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赵翼与吕思勉历史人物评价异同

2024-04-21 02:58胡鑫艳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吕思勉赵翼

【摘 要】赵翼与吕思勉的历史人物评价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二者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都非常重视史料、善于运用对比、追求真实客观。不同之处在于二者评价历史人物的角度、判断标准、史料分析的深浅程度。在方法上,赵翼多以历史人物可看到的行为举措和成败功绩进行分析评价,吕思勉则纵深探寻历史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与目的,结合过程与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总的来看,与赵翼的历史人物评价方法相比,吕思勉深挖史料之间的关联,分析本质,更有利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关键词】赵翼;吕思勉;历史人物评价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044—03

一、赵翼与吕思勉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主要史学著作有《陔余丛考》《廿二史札记》等。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虽然与《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并称为“乾嘉三大考史著作”,但是其并不仅仅局限于考史。他在考史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史法、史论、史学思想。这些不同于当时专注考证的思想与论断,没能使赵翼大放异彩,但是却在近现代影响了一大批史学家,如范文澜、邓之城、吕思勉等。

在这些近现代史学家中,与赵翼处同一地域的吕思勉,由于同处于常州学术的熏陶之下,所受影响更加深远,二者史学研究呈现较多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体现在方法、思想等诸多方面,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历史人物评价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学界关于赵翼历史人物评价的成果较为丰富。《论赵翼评价历史人物》一文中总结赵翼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准则、独到见解。[1]《从〈廿二史札记〉看赵翼的史学思想与方法》一文中也指出赵翼在评价历史人物有自己独有的特色。[2]学界关于吕思勉历史人物评价的成果大都包含在其史学思想等总论性文章中,专论较少。《吕思勉的隋唐史研究》一文中总结吕思勉评价隋唐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见解,指出其评价历史人物能放入时局中进行分析。[3]《传统史学的近代回响——以吕思勉中国通史著作与赵翼史学关联为中心》一文中指出吕思勉对待一些历史人物的看法。[4]学术界的这些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基础,笔者将以赵翼、吕思勉对汉武帝、诸葛亮、武则天的评价为例,比较二者历史人物评价的异同,这对于深入了解赵翼、吕思勉的史学方法与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二、赵翼与吕思勉历史人物评价比较

赵翼与吕思勉在治史时都非常关注汉武帝、诸葛亮、武则天这三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并且都使用自己的方法与角度给予评价。下文将根据赵翼与吕思勉在其史著中的论断进行比较。

(一)汉武帝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5]中用四条札记评价汉武帝。“汉书武帝纪赞不言武功” 中,赵翼认为汉书武帝纪赞不应只说文事,还应加其武功。他列举卫青、霍去病等人开镜四至,汉武帝时疆土是文景时期的两倍,指出“抑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5]。“上书召见”中,赵翼通过比较汉武帝与汉高祖收揽人才,认为汉武帝继体已五世,仍能礼贤下士、不拘一格用人,当为千古英主。“汉武用将”中,赵翼列举张骞、卫青等人的事迹,表彰汉武帝不计流品选用人才。在“武帝三大将皆由女宠”中,赵翼认为卫青、霍去病、李广利三大将“徒以嬖宠进”[5],批评汉武帝任人唯亲。

吕思勉评价汉武帝在其著作《吕思勉读史札记》[6]《秦汉史》[7]中。在吕思勉札记“汉武用将”中,吕思勉对比匈奴与汉朝当时国力,认为汉武帝攻打匈奴致海内疲敝,是用人行政有问题。[6]随后,吕思勉列举霍去病与卫青的种种恶习,认为此等人不能为将,而汉武帝专用椒房之亲,其用人不当之责不可逃脱。[6]在《秦汉史》中,吕思勉评价汉武帝的武功,认为汉武帝出于侈心对外用兵没多大益处,批评其好大喜功。

对比赵翼与吕思勉对汉武帝的评价,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二者都批评汉武帝专用椒房之亲,这体现出古今史家对于统治者任人唯亲的相同态度。不同的是,二者对汉武帝武功以及汉武用将的评价。对于汉武帝武功,赵翼从国土疆域广度探讨,认为汉武帝武功成绩显著,而吕思勉则从对外武功的花费成本进行探讨,认为汉武帝对外用兵是为好大喜功,前者以表面成绩论,后者以过程消耗和行为目的论。从分析角度看,吕思勉以汉武帝对外用兵的必要性、实用性进行评价,更能深入事件的本源。对于汉武用将,赵翼从汉武帝将领的光荣事迹分析,表彰汉武帝用人不计流品,吕思勉则从霍去病与卫青的种种恶习分析,指责汉武帝用人不当,可以看出二者对于人才的态度不同,前者认为人才有功绩就可用,后者则更注重人才的品性。总的来说,赵翼对汉武帝的评价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表扬其功又指其过,而吕思勉对汉武帝的评价更多表现在否定的方面。

(二)诸葛亮

关于对诸葛亮的评价,赵翼在《廿二史札记》“陈寿评诸葛亮”条目中,认为陈寿因父被髡评诸葛亮将略非所长为无识之论、反对其因私心进行寓贬。[5]赵翼通过陈寿校表彰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肯定其文治之功。随后,分析诸葛亮因外因用兵不能克捷等事,总结出其功绩确实多在文治不在武功。

吕思勉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其《秦汉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内容中。前书“诸葛亮伐魏”小节中,吕思勉批评陈寿论诸葛亮理民优于將略非由衷之言。随后引张俨《默记》中“论亮与司马懿优劣”、《魏志·明帝纪》中“亮能蹈涉中原屡耀其武”等史料,认为诸葛亮将略亦强。后书“诸葛亮治戎”中,吕思勉引用《三国志·诸葛亮传》宣王对诸葛亮营垒处所的评价、《晋书·职官志》中武帝命陈勰学习诸葛亮治兵用兵之法,得出诸葛亮治戎确有法度。后书“诸葛亮南征考”中,吕思勉例举《李恢传》《马忠传》中南征的情况,认为南土平定,诸葛亮无太多战绩;又考七擒七纵孟获之事,认为孟获实非劲敌,诸葛亮仍需七擒七纵是兵力太弱;后又探讨攻心攻城,心战兵战战术,例举中南夷复叛的事例,认为此战术并未达到“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6]的结果,认为对诸葛亮不必夸大赞美。后书“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中,吕思勉列举《三国志》本传中夏侯惇、徐邈等人的事迹,总结出当时清俭之士多以此为准则,认为无需以此对诸葛亮进行过渡的夸赞。[6]

对诸葛亮的评价,赵翼与吕思勉都赞赏诸葛亮的文治之功,但也有不同之处,尤其是诸葛亮“将略”方面。赵翼认为诸葛亮功绩多在文治不在武功,而吕思勉以宣王、武帝赞赏诸葛亮治兵用兵之法事迹,认为诸葛亮将略亦强。从分析角度看,赵翼是以现实的角度评价诸葛亮,他认为诸葛亮文治折服众人,武功没有战绩,就此得出诸葛亮功绩多在文治不在武功;而吕思勉则向更深层次挖掘,认为诸葛亮固然没有战绩,但能屡耀其武,得到对手的称赞,就能证明诸葛亮在武功上的成绩与才能。对诸葛亮“将略”的评价体现了赵翼与吕思勉评价历史人物的不同角度。赵翼与吕思勉对诸葛亮的评价虽然不同之处更多,但统观二者分析,都能体现出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

(三)武则天

关于武则天,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书写三条札记进行评价。“吕武不当并称”中,赵翼对比吕后和武则天临朝的事迹,认为吕后临朝为国家安危,而武则天则是为自立为帝。随后分析二位弑杀,认为吕后是因为妇人嫉妒与私心,而武则天则是为巩固帝位,所以最终得出吕后之恶较武则天轻。“武后之忍”中,赵翼例举武则天搤死亲女诬陷王皇后、纵酷吏起大狱等,总结出武则天虽弑杀但极能忍。随后又将武则天与后魏文明冯太后、明帝母灵后胡氏进行对比,认为她们都做纵欲杀子之事,但武则天更有才略。“武后纳谏知人”中,赵翼列举武则天欣然接受刘仁轨、王方庆等臣子的直言上书、面对朱敬则等人以面首之事重伤优礼包容,指出武则天“纳谏知人,亦自有不可及者”[5]。在此条目中,赵翼还认为武则天为女帝,应于男帝拥有同等权力,指出其宠幸数人,不足为怪。

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8]与《隋唐五代史》[9]中对武则天进行评价。前书“唐朝的中衰”小节中,认为武后虽有才能,可宅心不正。后细数武则天滥用禄位、任用酷吏等恶习,指出其不顾大局,导致政治大乱。后书“武后得政代唐”和“武后政治”两小节中,吕思勉评价武则天在唐高宗时已临朝二十年,其称帝不足为奇,更将其与袁世凯相类,认为他们都纵恣无忌惮。其次,例举其他开国皇帝杀戮之事,认为武则天之暴在历史上无特别之处,还指出武则天任用的官员如狄仁杰、李照德皆要利谄媚不知羞耻之徒,认为其不能用人。

对武则天的评价,赵翼与吕思勉都认同武则天有才能,其余观点皆异。赵翼通过对比武则天与吕后施暴事迹,认为武则天之恶古今未有,吕思勉指出武则天之残忍暴虐无特别之处。从中能看出,赵翼评价武则天首先是以女性的身份,其次才是皇帝的头衔,所以认为武则天之恶较为特殊,而吕思勉则将武则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得出武则天之恶无特别之处。其次,赵翼认为武则天知人纳谏,大度宽容,而吕思勉则指出武则天多任用谄媚之徒,可以看出,赵翼是通过武则天的视角来评价,吕思勉则是通过武则天所选官员的道德品性进行分析,这里体现出二者观察的角度不同。统观上述对武则天的评价,赵翼既指出其功又能分析其恶,但是评价中亦有矛盾的地方,他一方面认为女性作皇帝与男性平权,另一方面又将武则天的恶从女性角度分析,弱化其皇帝的身份;吕思勉不同于赵翼,他主要持批评观点,并将其与袁世凯相类,体现出吕思勉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三、赵翼与吕思勉历史人物评价方法异同

何忠礼曾在其《实事求是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一文中说道,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出现不同的观点,除开时代的局限不谈,与治史者本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乃至理念与爱憎有很大关系。[10]诚如赵翼与吕思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或多或少带有其时代的特征。由此,笔者认为,由时代背景不同而产生对历史人物评价有差是非常合理的,所以本文主要从评价方法、评价理念等角度对比赵翼和吕思勉历史人物评价的异同。

赵翼和吕思勉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同点有重视史料、善于运用对比、追求真实客观。二者在进行历史人物评价时,都罗列挖掘了大量的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赵翼在评价汉武帝时罗列诸多开拓疆土的史料,总结出其武功成绩显著,评价武则天时罗列其接受诸多大臣的直言上书,从而认为其能纳谏知人;吕思勉评价诸葛亮时罗列当时士人以“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为准则的事迹,得出不可夸大对诸葛亮的赞美。赵翼与吕思勉不仅重视史料,还善于从其中发现相类点进行比较。赵翼通过对比吕后与武则天,得出武则天之恶古今未有;吕思勉通过对比武则天与历代帝王残暴事迹,得出武则天之暴无奇怪之处。最后,赵翼与吕思勉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都追求客观真实。赵翼在评价汉武帝、武则天时既赞扬其功绩又批评其过错;吕思勉在评价诸葛亮时指出其功绩,但又反对过渡夸大,这体现出二者在进行历史人物评价的公允态度。

赵翼和吕思勉历史人物评价的不同之处在于观察角度、判断标准、分析史料深浅程度。在评价武则天知人纳谏时,赵翼选择的是武则天对于臣子的态度,而吕思勉则是观察武则天选用臣子的品性。在判断标准方面,赵翼评价历史人物从表面成绩看,吕思勉则深入考察历史人物的能力、道德。如评价汉武用将,赵翼认为汉武帝选用将领不计流品是为能用人,吕思勉则指出汉武帝选出的将领恶习繁多是其用人不当,这体现出二者选用人才标准的不同,前者倾向于选人首选才,后者更倾向于选人首选德。在史料分析程度上,赵翼主要是罗列,横纵对比,而吕思勉则喜欢向纵深挖掘,寻找史料与史料之间的关联,探寻事件的本质。如评价诸葛亮时,赵翼列其文治与兵不克捷事迹,认为其功多在文治,吕思勉则通过发掘史料,找出宣帝、武帝对诸葛亮用兵的赞赏,认为诸葛亮亦有将略。

综上所述,赵翼与吕思勉的历史人物评价观点、方法、理念,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同的方面是,二者都在努力追寻对历史人物客观真实的评价,不隐其恶,不夸其功。异的方面是,二者对历史人物相关史料的挖掘与分析。从整体来看,吕思勉深挖史料之间的关联,分析本质,更有利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参考文献:

[1]白兴华.论赵翼评价历史人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2]孙亚丽.从《廿二史札记》看赵翼的史学思想与方法[D].長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李佳珉.吕思勉的隋唐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4]王云燕.传统史学的近代回响——以吕思勉中国通史著作与赵翼史学关联为中心[J].殷都学刊,2022(4).

[5]赵翼,著.廿二史札记[M].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

[6]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7]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8]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2020.

[9]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10]何忠礼.实事求是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J].探索与争鸣,2004(6).

作者简介:胡鑫艳(1999—),女,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吕思勉赵翼
历史: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以吕思勉先生的五代史研究为例
通史家的史学世界:吕思勉中国史学史撰述评议
近四十年赵翼史学研究述评
赵翼论吴梅村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赵翼“颂清”与“刺清”再认识
赵翼“颂清”与“刺清”再认识
乾嘉学者《元史》研究所体现的史学思想
吕思勉读书的经历与方法
论吕思勉思想之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