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州十三行工艺美术对外交流研究

2024-04-21 02:58曾科斯王冉然
天工 2024年3期

曾科斯 王冉然

[摘 要]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中国对外通商的唯一合法渠道,既是当时全国外销工艺美术品的最大集散地,也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场所,具有出口量最多、题材最广泛、造型最丰富、表现形式最多样的特点。工艺美术品进入西方后,成为炙手可热的珍贵器物,从日常生活装饰到文化艺术都以中国为时尚,掀起了一场卷席整个西方的“中国热”。分析清代十三行外销工艺美术出现的背景、制定要求以及来源,重点研究其中西合璧的艺术特征,从而揭示外销工艺美术在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中的重要纽带作用。

[关键词]广州十三行;外销工艺美术;对外交流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001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曾科斯,王冉然.清代广州十三行工艺美术对外交流研究[J].天工,2024(3):15-1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广州十三行工艺美术交流史研究”(项目编号:22BF099)阶段性研究成果。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广州被定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大量的商品经由广州十三行外销西方国家,除了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大宗商品外,具有中国情调的艺术品等商贸交易和往来极为兴盛。精美的装饰和浓郁的东方情调备受西方青睐,引发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和对中国物品的强烈喜欢,掀起了一场西方艺术、文化、建筑、装饰等诸多领域的“中国风”。我国与处于工业革命浪潮中的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全面交流。无论是中国外销工艺美术品的海外流传,还是西方文化艺术的东渐,这些都在中西艺术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醒目而深刻的印记。

一、清代广州十三行外销工艺美术品

“各省先定海禁处分之例,应尽行停止。”①1684年,清政府正式实施“开海通商”政策,在广州成立“粤海关”,设立“洋货行”,这就是广州十三行的雏形。1757年,清政府正式推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正式拉开了清代广州十三行辉煌历史的序幕。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政策,广州十三行经营中西海路贸易近一个世纪,全国进出口商品都集中在广州十三行,然后销往西方。外销工艺美术品按实用与艺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销瓷、家具、外销银器、纺织品、外销扇、外销漆器等,另一类是布本油画、纸本水粉画、通草水彩画、玻璃画、象牙雕、漆画等,其中通草水彩画数量庞大,描绘题材以当时的广州城市风光和社会民俗生活为主。广州十三行的外销工艺美术品在西方市场广受欢迎,它们虽为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而生产,却深植于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之中。即便器型带有欧洲风格的痕迹,其装饰依旧以中国的花草、山水与人物风情为主题,散发出浓郁的东方情调。这些工艺美术品不仅以精致的装饰和独特的形态吸引人眼球,还以别具一格的装饰纹样,向西方提供了异国情调的审美视角与丰富的想象力。此外,欧洲客户定制产品,如那些装饰有欧洲家族纹章或描绘有西方花卉纹样的工艺品,展现了跨文化的个性化服务。这些充满异国风情的作品不仅为西方的装饰艺术带来了显著的影响,更是中国文化艺术传播至西方的重要载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同时,这种文化的互动也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革新。

二、清代廣州十三行外销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征

建立在经济贸易上的外销工艺美术品呈现的是以图纹为主、以工取胜、夸张繁复和绚丽华彩的艺术特征,“中国情调”“来样定制”“中西合璧”等外销工艺美术品生产中的不同图像体系在交流、融合和量产中逐渐程式化,形成了外销工艺美术品所特有的艺术特征。其中,具有中国情调的官邸庭院、文人仕女、戏曲故事、亭台楼阁等在瓷器、丝织品、外销画、外销扇的装饰上经常出现,程式化程度高,具有独特外销文化内涵,进一步表明广州十三行工艺美术品的外销文化属性。“来样定制”中的家族徽章、神话传说、人物肖像等往往是某个家族、团体、公司或城市、个人的识别标志,可追溯到持有者的家族起源、信仰、重大事件信息等,特别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受封爵位和海外贸易取得的重大成就,均以来样图案为稿,到广州十三行定制。“纹章瓷是中国外销瓷的一种,同时也是欧洲纹章艺术与中国制瓷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明清外销瓷中专门为外国客户定制的产品,因其绘有欧洲等地皇家、贵族、团队、都市的纹章而得名。”①同时,西方人的需求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造型和装饰纹样,他们还追求具有欧洲风格的功能型器物,比如烛台、啤酒杯、酒壶和带有双把手的碗等,这些物品的形态更符合西方人的日常使用习惯。例如,广彩瓷器在设计上进行了创新,在造型上做了调整,以适应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例如,使茶壶的把手更加弯曲以便抓握,茶壶身体也略做提高以适应使用需求。这种细微的形态变化,体现了中国外销工艺美术品在满足西方人使用习惯的同时,实现了中西设计理念的完美结合。

(一)广州十三行在外销工艺美术品装饰题材的中西交融

广州十三行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外销工艺美术品的装饰纹样、题材的选择随着西方市场和西方人审美的需求而发生改变,既有中国传统纹饰和题材,如广州及珠江风貌、岭南庭院、珠江帆影、茶叶、丝绸、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社会百态和文化、动植物、画室等,又吸收并体现了西方题材和图案,形成中国样式与特色和西方需求的中西合璧。“作为外销商品,广州的外销折扇主要以来华的外国人为销售对象,也为欧美贵族定制出口。因此,在制作和装饰上,一方面注重西方社会欣赏的‘中国风格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也接纳和吸收了当时西方的风格潮流,以迎合西方的流行时尚。”②

广彩瓷上绘有希腊传说、罗马传说、日常生活场景、建筑风光及圣经故事的图样,并融入西方的葡萄纹和风景图等元素,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彩瓷技艺,也能为西方市场提供定制服务。外销扇的设计同样呈现出多样化,涵盖了庭院景致、异国野生动植物、港口景象、人物故事等主题,使用意味深长的中西方动植物图案和花卉图样进行装饰,不仅美化了物品,也承载了送礼者的良好祝愿。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中国传统装饰风格,又吸收了西方的审美情趣,展现了文化的交融和互鉴。

(二)广州十三行外销工艺美术品装饰的主要特征

广州十三行外销工艺美术品在东西方风格交融的背景下迎合了西方人的审美,又顺应了潮流的变化,同时还在用料、工艺、造型上体现了当时独有的文化艺术特色,具有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1.中国符号

中国符号的装饰题材主要有农耕、百工等中国社会平民生活题材,文人雅集、居家生活等庭院人物故事题材,行商庭园等岭南园林题材等。

2.来样定制

来样定制的装饰题材主要有田园风光、帆船、港口风景、西方情侣故事、徽章以及葡萄蔓草、孔雀、鸽子、蔷薇、玫瑰等。

3.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的装饰题材主要有庭院人物、花鸟、瑞兽、山水风景,如广州十三行外销画种类有油画、玻璃画、纸本水彩画、通草水彩画、水粉画和瓷器烧造画、壁纸画等,描绘的是广州乃至中国各地风光景物、乡土人情、民间生活、习俗礼仪等,再结合西方绘画的明暗关系表现物体质感,同时借鉴了印象派光影、环境色、色彩冷暖对比等技法。“通草水彩画的题材广泛,包括人物画、风景画、民俗风情画、动植物画几大类。其中,人物畫以描绘人物身份、面貌和生活场景为主,这类绘画在吸收西方技法的基础上,因描绘主题的不同而含有特别的中国元素。”③

外销画综合中西方绘画特性,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技法风貌。行商与画师将欧洲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章法和工艺型制相结合,将国画精湛的工笔技法与欧洲细腻的绘画风格相结合,绘画出既逼真又具有装饰性的外销画,创作了具有中西风格、闻名世界的工艺品,远销海外。

清代十三行的外销工艺美术品不仅展示了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和吸纳,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进步和包容,让西方人欣赏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致,促进了清代工艺美术品的多样化和包容性发展。文化交流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主题和纹饰,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成果。广州十三行的外销工艺美术品,在外国人的审美趣味、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其装饰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演变和丰富,在保留本土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吸纳了异国情调,风格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成为中外文化相融合的典范。

三、清代广州十三行工艺美术对外交流的影响及意义

(一)对外交流的影响

1.对西方的影响

17世纪,欧洲掀起一股崇尚中国艺术的时尚风潮,并在18世纪达到了鼎盛,从瓷器、茶叶到丝绸、扇子,中国元素成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词,渗透到欧洲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受中国瓷器的影响,洛可可风格的室内设计中时常使用瓷器,欧洲宫廷和贵族一直把瓷器作为室内的陈设和装饰品,民间也有把彩绘瓷盘挂在墙上作为装饰的习惯。中国的漆艺技术已成为西方艺术家和室内设计师所倚重的关键技巧,在门、屏风、家具等室内装饰,乃至众多精致的小饰品上均施以一层厚实的光泽漆面。“中国漆家具传入欧洲后,在荷兰、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地出现了购藏中国漆家具的热潮,由于东方漆家具的流行及其昂贵的价格,仿制成为一门有利可图的行业。”①中国的外销工艺美术品在绘画、雕塑、装饰艺术等领域对西方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凸显了中国外销工艺美术品在国内美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其在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性。

2.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对中国工艺美术品的大量需求,同行的互相竞争,使行商与画师对工艺水平的提高和艺术创作的创新更加迫切。如结合西方人的习惯,对家具的样式进行创新设计,是中西装饰艺术的交融。这种文化融合拓展了原有的文化视角,引领了一种超越传统的新风尚。在保留各自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引入了外来元素,注入了异域色彩,风格由此变得多元,这种影响持续至今。

(二)对外交流的意义

作为文化的承载物,工艺美术品不仅是物质存在,也具有深厚的精神与价值。明清时期,得益于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工艺美术制造业发展达到了顶峰。在国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广州十三行工艺美术应运而生,成为中外文化融合的桥梁。反观这种文化融合也为中国的商业和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商品种类和装饰艺术的范畴,在维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创新。

清代广州十三行外销工艺美术品是中西文化互动的产物。不同的宗教信仰、审美取向和文化背景在这些出口的艺术品上留下了多样的印迹。这些艺术品构成了一座跨越东西方的宽阔桥梁,促成了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不仅对中西方的工艺美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独特的美学特质也体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审美理念。

对于西方设计而言,广州十三行外销工艺美术品激发了西方的模仿和创造力,从而扩展了西方设计的多样性并促进了其工艺技术的进步。而在中国,这些外销工艺美术品向国内观众介绍了西方的审美观念,增加了中国工艺美术品的销售量,并将中国的工艺美术推向了世界。广州十三行出口的工艺美术品所包含的设计思想和美学特色,不仅反映了当时消费者的审美品位和文化追求,也映照了中国工匠和西方受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四、结束语

清代广州十三行工艺美术对外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传播,而且对中外工艺美术繁荣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广州十三行外销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技术、设计、寓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从形式、题材的变化,再到装饰艺术的创新发展,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更大容纳力和多样性,同时也加深了西方人对神秘的东方文化的认识,成为促进中西文化融合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袁宝林.欧洲美术:从罗可可到浪漫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冷东.广州十三行与中西绘画艺术交流[J].广东社会科学,2014(3):114-121.

[3]李国荣.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

[4]孔佩特.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5]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注释:① 《清实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85。

注释:① 詹嘉:《东西方纹章瓷探微》,《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第60-65页。

② 曾智林:《18世纪前后广州外销折扇的装饰趣味》,《美术观察》2015年第8期,第142-144页。

③ 余远权:《19世纪广东外销通草水彩画的形式与传统》,《美术》2021年第6期,第138-139页。

注释:① 袁宣萍:《中国外销漆家具及其对欧洲的影响》,《装饰》2006年第7期,第2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