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史的角度论工匠精神

2024-04-21 04:50张佳妮
天工 2024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摘 要]“工匠”是对在某种技艺上造诣极高者的称谓,含有至精的技巧和深厚的学识。其中“瓷圣”何朝宗先生是最具工匠精神的设计师之一。通过以“瓷圣”何朝宗先生为例,谈论他所体现的设计史中的工匠精神,并以此得出当代设计环境下发展工匠精神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有助于当今时代培养设计师的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内化为中国制造的灵魂。

[关键词]工匠精神;何朝宗;传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002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佳妮.从设计史的角度论工匠精神:以何朝宗为例[J].天工,2024(3):27-29.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弘扬工匠精神。过去中国得以在瓷器、丝织等工艺品方面为世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主要原因是优秀工匠的支撑。在设计全球化的背景下,设计师越来越多,更需要设计精巧、内涵丰富、布局巧妙的工匠,需要设计师具备工匠精神。具备工匠精神能为设计师带来深厚的学识修养,更进一步地在自身领域取得超乎时代的成就,达到“至精”的效果。发掘“工匠精神”中对当代设计有益的元素,能够为我们解决问题拓展思路、创新方法,使我国的设计更能吸引国人乃至世界的目光,打造出真正的“中国制造 2025”。

一、工匠精神的解读

(一)匠人的工匠精神

工匠曾一度被界定为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是在各行各业达到“至精”水平的匠人。笔者认为工匠是匠人的延伸与发展,是匠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对推动自身领域的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历史上,工匠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是发明、制造各种手工艺实用产品的劳动群体的统称。当时的人们为了生存或多或少都会钻研一种专门的技艺,出现了木匠、漆匠、石匠等工匠种类,同时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对技艺不断雕琢以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而这些匠人中,修养最深厚、成就最杰出者为工匠。《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便是古代工匠在雕琢器物时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工匠对打造物品精益求精的精神、勇于追求创新的精神、在自身领域争取“至精”的精神就是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

(二)传统设计的工匠精神

《周礼·考工记》记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这意味着很久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了工匠的发明创造之伟大,将他们视作“济世圣人”。

“布业始祖”黄道婆在丝与葛之间找到了棉布,不仅提高了棉纺技术,还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为工业革命發展提供了技术与产业经验。“车祖”奚仲发明了车轱辘与马车,解放体力劳动的同时实现了跨距离运输,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蔡伦从石灰与草木灰中发现了白净、结实的造纸方法,使中国摆脱了用竹简和缣帛书写的时代,与此同时,也加速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鲁班大师发明的木工工具使当时的木匠摆脱了最原始的手工劳作,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力的倍增,让中国古代土木工艺焕然一新。他们都是各个领域中的“工匠”。

在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凝结着工匠的智慧,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打磨和反复试验的,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和高超技法,犹如人类文明迤逦前行中的点点繁星,闪耀在时代的浩瀚苍穹,完美地诠释着工匠精神。

二、何朝宗先生设计作品中工匠精神的演绎

(一)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唐宋之际,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过着舒适的生活,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对产品完美的追求,造就了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让中国工艺美术品的价值空前高涨。精益求精即注重细节,对待设计作品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和极致,才能确保作品的质量。何朝宗先生对每一件瓷塑作品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瓷塑作品中均匀柔和的发丝、富有感染力的五官到轻柔灵动的衣纹、缠绕翻卷的水纹和云纹,每一处细节的描绘都能达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正如何朝宗先生的代表性瓷塑作品《坐莲观音》(见图1),他根据女子观音头发的走势,整齐地排列出每一条发丝,然后用贴塑的手法将头部和丝巾之间的关系处理成镂空的效果。每组衣纹的褶皱弧度、明暗关系如同真人穿衣。更为细致的地方如手部的指甲、莲花瓣的捏塑,何朝宗先生都将其雕琢得栩栩如生,仿若真人一般。又如,《达摩渡江》(见图2)中的江水翻卷塑造,浪花粘贴,袍袖口边沿线处理,脚的粘接等处,无不体现出何氏高超的塑造技巧。何朝宗先生对瓷塑精雕细镂无不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因如此,何朝宗先生的瓷塑作品使素雅圣洁的德化白瓷绽放出更加璀璨的艺术之花。

(二)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

工匠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大量精美的文物以及纹饰都是由工匠最初发明创造和设计的。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比较雕工的精巧与否,而不具备实用价值的手工业技艺,会对国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赋税的减少,不建议推荐,更应该倡导与发扬以实用与方便为目的的革新。特别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工匠在实用理性下的创新精神。何朝宗先生的瓷塑之所以会成为举世之珍,不单单是因为他的技艺高超,还在于他创新了瓷塑人物的表现形式,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赋予了他们灵魂。

何朝宗先生在制作《渡海观音》(见图3)之前,将相关经文读透,然后再把人物从经文中“挖掘”出来,塑造出一尊集真、善、美于一体的本真观音。在此之前的宗教雕塑几乎全是大型雕塑,而瓷器也很少被赋予宗教信仰。何朝宗先生将佛教信仰融于小型瓷塑中,契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与精神寄托。何朝宗先生更是把观音的“慈悲为怀”之心境刻画至《渡海观音》中。观音微微睁开双眼,像是在思考什么,又像是在俯视众生,她的面部表情微妙,眼神中带着一丝怜悯,整体给人一种温柔如月的感觉,满足了人们心中对观音美好崇高的期望,似乎她真的是为了拯救众生踏浪而来。世人评价何朝宗先生所作观音像:“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

(三)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精神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唯有同时满足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四个条件,才会产生工艺精湛的器物。首先,要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境界;其次,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制器尚象”的造物之道中汲取造物精神。

何朝宗先生使用自然的建白瓷土來制作,不添加任何其他色彩,使雕塑本身的美感能得到完全展现,也使瓷塑与德化建白瓷土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德化的建白瓷土成为何朝宗先生瓷塑的灵魂,正体现了工匠“天人合一”“制器尚象”的造物精神,呈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物相融的天人合一境界,也是工匠内心宁静、心无旁骛的精神表现。

三、当代设计发展工匠精神的措施

何朝宗先生作为瓷塑的工匠,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雕刻模式,留下了一个完美的雕刻典范,对后代工匠的瓷塑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崇高的思想境界、严谨的艺术态度、力争完美的艺术追求、卓越的艺术才能和精湛的艺术造诣,把德化陶瓷艺术推向了空前的高峰。当今时代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设计界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设计人才,也迫切地需要对工匠精神进行系统的挖掘、发扬和传承。

(一)挖掘好工匠精神

挖掘工匠精神要像何朝宗先生研究古代经典一样,从各个层面收集和分析信息,以及对本领域深入调研,才能挖掘出更加全面、权威的工匠精神。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深入学习与研究关于设计类的文献,从文献记载中找出能体现设计师工匠精神的史料;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对当代优秀设计师进行采访和调研,通过对他们的访问,领悟当代设计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挖掘工匠精神在古今不同的时代内涵。

(二)创新好工匠精神

工匠,自古以来都是用来形容拥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人,而在工匠精神中,也包含着一种追求突破、勇于革新的创新内涵。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创新为核心,对创新型设计和技术的追求是当代工匠的根本要求。敢于创新、勤于创新、善于创新也是新时代青年成长为一流匠人的必备素养。“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当今时代,我们需要使工匠精神具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内容,更具时代性。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于培育。培育创新的工匠精神离不开国家的引领、学校的教育和设计师自身的努力。

近年来,我国出台各种创新的政策,如设立各种奖励措施,在财力上给予倾斜支持等,这些都为匠人勇于创新、积极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给匠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让他们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学校教育要不断打破固有的教学培养模式,敞开大门,让学生与知名工匠近距离交流学习,使学生能体会到工匠的探索钻研精神和积极创新精神。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学习何朝宗先生打破常规的精神,在自己的领域勇于创新、探索新形式、借鉴新方法。设计中创新性工匠精神源自设计师的日常生活,创新好工匠精神对培养工匠队伍、促进行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传承好工匠精神

在传承工匠精神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既要靠国家政策的引导,也要靠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匠人的言传身教。工匠精神的培育应与学校的课程教育相结合,包括学习专业理论和指导专业实践。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而且离不开政府的平台搭建和企业的积极配合。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手工劳动意识,学生只有在生产实际中亲身实践,才能切实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所在,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讲授艺术作品的文化、艺术和审美价值,同时要强调其技术内涵。在家庭层面上,需要家长正确的指引,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个人层面上,匠人本身要保持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向“工匠”迈进。工匠也要乐于倾囊相授,才能传承好工匠精神。

四、结束语

在中国设计史上,工匠精神是手工艺时代的产物,是严谨和坚持的优良品质,是对造物精神的进一步升华。何朝宗先生所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和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精神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工匠精神,是匠人达到“至精”的方法论。如今,中国的设计想要成为民族的、世界的,就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未来设计界需要设计精巧、内涵丰厚、布局巧妙的工匠,需要设计师拥有工匠精神,达到“至精”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明明.大匠之门1[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2]李学更.论张大千先生的“大匠”精神[J].中国民族博览,2018(11):166-167.

[3]郑金勤.前无古人话朝宗[J].东方收藏,2018(16):4-14.

[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韩雪梅.中国古代设计中的工匠精神及启示[J].明日风尚,2017(1):26.

[6]曾庆成.匠人,要有匠心:从德化白瓷雕塑说起[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8,52(9):4-6.

[7]赖荣伟.浅论瓷塑大师何朝宗的艺术风格[J].美术大观,2007(9):66-67.

[8]徐瑾.浅谈白釉何朝宗款渡海观音像特点[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7):9-10.

[9]赖双安.以何朝宗为代表的明代德化窑瓷塑艺术特征初探[J].艺术品鉴,2015(5):312-313.

[10]盛开勇.古代景德镇陶工“工匠精神”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