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的困境与反思

2024-04-21 11:00肖寒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振兴视域下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保护有助拉动乡村经济、协助提升环保意识、推动振兴乡村文化、促成破解人才问题。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对苗族非遗的认识不深刻、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不丰富以及资料的保护与整理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对此,可从提高大众认知、推进跨界合作、建立数字博物馆等应然路径进行超越。

【关键词】乡村振兴;苗族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086—03

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农村地区村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无法满足,其发展落后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传统工艺类非遗建构了一方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精神寄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宝藏。目前,学术界对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关注点多在其文化内涵、产品品牌化、文旅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实际上,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存在许多问题。鉴于此,文章试图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对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的困境与反思展开论述。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旨在活化农村产业、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文化价值、建立有效治理和提高生活质量。[2]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努力建设,从而实现生活富裕,使农民真正过上富足的生活,以此赋能乡村振兴。鉴于此,保护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助拉动乡村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保障。在一些民族村落,村民们依靠手工艺制作民族工艺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推动村落经济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例如,松桃苗王城保留了浓郁的苗族风情和非遗传统工艺,通过发展文旅产业,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了特色旅游区,提升了当地经济收入。贵州苗绣企业舞水云台发展苗绣非遗十余年,2016年年产值超千万,助3000多名绣娘就业。二是协助提升环保意识,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生态。中国改革开放期间面临环境问题,如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主要由不合理设计、不当开发和生活方式导致。改善需设计师引领合理设计和正确生活方式,合理开发自然资源。[3]苗族工藝品制作崇尚自然,如黔西北白苗种植织造麻布衣料,体现绿色设计理念。借鉴苗族传统可改善设计思维,保护非遗有助于乡村振兴和可持续性发展。三是推动振兴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复兴有着重要意义。如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传承保护扎染技艺,开设体验课吸引游客,宣传扎染文化,段树坤夫妇的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振兴了大理周城的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苗族非遗工艺有助于发展经济、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促进民族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四是促成破解人才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治理。乡村振兴需管理型和专业型两方面人才:管理型人才要善于治理,专业型人才要传承工艺技术,共同促进乡村的有效治理。例如,贵州通过多部门合作,举办非遗传承人及设计师交流活动,促进苗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4]活动的举办为保护和传承苗族非遗汇集起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在活动中既有管理型人才的参与,也有专业型人才的配合,正是二者协同工作,活动才能成功举办。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发展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苗族非遗工艺向经济资源的转变,形成了产业链,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非遗工艺的发展遇到了困难,如产品同质化、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分析原因,发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非遗价值的认识有待提升

在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人对非遗价值的认识有待提升。在追求产业化及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流交融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以促进乡村振兴,传统的苗族银饰不得不做出改变,导致民族性缺失,出现同质化现象。原因在于对传统工艺价值的认识不足,以及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的过度追求。产业化过程中,产品生产和消费至关重要,产品样式和审美潮流影响消费者选择,而消费者购买量决定产品生产,销量低的产品会被淘汰。因对传统工艺价值认识不足,传承人易受外来文化影响,导致产品同质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许多苗族手工艺非遗传承人过于关注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材料、文化和技艺的整理。如果传承人没有完全掌握工艺的材料、文化和技艺,可能导致设计与传达不符,影响产品特有的民族性并导致同质化。消费者如果对传统工艺价值理解不深,以现代审美选择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推动同质化现象。

(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尚不完善

在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尚不完善等问题。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费孝通先生认为西部人文资源有三大要点:一是有更多宝贵资源待发现;二是需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三是提升公众意识,保护这些财富,避免破坏。[5]苗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化是保护开发的过程,但忽略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第三点,可能与苗族人的文化自信不足有关。虽然产业化带来经济利益,但苗族人仍缺乏文化自信,同质化的银饰产品体现了这一点。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紧密相连,苗族非遗资料整理的不完善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尽管有曾丽、曾宪阳出版的《苗绣》;阿多的《解读苗绣》;张莉出版的《图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珙县苗族蜡染》等书籍介绍苗族单一传统工艺,但仍缺少关于苗族工艺类非遗的综合专著。虽有整体介绍苗族传统工艺的资料,但也只是零星的穿插在一些书籍中。例如,《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是首次出版的完整民族文化志系列,但其中对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的记录相对较少。自国家重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研究虽已进行,但研究成果分散,亟待整合。

(三)设计的形式还需进一步丰富

在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发展过程中,设计的形式不丰富。文中案例和困境与现代主义设计、包豪斯及手工艺的生态环境相关。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理念导致“方盒子”建筑流行,是工业化产物,尤其在美国影响大。西方手工艺在工業化中消失,而中国手工艺正复兴,在乡村振兴中形成产业链,促进乡村经济。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手工艺发展却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生态影响,涵盖自然和文化两个层面:自然生态变化影响村民生活和生产,文化生态则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乡村振兴,世居村民追求现代化,而城市学者和消费者倡导回归乡村保护传统。传统手工艺因机械化作业和村民意愿影响,民族特色逐渐减弱,设计的形式不丰富,雷同产品增多。因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设计时应考虑与乡村景观的和谐,结合历史、经济、文化、自然和民俗等因素,以地方特色连接现代,多样化乡村景观设计,推动形成新的文化和社会生态,共同促进乡村振兴。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保护和发展路径

在发展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经济建设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资源,而生态建设是乡村得以长久发展的动力。因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探索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在以上三个方面的保护和发展路径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宣传,提高大众认知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进行宣传活动,提高大众认知。首先,为苗族手工艺类非遗建立分类平台,并面向苗族村落进行宣传。运用大数据建设的优势,加强对苗族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宣传力度。其次是建立传承人收集整理传统技法展示的评奖评优机制,鼓励传承人同时关注经济效益和传统技法、文化的保存。最后是支持苗族村落发展依托传统工艺的乡村旅游,促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通过这种方式,让传承人认识到非遗的价值:解决生活问题,并带动村子脱贫致富,以此激励他们认真学习和保存传统技艺。

在促进消费者对非遗价值提升方面,首先要宣传中国审美。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利用网络宣传乡村新生活及非遗文化,推动非遗融入大众生活,提升公众对其价值的认识,重塑新的审美方式:不应仅以西方现代化审美为标准,中国民族特色的非遗产品同样有价值,应引导消费者认可并购买这些产品。除此以外,还可以以苗族乡村中最具特色的地方为场地,举办权威型比赛或展览,宣扬苗族非遗。组织专家、名人举办苗族非遗比赛或展览,设立奖项,促进文化发展,吸引人才和消费,提升非遗价值认知,推动乡村振兴。

(二)整合资源,建立数字博物馆

在乡村振兴中,整合资源,建立数字博物馆极为重要。费孝通先生认为乡村是文化基因的所在,承载历史与传统,是文化种子的延续。[6]费先生的思想正是当下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原因,方李莉教授在此基础上认为“在研究种子如何成长之前,必须要了解种子的保存现状。”由此开始了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开发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必须要先了解它的保护现状,再整合资源,建立数字博物馆。这一做法既可以了解种子的保存现状,又可以将种子保存起来。形成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合集,创建苗族非遗工艺数字博物馆,通过现代化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并开展线上借阅,推广苗族文化,增强自信,为非遗转化为消费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进行图像库建设,丰富苗族非遗的数字文化资源,并利用文化+体验的方式,将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数字图像库能提供丰富的图像数字资源,方便学者及大众进行更为直接的观察。创建苗族非遗工艺数字博物馆,分类展示苗族工艺,提供全面资料,便于查阅和共享,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促进乡村振兴。通过文化+体验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如开设苗族工艺体验课程,提升产品销售并收取课程费,促进乡村振兴。

(三)跨界合作,与当代设计结合

在乡村振兴中,开发苗族手工艺需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并合作设计师融入现代设计。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在这个语境中,方李莉教授视艺术乡建为中国特色的“文艺复兴”,认为这将孕育新的生态文明,如果中国能把握机会领先发展,中国或许能居于领先地位。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建设之于开发苗族手工艺的重要性。方李莉研究的“景漂”现象,就是重塑一个新的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以传统工艺的复兴推动整个城市发展的成功案例。因此,开发苗族村落时,应结合现代设计,注重工艺与景观的可持续性,重塑文化生态,以促进乡村振兴。而以传承人与设计师跨界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设计,二者可取长补短,将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相结合,设计出凸显传统特色与地方文化的多元的高质量产品,以设计引领消费。

苗族传统工艺类非遗与当代设计结合,发展全域旅游,以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如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跨越多省区,以四川凉山和云南楚雄为中心,辐射全国彝族区域,促进经济发展。以贵州苗族地区传统工艺类非遗与当代设计的结合为中心,向其他苗族区域辐射,形成全域旅游带,建设好文化生态,带动各相关行业联动发展,既能赋予传统工艺以当代活力,又赋能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2017(12).

[2]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3]王立端,曹悦.为人类的未来而设计浅谈绿色设计教育的重要性[J].设计,2014(7).

[4]邢瑞娟,王文东.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21(3).

[5]费孝通.文化的传统与创造[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5.

[6]费孝通.访问兰州 两次讲话[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特色品牌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云南苗族银饰的传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JS2022TSPP011)。

作者简介:肖寒(1997—),女,苗族,贵州人,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