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传播的创新、价值与启示

2024-04-20 09:25周伟业吴迪
教育传媒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传播启示创新

周伟业 吴迪

【內容摘要】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立足丰厚的中华诗词“土壤”,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影视动画技术和形式,实现了中华诗词文化和先进影视动画传播技术的有效融合。本文探究了《长安三万里》在传播中华诗词方面的创新、价值和启示,对诗词传播、教育和影视作品创作工作者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中华诗词;传播;创新;价值;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诗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源泉,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材料之源,可以让中国故事更好地走向世界文化的舞台。

近年来,优秀经典的古诗词节目相继问世且反响较好,中华诗词传播热度不断攀升。2002年文学教育片《唐之韵》的问世,将中华经典古诗词推上了电视荧屏。2016年开始,央视与各地卫视相继打造了一批经典文化类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邻家诗话》等,充分挖掘经典古诗词的魅力,通过生动的影像和解说让诗词与作者形象立体化,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唤醒了大家记忆中的中华诗词,调动了全民学习古诗的热情,对于中华诗词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23年7月8日,《长安三万里》正式上映。168分钟的动画电影里,包含了48首中华诗词,展现了由盛转衰60年的唐朝历史。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13日0时0分,电影《长安三万里》票房突破17亿。②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更是掀起了中华古诗词的文化热潮。

中华诗词的传播从古代的诗板题诗,唱和、吟诵,民间歌女传唱,再到借助书籍、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传播,具有不同的传播形式。而《长安三万里》则是创新性地依托影视动画进行中华诗词的传播,这一传播方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长安三万里》在传播中华诗词方面的创新

(一)表现手法的创新:回忆线与现实线交织

《长安三万里》采用双男主模式,主要人物分别是高适和李白,并以“羁绊”的设定平衡入世—出世关系这一传统文化命题。③同时,电影以两条线索推动剧情的发展。一条是回忆线:高适回忆与李白数十载友谊的故事、场景和细节。另一条是现实线:高适所率大军内外交困,撤到泸水关,后巧用计谋反转时局,帮助朝廷夺回长安。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双线叙事的一次探索实践。

“双男主”的人物性格设定也具有较大的戏剧冲突:高适是较为理性的人物,李白则更为感性,极致浪漫、恣意不羁。李白和高适从青年时期的偶然相遇到后来两者不断交汇的人生侧影,故事题材的选择和内容是大众熟悉的历史人物与故事,以传诵至今的经典唐诗为主要载体来表达人物情感。对于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国人来说,很容易引起文化情感的共鸣。对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而言,借助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共通的事物和情感,可以有效化解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壁垒”。④例如“友谊”这一情感就一直贯穿在影片的故事发展中。“友谊”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是“有联系”的部分;“有区别”则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表达“友谊”方式的不同。唐代诗人更多是通过诗词来抒发情感,歌颂“友谊”之情。通过动画电影讲述中国诗人之间的友谊故事,更容易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去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能够让“本土电影”更好地进行对外传播。这样,就可以提升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领域的影响力,达到与中国国家地位和形象相匹配的水平。⑤

(二)叙事形式的创新:用中国故事表达“中国式浪漫”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⑥唐代文学风气是非常浓厚的,生活在唐代的人们文学气质更加自然和浓郁。⑦《长安三万里》所展现的浪漫是诗人对理想的追求,片名就具有诗人浪漫的情怀,取自明代陈子龙的“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长安三万里》电影中的“长安”是李白、高适想要去建功立业的理想之地,“三万里”是他们与理想的距离。影片的浪漫不仅体现在影片的画面中,而且也体现在人物的情感中:“谪仙人”李白在念到“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时,画面泼酒变水,水中出现巨鹤,李白驾着巨鹤,又一同拽上高适、杜甫、岑夫子、丹丘生……诗人们连成一串,乘着翱翔的巨鹤飞到天空。这些都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长安三万里》在动画艺术风格的呈现上也参考了国风的表现形式。影片中出现众多场景及建筑:长安、扬州、黄鹤楼、胡姬酒肆、曲江池等,这些场景的设计参考了唐朝画作、古籍等文物。影片中玉真公主的所有首饰都是参照出土的文物而设计呈现的,其布料的纹案、图案、质感、颜色都有历史依据可参考。

富有创新的动画电影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别致的浪漫,中华诗词与历史的传承积淀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传承与发展中华诗词与文化,也是传递这份悠久而别致的中国式浪漫。

(三)传播技术的创新:现代传播技术与诗词境界的融合

过去,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传播活力比较匮乏,导致中国故事“走得出去”但“走不进去”,有些“讲不透”“传不广”。⑧为回应国际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期待心理,我们亟需守正创新,讲好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故事。⑨目前,国外时长排名前十的动画电影大多是现有成熟IP的巧妙改编。国内票房排名前十的动画电影大多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经典小说,或者是“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IP的衍生作品。而《长安三万里》则是基于唐代历史而创作的全新作品,没有现成的粉丝基础,没有现成的作品可以借鉴,反而可以大胆创新,摆脱动画电影固有的一些羁绊与局限。⑩

在《長安三万里》这部动画电影中,动画影像成了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媒介。168分钟的时长,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最长时长纪录。48首唐诗,每一首都结合了诗人此情此景的情感递进,从而制作出对应的视觉画面,将三维动画与二维水墨画有机融合,用诗歌与场景画面相结合的创新手法,跨越时空的限制去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唤醒观众对于唐诗的记忆,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有力的文化传播载体。另外,中华美学精神也体现在动画制作的画风上,既有有史可考的部分,在空白处也融入了许多艺术创作,虚实相生;更体现在它所表达的内涵和价值观念上,就像《长安三万里》里中“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这是一种对于理想的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电影把历史、人物和诗人的情感三者结合起来,让观众感到中华诗词之外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更容易与之共情,与之共鸣。

二、《长安三万里》在传播中华诗词方面的多元价值

该片以盛唐为背景,讲述了高适和李白友谊的过往;同时也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讲述了盛唐经安史之乱后的时局发展。影片中根据局势发展和诗人的心境,流畅而立体地呈现了48首古诗词,掀起了一波“唐诗热潮”。没有明星大腕的出镜,也没有过度的包装,《长安三万里》凭借着自身璀璨的中华诗词和源源长流的中华历史成功出圈,成为中华诗词传播有力的载体。中华诗词的传播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华文化自信的继承和塑造。

(一)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文化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价值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历史性、传承性和创新性。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珍贵的财富之一,《长安三万里》以唐诗为载体,将影片里中华诗词的创造背景及人物心境形象而流畅地呈现出来。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诗歌,分析其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和呈现方式,详见表1。

中华诗词的“文学性”与动画电影的“艺术性”融合在一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长安三万里》的中华诗词结合影像化的传达,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拉近了诗人与观众的距离。谢君伟导演表示:“唐风、诗意、壮美、考究”是《长安三万里》的四个关键词。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参考了唐俑的身材比例和风格,符合唐朝的美学和风格。唐朝崇尚孔武有力,影片中呈现的唐朝礼仪风俗、唐朝服饰等艺术风格都在致力于还原唐朝风貌。通过电影重温唐诗作品,了解诗作创作背景,再现大唐气象和古人的家国情怀,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建立观众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都产生了强有力的支撑。数十位唐朝的“顶流”诗人通过唐诗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去诠释属于唐朝的诗词文化,也为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二)教育价值

传统中华诗词的习得主要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一般以讲授和背诵为主。《长安三万里》动画电影的创作,也为课堂古诗词教学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与教学资源。

1.文学教育价值

对经典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前提。《长安三万里》以唐朝为故事发展背景、唐诗为载体,唐诗也成就了《长安三万里》。文学作品多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长安三万里》结合动态的电影,立体且形象。

《长安三万里》对于中华诗词的立体呈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环节中,兴趣尤为重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主动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影视和文学的结合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长安三万里》了解唐诗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能进一步增加对唐诗作品的情感体验。例如,高适的父亲过世,他处理好父亲的后事,影片通过呈现破旧不堪、空空如也的梁园,展现了青年高适家道中落、孤独落寞的心境,同时也与在困苦的境遇中高适勤学苦练想要逐梦长安形成更强烈的对比,更加烘托出高适想要建功立业、大展身手的坚定志向。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对于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层次的价值判断和文化认同。

2.情感教育价值

中华诗词承载着诗人的精神寄托,也慰藉了读者的精神生活需求。诗人寄情于广阔天地进行诗词创作,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用诗词来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托物言志,直抒胸臆。《长安三万里》让观众从中华诗词的词句中去与之共情,寄托情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对友谊的讴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虽壮志未酬但仍心怀信念的潇洒;“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人生历经千帆的释怀与洒脱……这些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影视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诗歌情境中引发共鸣,充分体会诗人创作诗词的心境与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此外,学习中华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正如《长安三万里》影片的名称所表达出的意境:“长安”是唐朝文人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是诗人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实现理想的距离虽遥远,但在诗人心中却从未分离。有了《长安三万里》对高适时代背景和人物成长历程、高适建立功业不易的再现,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边塞诗歌的雄浑有力和壮志豪情。有了李白的怀才不遇到成名之后坎坷人生的呈现,学生才能领略其恣意、浪漫豪放的豁达心胸。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形式,可以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创设更有生命力的中华诗词教学,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人格教育价值

建立健全的人格也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对于平铺直叙式的授课,学生难免会失去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以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和影像为媒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更容易产生共鸣。

《长安三万里》中呈现的李白、高适等历史人物面对“长安”——人生理想的不懈追寻,面对生活、仕途中困难的豁达豪放,都是开展人格教育的有益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影片中呈现的历史人物和中华诗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教育。李白作为唐朝诗坛“双子星”之一,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偶像,“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少年李白的宣言。李白《行路难》从“拔剑四顾心茫然”到“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心境转变,他没有消极下去,而是重振旗鼓去施展才华,去追寻他理想中的“长安”。李白的作品中很少有完全消极的思想,仗剑出川18年后,公元742年李白才得以奉诏入京,任翰林供奉,在此期间他遭遇重重磨难却一直在积极求索。李白的故事与豪迈的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面对挫折不消沉,养成积极进取的人格。《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是唐代诗人中为数不多的立过军功且身居高位的人,他和“年少成名”不沾边,在成名前也经历过许多人生的至暗时刻。高适如同一匹“黑马”,前半生穷困潦倒,一边农耕一边勤于学习与练武,通过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从青年时期去长安寻梦,没有得到机会,到中年时期驻守边关从军。这一路坎坷,却坚守初心,厚积而薄发,直到遇见伯乐与时机,到了50岁才终成大器。高适遇到的每一个挫折都足以让他有退却或放弃的理由,但他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去走好每一步。他的家国情思与追梦之旅为每一位追梦人助力。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向高适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情。

三、《长安三万里》在传播中华诗词方面的启示

(一)立足丰厚的中华诗词土壤,充分展示中华诗词文化价值

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说,要将民族符号的运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呈现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塑造民族动画的精神气质。《长安三万里》中一首首恢宏气势的唐诗、激昂的诵读、生动的影像,无不展现出中华文化之美、中华诗歌之美,具有民族符号的特征。对于观众而言,诗词不仅是一种视听之美,也是跨越时空维度所传递的思想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乡愁之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是昂扬斗志之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恢宏气势之美;“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是相思之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豁达之美……诗句用虚实手法刻画意象,诗词中的写意美和意象美,尽显盛唐气韵。观众沉浸在绝美的中华诗词中,陶冶了情操。《长安三万里》中的精美图画,为观众创设出美的情境。意境和意象的巧妙结合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沉浸在鲜活立体的文化情景中。打造这样的动画精品,是民族动画电影发展繁荣的基础。

立足中华诗词文化的土壤,才能充分挖掘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价值。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来自各民族的华夏同胞,编织了灿烂的多元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中华诗词中唐诗而言就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诗佛”王维诗中有画,有山水田园的自然之美和禅意美;“诗仙”李白自由不羁,富有灵性的诗句,充满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高适边塞诗歌雄浑悲壮、雄健有力、直抒胸臆。充分挖掘中华诗词的价值,讲好属于中国独有的文化故事,是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要义。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影视动画技术和形式,丰富中华诗词传播的媒介和载体

《长安三万里》的流量密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是对中华诗词魅力的展现,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先进文化需要先进传播技术的加持。也就是说,影视作品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影视动画技术和形式,丰富中华诗词传播的媒介和载体。有研究者认为,影视、戏剧离不开场景传播。场景传播,可以让每一个观众都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显然,《长安三万里》通过技术的创新,做到了这一点。

中华诗词+动画的创作模式,可以发挥中华诗词与现代影视技术的优长,将诗词文化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中华文化与动画电影的结合,让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活了起来,展现了民族动画电影的发展潜力。这部影片唤醒了观众的“文化基因”,让观众对于唐诗与唐风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结合,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商业价值。例如,《长安三万里》的放映,带来了打卡历史文化景点的旅游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们应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挖掘中华文化的瑰宝,结合现代影视动画等传播形式,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大放异彩,让传统的中华诗词等文化资源助力国产影视、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②徐美琳、赵琳:《电影〈长安三万里〉票房破17亿,〈孤注一掷〉破15亿》,《新京报》2023年8月13日。

③孙佳山:《〈长安三万里〉:“唐诗宇宙”烛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电影艺术》2023年第4期。

④张珞:《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创新初探——以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走红为例》,《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3期。

⑤周星:《“本土电影”与“中国电影学派”:从文化自强迈向文化自信》,《教育传媒研究》2018年第4期。

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⑦黄昭寅:《论唐代诗歌的各种传播形式》,《德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⑧王昀、陈先红:《迈向全球治理语境的国家叙事:“讲好中国故事”的互文叙事模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7期。

⑨童清艳、刘璐:《网络与数字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有效途径》,《现代传播》2019年第6期。

⑩张靖超:《中国动画电影的“追光三万里”》,《中国经营报》2023年7月17日。

谢君伟、邹靖、陈廖宇、王荟:《〈长安三万里〉:大唐风貌与中国诗词的动画表达——谢君伟、邹靖访谈》,《电影艺术》2023年第4期。

肖华:《基于样本分析的民族动画电影创意认知与思考》,《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4期。

贺亚莉:《场景传播:电视喜剧节目的媒介化表达》,《当代电视》2019年第2期。

(作者周伟业系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吴迪系江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韩勇】

猜你喜欢
传播启示创新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