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周伟 陈庆庆
【内容摘要】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必须立足于新的时代发展背景,把握好历史机遇,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本文认为,对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考虑主体、内容和受众三个要素,可以通过创新法治的中国表达、提升法治国际传播效能和强化国际传播的内在支撑等途径来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法治形象,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关键词】法治;国际传播;话语权;叙事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开辟并发展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如何面对和解决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历史已经充分证实,“法治兴则国家兴”,国家兴盛往往和法治清明相伴而生,法治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法治问题,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一切工作。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是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的国际传播问题,多次强调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①。2021年12月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③。这就进一步凸显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该项工作做出了顶层设计,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际话语体系、对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指明了方向。因此,必须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外交思想引领,把握好历史发展机遇,不断优化法治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表达好、阐释好、宣介好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成果,真正讲好中国的法治故事,向全世界展现出全面的、立体的、鲜活的、真实的中国法治建设,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一、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国际传播的历史方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過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变化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即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必须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把握历史机遇,于变局中开新局,传播中国法治强音。
(一)新的历史背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自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至今已有六年有余,世界变革局势发展变化进入剧烈动荡期。2022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合组织会议时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④。
一方面,数字科技的发展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进的推动器。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产业版图,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虚拟空间被不断拓展。世界各国人民也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无论哪一方都不能完全隔离他人。可以说,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⑤在此局势下,恶性竞争、相互孤立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才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主张“天下一家”,中国也势必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要在全球发展中更好地作出贡献必须要以世界了解中国、认同中国、尊重中国为前提,而让世界认识中国则是实现这一前提的必要方式。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也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催化剂。新冠疫情的出现加速了国际秩序转变这一进程,国际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新冠疫情自爆发以来,产生的影响之深远远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全面且剧烈地冲击了全球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疫情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让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⑥新冠疫情暴发前,世界秩序即将支离破碎,疫情又造成了一波剧烈的冲击。在疫情冲击下,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陷入危机,世界经济进入低迷期,如何战胜疫情、摆脱困境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新冠疫情的影响不亚于一场一般的局部战争。然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发达国家并没有展现出与其经济、科技相匹配的优势。自诩为“世界领导者”的美国也并没有体现出领导能力,甚至自私自利,忙于不断妖魔化中国来维系所谓的霸权地位。在此情况下,由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的格局已然难以维系。同时,中国在世界舞台扮演的角色也在加速变化,从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参与者逐渐转变为引领者和贡献者。因此,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国际话语权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必经之路,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则是此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二)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国际传播的历史机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旧的国际秩序支离破碎,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东升西降”的趋势,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国际传播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第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进一步拓宽了传播场域。随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变化,人类生产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重大变化。⑦其中,数字技术全面整合传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从而迎来了一波发展新浪潮。这使得原有的网络空间形态发生重大改变,虚拟空间得到了空前发展,虚实共存的新生存方式也就此产生。尼葛洛庞帝提出的“数字化生存”或许不再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未来人类的一种全新的生存状态。虚实互动的生存方式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不断蔓延,这也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场域。这意味着国际传播的现实空间壁垒被打破,限制国际传播的历史桎梏不复存在。
第二,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也迎来从被动到主动的彻底扭转。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被动局面由来已久,其中既有外部环境打压的原因,也有自身发展状况不佳的因素。归根结底,国际传播能力受到自身实力的制约,自身底气足方能争得话语权。随着不断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在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世界也越来越需要中国声音。这对中国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被动局面也不再适应这种新的要求,中国迫切需要主动向世界发声,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此时,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成为国际传播从被动转为主动的最强有力的后盾。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了国外有益经验,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中国有责任将这一系列法治成果向世界宣告,加强中西法治文明的交流,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新思路。
第三,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迎来了国际传播秩序重构的契机。国际传播秩序是制约国际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现有的国际传播秩序是由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构建而成的。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交往的过程中深受此秩序的掣肘,在国际上陷入“有话说不出”“有理讲不清”的失声状态,国际话语权和自身实力不相匹配。在国际舆论环境中,话语就是权力,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这种文化霸权遮蔽了自身对其他国家的侵蚀过程。在原有的这种国际传播秩序中,非西方的意味着不正确的,受到诸多的打压和制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常通过制定“涉华法案”的方式为自身行为披上“法治”的华丽外衣,实质上是对我国妖魔化、污名化的打压行为。这种国际传播秩序的构建是以国家综合力量为支撑,一经形成往往会具有较高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这也是中国在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在国际话语权的“攻”“守”较量中频频失利的重要原因。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格局呈现出“东升西降”的发展态势,原有的国际传播秩序正在被逐步瓦解,新的“游戏规则”必然被建立。在此背景下,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迎来了发展契机,要妥善应对西方“法治”霸权话语,加强中外对话,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让世界了解并认同“中国之治”背后的法治经验。
二、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国际传播的叙事框架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要素:“谁来传播”“传播什么”“向谁传播”等,即主体、内容和受众三个方面。
(一)主体:谁来传播
主体是属于关系范畴的概念,与客体相对,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行为者。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国际传播的主体指的是新时代对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进行国际传播的行动者、控制者。从实践来看,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国际传播的主体主要是包括立法机关在内的国家政权机关。国家政权机关是法治实践的主导者,也是法治话语的主要生成者,是最权威的信息发布者。具体来看,国家政权机关的新闻门户网站、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从事着对外传播的具体工作,外交外事部门更是直接与国外对话,这些都是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官方主体。同时,国家领导人也是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官方主体,中国许多的法治主张是国家领导人出席重要国际会议时提出的,而通过这种途径所传递出的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能够更好地在国际上塑造中国的法治形象。
此外,社会组织、单位及个人也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以高校和智库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是总结归纳法治实践并进行阐释宣传的重要主体之一,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对法治实践背后的原理进行阐释并利用各种机会在国际国内进行传播。例如,各高校利用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通过学术对话的形式进行国际传播;专家学者在出国访学之时也能够将中国的法治文化带出国门。在过去,个人力量有限,很难在法治国际传播中发挥作用。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得以参与到国际传播的队伍之中,展现出一幅“全民外交”的图景。⑧他们借助网络平台对外表达着自身对国家法治实践的关注,成为国际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这些形式的国际传播,内容更加聚焦,交流更加融洽,对话更加有效,也能够产生共鸣。这也意味着,非官方的国际传播为官方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力量补充,国际传播主体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多元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
(二)内容:传播什么
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对外传播什么是必须重点关注的要素,其实质就是中国要对外传达的法治信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法治宣传,“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⑨。实际上,这句话已经指明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准则。这套体系包括规范、实施、监督、保障以及党内法规等五个方面,其中蕴含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在这套体系下推进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对外传播时,要说明白这套体系的核心内容,讲清楚这五个方面紧密的内在关系,重点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阐释清楚蕴含在其中的道理和法理。
第二,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经验总结,包括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守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立法是法治建设活动中的前提性要件,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某方面事务的重视和认识上的成熟,要讲清楚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如何做到科学立法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执法是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法律规定的活动,是法治建设的关键性要件,要讲清楚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如何做到严格执法的;司法是司法机关依据法律做出权威性裁决的活动,是法治建设的保障性要件,要讲清楚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如何做到公正司法的;守法是组织或个人自觉按照法律来规范自身行为的活动,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性要件,要讲清楚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如何引导人民群众做到全民守法的。
第三,中华传统优秀法治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优秀的法治文化基因,这是中国法治建设所独有的宝贵资源,也是世界各国进行法治建设的智慧源泉。在中国古代政治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探索如何控制人类自身这一重大命题,在历朝历代形成了珍贵的成文法典,凝聚着古老智慧。例如,民惟邦本的民本理念、法不阿贵的正义追求、德主刑辅的慎刑思想等,无不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法律智慧,至今仍值得思考和借鉴。
(三)受众:向谁传播
受众指的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就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国际传播的受众主要是其他国家、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如今,受众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并且会进行再次传播,与原始传播者形成互动,促进信息的广泛流傳和认同。受到政治、文化、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国际传播受众的跨文化性、多元性、复杂性等特性更加突出,有必要根据不同特性进行分类对待,制定不同传播策略,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确定好目标群体是开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国际传播的重要前提。目标群体的重要程度不同,国际传播所需要投入的成本也不相同。其中,重点目标,即那些对达成国际传播目标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群体,需要重点投入,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时间来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各国的领导人、大型跨国企业的高管、公众人物等。但是,受到政治、意识形态以及自身利益等因素影响,这些人的对华立场和态度往往不够客观。甚至从自身利益出发,罔顾国际传播内容的正当性,一味地怀疑和排斥。因此,这意味着争取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也同样重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影响都必不可缺。
此外,还要根据目标群体的不同特质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由于各国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表达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这都是进行国际传播必须越过的鸿沟。企图形成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传播话语体系是不现实的,必须采取灵活的策略来提升传播效果。因此,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必须采取与国内不同的表述方式,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实现精准转化。
三、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国际传播的推进路径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国际话语权,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一)创新法治的中国表达
创新法治的中国表达是指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进行总结凝练,打造出融贯中西的新概念和新范畴,构建出一整套具备中国特色又能被世界各国理解、接受和认同的法治话语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受到西方法治话语体系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唯洋”现象,致使中国的法治实践和法治话语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陷入“做的好、说不清”的窘境。实际上,法治道路并不存在一套统一的标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盲目模仿的道路注定是走不通的。因此,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法治话语体系,充分展现出中国的法治故事及其背后的智慧。
首先,要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作用。中国进行国际传播时所采用的法治话语体系必须反映中国最新的思想与理念,要站稳政治立场,做到讲政治和讲效果相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来源于新时代中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又能指导新的实践,是构建全新法治话语体系的理论指引,也是确保在国际传播中站稳政治立场的重要思想保障。其次,要做好国际法学说的创新工作。在国际事务的日常处理过程中,常常会援引国际法学说。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原创理论较少且影响力较低,致使我国在国际交往中时常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中国要加大国家法学理论的创新力度,并推动其与国际接轨。中国代替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声,表明在对待诸如人权、环境治理等问题上的态度,增强国际法治话语的中国成分,为全球治理贡献智慧。最后,要增强法治话语体系的学理论证。党的领导、党内法规等范畴既是政治术语也出现在法律用语之中,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了使国际传播的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法治,要加强学理论证,确保话语体系的合规范性,增强话语体系的逻辑性,做到政治正确性和理论自洽性相统一,尽可能减少国际传播障碍。
(二)提升法治国际传播效能
提升法治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在于和受众的有效对接,这对传播内容的叙事方式和传播策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一,要改进叙事方法。为了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相关内容更好地传达到受众的内心,中国法治话语的国际传播要强调“出色”,⑩将法治实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法治故事,传递出中国智慧和中国实践。一方面,要采用视、听、说相结合的叙事方法,增强传播内容的具象化。通过影视、音乐、绘画等方式传播中国的法治实践,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容易使他们认同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叙事角度,增强传播内容的可接受性。目前,国际传播中官方叙事占据的比例较大,但由于叙事宏大以及政治因素,加大了认可难度。因此,要从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官方叙事和民间叙事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用一个个朴实、生动的人民生活中的法治小故事来引起受众的共鸣。
其二,要优化传播策略。传播策略是影响传播效能的关键因素,只有借助适当的传播策略,才能使传播内容接地气、有共鸣、入人心。一是增强传播的精准化。中国在展开国际传播时要重视受众群体之间在法治理解和表达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不能一味地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寻找到“共同点”“共通点”“共情点”。因此,在开展对外传播前要进行实地调查,在开展对外传播后要进行效果评估,不断调整传播方式和内容,增强法治话语的本土转化,以增强传播的精准化。二是增强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媒介能够决定人们看到什么、想什么,从而左右人们的思想。做好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工作必须重视媒介作用,打破西方传媒的垄断。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既要构建出可管、可控的新型传播平台,又要利用好国际会议、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形成政府—受众、媒体—受众、受众—受众等多种传播链条。
(三)强化国际传播的内在支撑
弱国无外交,国际传播的较量并不是单纯的话语权之间的交锋,实质上更是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较量,要通过国家发展、人才培养等方式为国际传播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提升综合国力,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国际传播背书、赋能。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旧中国的发展被发达国家远远甩在了身后,这也是中国一度在国际上底气不足的重要原因。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也极大增强。 因此,要继续加大科研攻关,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发展产业。更要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追赶并超越全球技术前沿,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增强国际竞争力,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坚强后盾。
第二,培养国际传播人才。人才是立国之本,是把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传播好的关键,要着重培养懂法律、懂国际传播、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各大高校的力量,创新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支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借助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平台锻炼这些人才的实践能力,促使其全面成长。同时,要善于团结对华友好的外籍人才,壮大“知华”“友华”力量,动员他们参与到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之中,形成强大的人才支撑。
第三,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所有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做出的,一个国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越全面、理论体系越系统,相关文化底蕴越深厚,这个国家相关领域的话语就越有力量,被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法治文化的浸润下,人们会更加认可法治背后的精神、理念、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看待和处理问题。在这种氛围里,人民群众才能成为对外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形象的有生力量群体。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
②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人民日报》2021年12月8日。
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6页。
④习近平:《把握时代潮流 加强团结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22年9月17日。
⑤徐九仙、吴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加速演进》,《解放日报》2021年6月15日。
⑥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5日。
⑦赵磊:《从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⑧钟新、令倩:《全民外交:中国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对外传播》2018年第9期。
⑩程金华:《中国法治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出色的法治体系》,《人民法治》2015年第1期。
(作者钱周伟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陈庆庆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