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地名修辞文化探析

2024-04-21 16:32尉钰莹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修辞文化内涵

【摘 要】地名是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为了使其指代更加具体,在命名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借助修辞,因此考究地名的命名缘由和结构方式等,有助于我们发现隐匿其中的修辞现象。文章从语音、辞格、语义三方面对洪洞地名进行探析,分析其在命名过程中所用的修辞及其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洪洞地名的命名意图以及当地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等。

【关键词】洪洞地名;修辞;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225—03

李军(1996)提到地名是语言中的基本词汇经过修辞手段形成的,主要体现的是某种社会意义。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这几方面去研究地名,可以更正确地理解命名的多重含义,更全面地了解命名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如人们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等,可以加深人们对当地文化的了解,生动地展示该地区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

本文参照2005年出版的《洪洞县志》,以2002年底统计的山西省洪洞县所辖9个镇、7个乡,463个村委会为研究对象,对洪洞乡镇地名中的修辞现象进行分析,以探究其特点及作用。

一、地名的语音修辞

(一)地名的音节

中国早期的汉语地名多以单音节词为主,例如“衢”,音qú,古地名。但时代的进步、语言的演变、人们交际的需要促使汉语词汇朝着双音节化方向发展,早在战国末,荀卿就已指出“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这一双音化趋势对地理的命名也有所影响。

经统计,洪洞县474个村委会中,地名为双音节的共270个,占比62.4%,如常青、梗壁、安乐、逍洞、沙掌等;三音节的共200个,占比36.7%,如公孙堡、兰家节、曲树村等;四音节的占比0.9%,只有四个,北川草凹、南川草凹、西李家庄、二十里铺等。不难发现,洪洞地名中双音节地名占比是最多的,且地名中没有出现单音节形式,这基本符合语言发展的趋势,以两个音节为基本形式组成地名,在表义明确的同时,还贯彻了发音省力和语言经济原则。

(二)地名的平仄

词语的声音美要求声、韵、调的配合,地名也不例外。我们现在所说的地名绝大部分是从历史上继承来的,当我们说出一个地名时,最先接触的就是它的声音,词语的声音配合得好,那这个地名就朗朗上口,易于被人们接受。现代汉语中声调“阴、阳”统称为“平声”,“上、去”称为“仄声”。从普通话的语音角度去分析洪洞地名的平仄现象,因其音节数目的不同,也体现出多样的特点。

双音节地名的平仄搭配主要有双平声、双仄声、平仄相间三种,其中平仄相间又可细分为前仄后平和前平后仄两种。如双平声的有常青、城东、冯张、新营、南王等;双仄声的有梗壁、左北、内坦、紫岸、府底等;前仄后平的有左南、涧桥、北营等;前平后仄的有弯里、靳堡、羊獬等。例如圈头(平平),分为东圈头和西圈头,因地形似圈,故名圈头。

三音节地名的平仄搭配也有平声相连、仄声相连、平仄相间三种形式,平仄相间又可以分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四种。平声相连的有南官庄、吉家垣、郭家节、兰家沟等;仄声相连的有寨子里、上柳树、虎峪里等。平仄相间的有南羊獬、吉家岭、宫官后(平平仄)、北官庄、小胡麻、五龙庄、瓦窑头(仄平平)、宋家堰、上屯里、下辛府(仄平仄)、油耳山、烧瓦窑、石板凹、宜尔泉(平仄平)等。比如杨家掌(平平仄),杨姓始居,地形似掌,故名杨家掌。

据统计,洪洞乡镇地名的平仄使用情况,其双音节中,双平声的地名最多,占比高达22%,其次是前平后仄形式,占比13%;三音节中,三仄相连和仄平仄形式各占比2%,比例最低,三平声占比达到12%;四个四音节的地名平仄各不相同。总之在音节里,平声字占主要地位,平声相连的地名占比远多于其他形式,仄声字相对要少一些,即使是平仄相間的地名,平声也多于仄声。主要是因为仄声为主的地名比较拗口,所以在地名中使用较少。

二、辞格的运用

“辞格”就是地名命名时为增强语言表现力而形成的刻意求工妙用语言的具体格式。地名命名时,人们经常用一些修辞来凸显该地的地貌、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另外,从地名的修辞中,我们可以了解人们的一些审美偏好、思想观念等。

(一)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用典”即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言语使表达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用典可以使地名典雅不浅俗、古朴不浮华,且意味深长。洪洞地名大多是引用历史故事来命名,引用言语诗词来命名的比较少。例如饿虎崖下的下鲁村,传言是因为有凤凰绕饿虎崖飞翔,恰巧鲁班路过此地,见状说道:“凤凰要落宝地,有吉兆。”说完凤凰和鲁班都消失了。当地人感恩鲁班指教,故名下鲁。此类还有南王、三阳堡等。

(二)比喻

地名命名过程中,根据两种事物形态的相似,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可以使地名更加形象,让人便于接受,印象深刻。例如笔架庄,是村地势酷似古代搁毛笔的笔架,故名笔架庄。又或者曲树腰,是地地形弯曲如树,故名曲树腰。

依据比喻修辞来命名,依势就形,将地理实体的形象跃然脑海,让没有生命的山川湖海变得形象生动。比如“五龙庄”该村左右有五个高垣,形状似龙,故名五龙庄。

(三)借代

用与该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该事物,这种方式就是“借代”,借代最主要的两个特点,即代替和相关性。洪洞地名与地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地名都源于当地的自然景观、地标建筑、人文风俗等,于是从这些角度给地理实体命名,便可以达到言其名而知其性的效果。这类有常青、胡麻、碾道湾、金沟子等。比如紫岸,属曲亭镇,村庄位于曲亭河右岸,土质呈紫色,故名紫岸。

(四)避讳

避讳是说若所说的话会犯忌讳,就要用别的言语规避或者装饰美化,避讳修辞和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洪洞地名中多装饰美化原来的地名,使其变得文雅。如珊垣,属兴唐寺乡,相传,此地古时人烟稀少,曾发生几起凶案,人称“杀垣”。后依村人栅圈牛羊,名栅垣。后改写珊垣。此类还有里开、铁沟等。

(五)谐音

谐音就是在命名的过程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某种意思,对一些粗俗地名进行改造时,我们往往会采用“谐音”的方法。甘亭,属甘亭镇,相传以前村里有一大坑,下多大雨都不会积水,故命名干坑。清朝平阳府武官薛正太来此,感村名不雅,改为甘亭。

有时候地名的命名中使用的修辞不单单一种,如好义(用典+借代),属堤村乡,相传,南宋岳飞部下一名武将张好义流落此地,此人武艺高强,主持正义,威望极高,为了纪念他,改名为好义村。逍洞(借代+谐音),属曲亭镇,董姓兄弟,兄居董庄,弟在此定居,为开庄之祖,故名小董(借姓名代村名),后依音更名逍洞。

三、语义修辞

地名作为一种社会信息的载体,其承载的信息有内隐和外显之分。①外显信息是我们可以直观的从地名中得到的信息,而内隐信息是时代赋予地名的各种文化内涵。一个地名恰当彰显的信息,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特征、时代特征、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等。洪洞地名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前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风貌、文化信念等提供了条件,使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洪洞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文化积淀。

(一)反映地域文化

1.反映地形地貌

“地名保存了它所代表的土地的形状”。洪洞县位于汾河与洪安涧河交汇处,全境东、西、北三面环山,从地貌成因划分,可分为山地、丘陵、山前倾斜平原、河谷阶地四种单元地貌。因此许多地名都与山地、丘陵等有关。通名有凹、沟、庄、岭、堡、坡、山、河、垣、寨、村等,例如李家垣因其位于山岭之垣上而得名。

2.反映地理方位

就一般的地名,我们有“专名定位,通名定类”的说法。洪洞地名中用方位来命名的不在少数。基本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此类有沟东、南王村、上桥、上王、下纪落、东孔、西孔、上峪、下峪等村名的形成。例如北秦,秦时建村,村中秦姓为多,且该地位于沟北,故名北秦。

3.反映当地自然资源

根据当地特有的动植物或者盛产资源来命名,不仅切合实际,还能充分反应当地的生态文明特色,让外地人直观的了解本地特色。此类有大胡麻、小胡麻、常青、下柳树、杏沟等村名,比如大麦垣,适宜种植小麦,且地域广,故名大麦垣。

(二)反映历史文化

1.反映历史事件

地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可以使用千百年而不变,因此命名之初囊括在地名中的含义一直流传至今,我们可以说地名是语言中的活化石。洪洞地名中储存历史信息的有很多,此类有南营、古县、古罗、北社、北伏牛、程曲等村名。例北郇,唐王李渊仗败路过此地,有一位农夫以茶饭相待,农夫姓郇,因此封他为郇官,故叫郇堡。

2.纪念历史人物

地名中出现的人名大都为当地人所尊崇者,或是当地的创建者,或是对当地有贡献的人,为了让后人也记住这些历史人物,故以此命名。此类有姚庄、上纪落、下纪落、士师、侯建等。例如安乐,据碑文记载,孙思邈给唐王医病时路过这里住了一晚,人们为了纪念他,故把村名定为安乐。侯建,传说清代一名叫侯建的老人居此,其人品行端正,处事公道,威望身高,故以其姓名命名该村。

3.反映民间传说

洪洞县很大一部分地名都是依靠的口耳相传的故事来命名的,伏羲、女娲、唐尧、虞舜之类在地名中多有涉及。此类有北杜、天井、羊獬、敬村、师村、敬圣、南卦等。例如茹去,相传尧王访贤,曾派人到此,见隐者许由正在此烧火茹食,遂惊而去,故名茹去。还有油耳山,尧王访贤,在此遇许由,许由不听,并用泉水洗耳,故名由耳山,后衍为油耳山。西太吉、后河头、长畛、窑垣等村名的背后都有一段口耳相传耐人寻味的民间故事。

(三)反映社会文化

弘扬祖德,不忘本源。根祖文化指的是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和认祖归宗思想。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是根祖文化的重要部分,每年有很多漂泊他乡、客居海外的人回到洪洞大槐树参加寻根祭祖活动,寻根祭祖活动体现出的根祖文化,包含了寻根文化、家谱文化、姓氏文化等。

寻根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敬仰和紀念。明洪武年间,统治者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把移民从大槐树迁到豫、皖、鲁等18个省,这些移民后来遍布世界各地,从此,寄托无数中华儿女思乡情的东西成了一棵大槐树,让亿万华夏人有归属感的家成了洪洞。

寻根问祖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祖宗和先人是谁。有言道“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姓氏的文化内涵让每个炎黄子孙都能找到自己根,找到精神寄托。洪洞乡镇地名中,自然村名中的姓氏涉及王、张、杨、孙、高、师、陈、黄、韩、郑、温、周、罗、郭、柴、苏、薛、侯、冯、曹等。有的是单个姓氏加通名构成,例如师村、樊村、秦堡、郭堡等,有的是几个姓氏合起来构成地名,例如冯张、程黄、孙张、杨张等。姓氏地名的大量留存力证了中华民族重宗族的心态。

四、结语

综上,洪洞地名在语音的配置、词语的选择、辞格的运用等方面都展现了一定的修辞现象,例如辞格有比喻、借代、用典、谐音、避讳、夸张等;语音方面以双音节地名为主,不仅与语言发展的双音化趋势相吻合,还满足了发音省力和语言的经济原则,对于平仄的选取则与发音的响度有关,因仄声发音较拗口,因此地名中仄声比较少;地名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承载着每一个时代的印记,通过对地名的分析,我们对洪洞的地理地貌、历史文化、人们的心理偏好等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尤其是洪洞大槐树所折射的根祖文化,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活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2]洪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洪洞县志[M].太原: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3]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李永勃.略论地名的修辞[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5]刘泽玲.临汾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3.

[6]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7]裴娟.洪洞大槐树寻根文化的民族情感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2.

[8]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尉钰莹(1999—),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山西大同大学2022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修辞文化内涵
浅析设计中的修辞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修辞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水浒英雄绰号的修辞艺术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