以“望月”为线索表达出妇女对负心汉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凄凉、悲切的心境。
(二)思乡之情
不管是在外游荡的浪子还是驻守边疆的战士,家乡永远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每当一个人处在宁静的夜晚,抬头看到圆月悬挂在空中,本该是家人团聚在一起,可自己还是孑然一身,不免暗自神伤。敦煌曲子词中思乡之词为经典之作,例如:“浩渺天涯无际。旅人船薄孤洲。团团明月照江楼。远望荻花风起。”(《西江月·其二·女伴秋江三首》)圆月照亮整个江边的楼,甚至在月光的映照下还能看到远处的荻花随风而起,可我还是孤身一人驾着一叶小舟行驶在江面上。将圆月与旅人进行对比,凸显出旅人的寂寞、孤独,引发旅人思乡之情。
(三)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夜晚月亮徐徐升起,天空变得月朗星稀。微风吹过脸颊,让人觉得轻松、自在,使人生出超然脱俗之感。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便是离别时洒脱与豁达的经典表达。敦煌曲子词中“山月与鸥长作伴,五湖中”(《浣溪沙·其一·问江湖二首》)描绘出作者与山间月亮、鸥鸟作伴的场景,饮着清酒在五湖中享受着天地自然,好不惬意。这里对于“月”意象的描写侧重于其所代表的自然景观含义,具有哲理意味。“夜至碧溪垂钓处,月如霜”(《浣溪沙·云掩茅亭书满床》)诗人去岸边垂钓的时候,月光已经像霜一样洒在地上。可见天色已晚,但他仍享受这肆意盎然的天地。因为诗人参悟了人生的真谛,看透了世间的本质,得到了一副豁达洒脱的心境。于是优哉游哉,享受这世间万物。
二、敦煌曲子词中“月”意象的特点
(一)含蓄性
含蓄是把无限的意味隐藏在有限的语言里,这需要读者仔细品读,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局部的场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敦煌曲子词中用“月”意象表达含蓄性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月生月盡月还新,又被老催人”(《杨柳枝·老催人》)作者以月亮的自然演变规律揭示时光易逝,月亮有时是满月有时是残月,残月过后还会重新满月。随着月亮不断升降,人的年华也在不断逝去,这便是含蓄性体现的地方。“三春月影照阶庭。帘前跪拜。人长命。月长生”(《捣衣声·三载长征》)中妇女为丈夫祈祷,借助“月”意象,妇女祈求月亮能够长久地生长,这样人也能够长久地活着,作者借助月亮提出对人的盼望。敦煌曲子词中,一词一句都具有含蓄性的意味,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具体表现。
(二)丰富性
由于不同诗人有不同的际遇与处境,因此对同一意象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月”意象在不同诗句中表达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这便是意象的丰富性。同样是有一轮明月悬挂在高空中,展现出来的却是不同的情感。例如:“女伴同寻烟水,今宵江月分明”(《西江月·其一·女伴秋江三首》)这精煉的一句话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描绘出一群少女在月夜中划船作乐的场景,这里“月”意象表现的是自然、清凉之感;“团团明月照江楼。远望荻花风起”(《西江月·其二·女伴秋江三首》)这首诗的背景是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夜晚愁绪浮起,看到别人家在圆月下团聚的场面,不由得泛起思乡之情。这里的“月”意象表达的是寂寞、孤独之感;“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望江南·天上月》)这是一首弃妇诗,词中写女子独自望着月亮到深夜,等待变心的丈夫回家。这里的“月”意象表达的是悲愤、悔恨之感。同一个意象在不同情境中有不同的情感,这正是意象丰富性的集中表达。
(三)形象性
形象性在于通过意象能让词中的场景、人物、情感等要素更加鲜明生动,使读者更易于领会内涵。敦煌曲子词中有经典词句,例如:“弯弓如月射双雕,马蹄到处阵云消”(《唐代民歌·望远行》)这首词写的是少年将军在战场上的雄伟英姿、英勇气魄。“月”意象用作比喻手法,形容少年将军执起弓箭能使弓箭弯成蛾眉月的形状并且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将军的力气之大、技术之高。“幸因今日,得睹娇娥。眉如初月,目引横波”(《唐代民歌·风归云(二首)·其一》)这里同样运用比喻手法,男子将倾心女子的眉毛比喻成弯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子眉形的婉转及娇态,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赞誉和爱慕之情。由此可见,意象形象化特点能够让读者更深层次地领会到诗词的情感与意蕴,这是体会敦煌曲子词的最佳途径。
三、敦煌曲子词中“月”意象的意义
敦煌曲子词展现了唐代社会百姓生活的真实状况,它的内容丰富多样,语言通俗易懂,对于研究当时历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月”意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阐述了战争背景下家庭成员的分离,体现了壮士报国之志,反映了少数家庭中妇女的遭遇来映衬当时社会妇女的地位。
(一)战争背景下家庭成员的分离
由于唐朝实行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因此唐代可以说是“全员皆兵”。在这种背景下,敦煌曲子词中描写家庭成员的分离场面数不胜数,例如:“此时模样,算来似,秋天月。晓楼钟动,执纤手,看看别。移银烛,偎身泣,声哽噎”(《别仙子·此时模样》)中月色与夜色适合表达真挚的感情,夫妻在月色中依依不舍地分别。既有女子对男子的担心,又有男子对未来的忐忑。“良人去。住边庭。三载长征。三春月影照阶庭。帘前跪拜。人长命。月长生”(《捣衣声·三载长征》)丈夫已经出征三年,作为妻子能做到的只有好好持家和为丈夫祈祷,祈祷他能安然无恙地回家,祈祷战争慢慢会结束。
(二)壮士报国之志
自古以来,男子就有效忠国家,报国励志的伟大理想。敦煌曲子词中赤心报国的词更是不计其数,例如:“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定风波·二首》),战士手里拿像铁一样沉的名枪,将它磨得像明月一样亮。这首词将战士们认真对待战争,立志报效祖国的英勇气概深刻地描绘出来。“曾经长蛇偃月阵,一遍离匣神鬼遁”(《唐代民歌·酒泉子》)中这把剑经历过大场面的战争,剑只从剑匣出过一次,牛鬼蛇神看到都会立即逃得不见踪影。这句词充分体现出作者曾在边塞之地为国征战,心中充满了报君立功的豪情。这把剑是战斗英雄的武器,更是精神的象征。
(三)妇女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敦煌曲子词中怨妇词有所描绘:“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与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望江南·天上月》)整首词利用口语化的语言诠释了“痴心女子负心汉”这一俗语,体现出当时妇女话语权之弱。
“月”意象在敦煌曲子词中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月”意象本身的含义,也通过在诗中不同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多种面貌。“月”意象丰富了敦煌曲子词的内涵,增添了别样的精神风貌。敦煌曲子词为中华文化宝库涂抹了一笔绚烂色彩,使我们增强了文化自觉,坚定了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李娟.敦煌曲子词中的“泪”意象[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
[2]徐鸥.论敦煌曲子词的北国意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3]雷达.敦煌学与敦煌文学创作[J].小说评论,2008(2).
[4]张懿红.当代敦煌题材小说评述——“20世纪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与传播”系列论文[J].甘肃高师学报,2011(6).
[5]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