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学视角解读《项脊轩志》

2024-04-21 02:58于琦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叙事学留白

【摘 要】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包含叙述者,聚焦,叙述声音,叙述时间,叙述语态几个方面《项脊轩志》中巧妙运用这些技巧,从叙事声音和叙事视角等方面将家庭琐事写的耐人寻味。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项脊轩志》的内容,主要阐述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自身孤独的独白以及文章所用的留白艺术手法。

【关键词】项脊轩志;叙事学;留白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004—03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所作的一篇记事散文,有着“明文第一”的美誉。明嘉靖三年,作者19岁时初次写作《项脊轩志》,当时为公元1524年。明嘉靖十五年,作者31岁时对《项脊轩志》有所增补,当时为公元1536年。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文学家,散文家,性情恬淡,以读书收徒为乐,作为唐宋派代表作家他提倡转变文风,旗帜鲜明的反对盲目尊古的倾向,主张文章不须雕饰,重在情感真挚,语言天成。有“今之欧阳修”的美誉。归有光的散文对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所继承又融合了自己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和独特感悟,他笔锋细腻,善于截取生活片段,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将家庭琐事引入文学创作,扩大了散文的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朋友之情,家人之谊,情感真挚,风韵悠远,在明代诸家中独树一帜。

一、叙事学理论概述

关于叙事学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本文主要采用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他从语式,时间,语态等语法范畴分析这部作品,从而总结出叙事文学的普遍规律,构建起叙事学的新框架,让叙事学理论在西方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他在《叙事话语》中的观点概括来看“叙事”就是至讲述一个事件和多个事件的文本或话语,在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中存在着一些被叙述的再现。在这样的叙述中往往包含着判断和倾向的思想,即使没有文字性的叙述文本中的内容也都是由叙述者叙述的,他们以这种方式呈现故事[1]。他的观点在《项脊轩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文章以作者青少年久居的项脊轩为焦点叙述了归家几代人的家庭琐事。作者在行文中再现了妻子,母亲,祖母的生活点滴,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直接引用生活中的口语,在朴素简洁的表达中寄予了对往昔的怀念之情。作者在回忆时语言平淡朴实,简洁清晰,用白描手法写成全文,很少有自己抒情的介入这样的平铺直叙使文章耐人寻味又让读者觉得亲切自然。因此,笔者拟从叙事学角度入手分析解读作者的家庭琐事和作者细腻深厚的情感。

二、项脊轩中的三世真情

叙事空间可分为“形式空间,心理空间,故事空间和存在空间。其中以故事空间最为常见。故事空间是指时间变化当中出现的片段,是故事发生的场所或地点。《项脊轩志》运用了叙事时空的叙事方法,下面笔者拟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四个方面对该文本进行尝试性解读。

(一)项脊轩承载的亲情

《项脊轩志》这篇散文以项脊轩为固定空间进行叙事,项脊轩是整个故事展开的空间,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更觉亲切也使叙述更具画面感,作者的情感从而得到更直观,更加真实可感的传达。

在项脊轩这样一个稳定的叙事空间里,它的一切都寄寓着作者的情感,承载着作者的美好回忆以及从中得到的人生启迪。此外还有一篇时空艺术存在于这篇散文中。如:文中由环境描写转为人事变迁时,先写从老妪口中听到的母亲的旧事,再写婚后妻子来轩居住的往事,再转述为诸小妹语。故事的主人公不断切换,故事的时空背景也在不断变换,这样的写作方法使空间上的描写更具立体感。无论哪种叙事空间作者都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展示真实的画面,作者的情感也融合其中。

(二)三代人留下的回忆

《项脊轩志》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妻子,母亲,祖母的回忆以及对项脊轩的修葺过程。每一个事件都在项脊轩这个空间领域里展开,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时间跨度却大,从开头到“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是文章的前半部分,是作者少年时代第一次所写的内容,从“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到结尾是文章的后半部分,是作者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的多年后的补记,主要回忆妻子的所作所为,让文章更具悼亡之情,也使文中的情感更加丰富。由此可见,该文在时间上跨度很大,这两部分分别作于作者19岁和31岁,可见作者对三代人的深厚感情。

三、多变的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讲述和观察的特定角度。[2]同一件事以不同的叙述视角去讲述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了外视角的描写方法,作者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以全知全能的方式来描写项脊轩的状况。文章开头描写了项脊轩的破陋景象“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这几句叙述平淡,说明项脊轩的基本情况,房屋破旧,雨水下渗,作者不得不移动桌案以继续读书,又因空间狭小,无处放置,中午过后,房间光线昏暗。这里作者没有主观情感的介入,随后的一句“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余”字的出现将叙述视角转为内视角,以作者的见闻来描写。内视角由作者亲述,情感更加真实细致,更能打动读者。

后面的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均采取内外视角以交叉的写作手法如:第二段中作者记述“诸父异爨”项脊轩也随之被分隔的情形,其中隱含着对人心离散,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作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往事,刻画了一个对孩子充满怜爱的母亲形象写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自余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以及后面的“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将外视角与内视角交织在一起。

第三段中“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作者以两种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回忆生活中的寻常往事,母亲对孩子充满怜爱所以当作者回忆起母亲的离去时满心悲伤,大母称作者为“吾儿”可见大母对作者的情感之深,大母说许久未见作者可见她对作者的关注和喜爱。作者回想起多年前的种种往事依然能够清晰的记得大母对自己说的话回忆起这样的场景也觉得恍如昨日可见作者对母亲和大母的印象之深,然而历尽漂泊的作者在回想起这些往昔美好的瞬间时只能以长号表达内心的感情。语言越是简洁明了,就越能表达他内心的孤独与怀念。这间陋室再“逼仄”也无法压抑作者内心的空间,独处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建构性[3],正是这样的特性使作者更加孤独,更容易陷入关于往日的回忆。

纵观全文《项脊轩志》的内视角叙述所占比重大,这也是文章能够以情动人的原因。如果仅以一种视角叙述便会造成叙事形态封闭,结构呆板的弊病,读者难以将自己的情感代入文中就更难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叙事时空也会遭到限制,只按照“事序结构”来延伸扩展,留给读者再创造的余地也会更加有限。

四、多姿的叙述声音

人物的声音与叙事者的声音是叙事作品中最为主要的两类声音[4]。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成为了叙事主体便与作者的叙述区别开来,可以表达其特有的叙事态度和价值判断。人物的声音又可以分为对话言谈和内心独白两种方式,在《项脊轩志》中我从老妪口中听到了关于母亲的故事,这位老妪的讲述细节生动,从中可以看出她对母亲的尊重与怀念,以至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借“老妪”之口叙述母亲之事,这里运用的不是作者的声音而是文中人物的声音。回忆起祖母时,叙述者转到了“我”祖母先与我有一段对话,后来祖母离开后又有一句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之后又手持象笏前来,对我一番告诫。由此可见祖母对我的殷切期盼,她将振兴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了“我”的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最主要的叙述者还是作者本人,作者以“余”,“吾”自称,这些声音表达了读书时的快乐,亲人逝去的痛苦,世事变迁的感慨与无奈,因此文中叙事的声音仍以作者的声音为主。另外,在《项脊轩志》问世的四百年后才有《小说修辞学》一书对“声音”进行系统归纳探讨,而《项脊轩志》中早有将不同叙事声音统一于一篇文章的写作尝试,这也是文学理论往往滞后于文学实践的又一佐证。

五、独特的留白语言艺术

中国艺术作品中常用留白的艺术手法,在书画创作中为使画面作品更协调而有意留下部分空白,并不让物象填满画面,这便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从而形成中国山水画和书法作品独具特色的美感。[5]在文学创作中同样可以运用这种原理,叙述时减少作者主体的情感介入,作者在文本中的留白有待与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再加工。在这样的环节中,人们在无中见出有,从虚处见出实从而对作品的印象更加深刻,作者也参与了文本的创作使文本更加完整。对话体和独白体是两种叙述声音,独白更显情感和文化。

《项脊轩志》也十分恰当的运用了这种留白,作者内心悲痛但难以言表,只能将这一腔悲情付诸一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只是说明它是过去的一间小屋。语言虽然简练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万千思绪。其次,在写项脊轩重修,兰桂增胜,明月半墙,读书之乐时留白也随处可见,作者同样把自己的喜悦融入平实的叙述如:“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此外,作者又将项脊轩中摆满图书,动辄仰天长啸或感受自然界的安静和鸟语花香。面对这样树木茂盛,安静美好的环境,作者也放松身心,平心静气从而产生出一种宁静的怡悦之情但作者没有用过多的语言描绘,喜悦之情渗透于留白之中。最后,作者平静的写庭院的凋零,他的痛苦和无奈也只有“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再变矣”一句,一个“再”字表明项脊轩几经变化曾经的格局和美好都已经成为了回忆,用一句话来表达对于世事沧海桑田的变化的感慨,看似不动声色却也淋漓尽致。

作者不仅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运用了留白,在抒情时同样大量运用留白。第二段对母亲的描写只有“儿寒乎?欲食乎?”一句,截取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但这也最能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深厚情感。作者和老妪却在提及时泪如雨下,可见作者与老妪对母亲的情感之深。回忆起祖母只是写一件简单的事,但因为这件事平常到可以发生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所以能引发人无限的遐想。妻子在作者的生命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妻子曾在项脊轩中陪伴作者读书,向作者请教古书,与作者交流,“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妻子向家中姊妹转述项脊轩,能够引起小妹的兴趣说明妻子口中的项脊轩十分美好。此外,妻子嫁到家中,作者时隔多年续写《项脊轩志》将妻子这一形象与明月,桂影,以及自己美好的生活融为一体,可见作者对妻子情感之深。妻子传述诸小妹语可见妻子与家中姊妹关系和谐,也可以看出小妹的活泼可爱。这一段只写了平实的家庭生活这样的补写也让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更加丰富。

整篇文章的叙事简洁明了,但作者的回忆每每都在睹物思人,情感深沉。让读者从简单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到作者对三代人的深厚感情。作者将扎根于生活的思念,悲痛,遗憾相交织,运用留白的手法将自己的复杂感情传递给读者。

六、结语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语言朴素不加雕饰,表达了对三代人的怀念之情,从叙事学的视角分析,分析其叙事视角,叙事声音,叙事时空的角度尝试分析。散文的分析可以有多种理论,笔者选择这个视角,期待以后学习更多理论知识后能对该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权文.当代叙事学的奠基之作——评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J].山花,2009(4).

[2]李俊丽.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分析及运用——以《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为主[J].小品文选刊:下,2016(10).

[3]苏志文,周冰瑾.《项脊轩志》的空间叙事学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22(3).

[4]李龙均,姜恒权.刍议《项脊轩志》的叙事学技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9(6).

[5]李云婷.论《红楼梦》的留白艺术[J].辽宁开放大学学报,2022(4).

作者简介:于琦(1998—),女,汉族,山东栖霞人,在读研究生,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叙事学留白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浅谈《项脊轩志》的写作艺术
浅谈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使用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