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文娟
摘 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职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明晰劳动教育的四大类型,旨在通过剖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破”何处,来明确劳动教育“立”在哪里。破除学生个体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态度散漫、劳动实践欠缺与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单一、劳动机会不均、劳动动员不佳这两方面的顽疾,通过重塑学生的劳动信念,夯实
其劳动品格;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丰富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内涵,促进劳动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破与立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1]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及种类
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
[2]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旨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以劳动素养的全面养成为任务,在社会实践中涵育高尚的劳动精神、增强劳动技能。
结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具体实际,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类型大致可以统归为以下几类。
(一)自我服务类型,自为自理
自我服务型的劳动,特指学生料理个体生活的各种劳动,旨在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其劳动场景不局限于学校,还包含在家庭生活中的自我服务。例如,在校参与班级劳动,在家参与家务劳动。从服务自身开始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在集体中妥善完成个人扮演的劳动角色,进而学会关注他人价值诉求,增强服务他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简单体验类型,且学且行
简单体验型的劳动,其实就是一般性的劳动。如校企相结合的研学活动、实习实训活动等,学校内的劳动锻炼主要以勤工助学和特色劳动周、劳动月为主。简单体验类型的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身体素质即可参与并完成,并可在劳动中学会付出与感知收获的不易。
(三)公益互助类型,助人为乐
公益互助型,顾名思义,突出劳动付出的无偿性、自愿性。例如,“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活动、“三下乡”、支援乡村振兴、社区义工等爱心工作。这类劳动是大学生初入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最直接的方式,同时也是关心集体、服务社会,升华个人价值的重要劳动形式。
(四)创新创造类型,漫漫求索
创新创造型的劳动,一般表现为高校的“互联网+”创业、挑战杯、攀登计划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它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最迫切需要的劳动形式,表现为人的思维、知识层面的革新,科技工艺的突破与创造。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注重技能实操和技术应用,与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全能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仍具有一定差距,一直在漫漫求索中。
二、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重视劳动教育是永葆教育生机与实现教育使命的必然归途,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路径。
(一)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也是高校实习实训的重要载体,是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高职院校可设置实践操作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技能,深化他们对职业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二)重品质,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
劳动教育关注学生劳动品质的塑造与养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可以提升团队合作、自我管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纪律意识,提升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
(三)求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劳动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在团队合作中锻炼解决问题与灵活应变的能力,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潜能。这对于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与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破”何处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三全育人的关键所在。然而通过田野调查,并辅以问卷调查与访
谈调研发现,受长时间、多因素的交织影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困难重重,现状不容乐观。
(一)就學生个体层面而言
1. 劳动意识淡薄
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几乎都是“00后”,这批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成长在物质经济比较富裕的年代,即便其中也有大部分来自农村,但也跟以往“80后”“90后”的农村孩子不一样,他们没有经受太多的农活
劳动。在家庭中,没有养成必要的劳动习惯,甚至有些父母过分宠溺,导致孩子娇生惯养,缺乏基本的劳动能力。再者,在学校思政课堂中,也没有完全渗透劳动精神,劳动元素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当今社会各类“潮流”风气来袭,如“主播”“网红”的蹿红让不少大学生盲目跟风效仿,幻想以最少的劳动获取最大的回报,甚至期待不劳而获,待毕业继续啃老。
2. 劳动态度散漫
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的态度是无所谓的,具体表现为轻视劳动价值,无视劳动意义,藐视劳动纪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则是拖延,即拖延或通过拖延逃避劳动的行为,例如,在寝室不能按时值日,不能及时打扫卫生,在班级劳动周中行动缓慢或故意拖延时间等。另一个表现则是懒惰。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项辛苦的劳动,但有不少大学生对早读、早训怨声载道,叫苦连连,这些人喜安逸,想偷懒,不想为了学业而如此辛劳。态度决定高度,没有一个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更无处谈劳动行为与劳动习惯。
3. 劳动实践欠缺
劳动实践欠缺包含主客观两方面,主观上,学生劳动意志欠缺,劳动实践懈怠;客观上,高职院校提供的劳动实践机会不足,导致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缺乏。例如,高职院校部分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课余时间在寝室做起“宅男”“宅女”,谢绝外界活动,如此便无法参与劳动实践。此外,由于高职院校提供的劳动教育基地、“三下乡”、创新创业比赛等实践场地和机会有限,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劳动实践。劳动如果不是主动想为、能为、乐为,那么劳动实践机会便不可避免受制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存有欠缺,留有遗憾。
(二)就学校层面而言
1. 劳动内容单一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其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未能系统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甚至虚设劳动教育课程。当前的劳动教育是割裂的、独立存在的,难以有效融入德、智、体、美这四育的课程中,没有建立起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缺乏传播载体与实践路径,未编写独立的校本劳动教材,没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文化等文化载体来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内容陈旧单一,流于形式,缺乏新意与吸引力。
2. 劳动机会不均
劳动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群体性的劳动教育,然而在现实中,存在某些类型的劳动实践机会名额较少,需要相互竞争与争抢才能获得的现象。优质的劳动实践机会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伤学生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部分学生无法协调处理好劳动理论、劳动实践和劳动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争抢勤工助学岗位、争相加入优秀教师指导的比赛团队等。现有的优质劳动实践机会大多附带了显性或隐性的实践价值,新的劳动实践类型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试点、推广和升级,总量供应不足,品质参差不齐,所以产生竞争,造成机会分配不均。
3. 劳动动员不佳
劳动动员不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劳动教育实践信息的发布渠道比较单一,如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通过公众号发布相关资讯,很难推广到位,易被覆盖与错漏,造成信息接收不畅;另一方面劳动实践的奖励措施未能有效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实际,巧妙运用正强化激励手段,如增加劳动学时,开展评比文明大学生、劳动积极分子等活动。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立”哪里
(一)重塑劳动信念,夯实大学生的劳动品格
1. 以劳模精神为榜样,启迪当代大学生脚踏实地
首先,劳模精神是一种朴素而高贵的精神,是普通人身上所彰显的鲜活形象与人性光芒,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實写照。它歌颂了劳动模范们满腔的爱国情怀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劳动模范们在各行各业埋头苦干、挥洒汗水、贡献智慧,秉持着自强不息的气概,创新劳动形式,以脚踏实地的劳动回应党和人民群众的嘱托,用行动报国的不朽信念开创祖国的美好未来。其次,讲好劳模故事,树立劳模榜样。利用社团、协会和校园文化活动,借助“三位一体”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传播劳模故事,让劳模事迹入耳入脑入心,让劳动的信念因为榜样力量而坚定。最后,也可以定期组织劳模进校分享经验。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邀请全国劳动模范或者本地区的劳动模范进校园,开设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就个人事迹和亲身经历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模范的人格魅力,进而以劳模精神为榜样,自觉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懂得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向劳动模范看齐。
2. 以工匠精神为力量,鼓舞当代大学生任重道远
首先,工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劳模精神的升华,体现了匠人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全身心投入职业中,查漏补缺,精雕细琢,不断优化提升自己的技艺,追求细节的精致和完美,凸显了劳动过程中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在新时代,
传承与发扬工匠精神是回应现实社会浮躁之风的迫切需求。其次,向匠人学习,将大国工匠精神引入校园,尤其是很多“非遗”文化的匠人工艺。高职院校可以将匠人工艺与校园实践活动相结合,开设相关的劳动兴趣课程或建立相关的协会,定期培训学生的技艺,这既丰富了劳动实践的内容与形式,也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工匠精神是劳动者的高贵品格,高职院校的学生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尤其需要工匠精神的熏陶与指引。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技能型劳动者,对学生成长具有长远性甚至终身性的价值。
3. 以创新精神为追求,号召当代大学生开拓创新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与加速器。当代大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和本领是顺应时代的创新大潮,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劳动教育应向大学生传授行业的新技术、市场的发展动态和职业基础知识,帮助他们丰富学识,增长见闻,这是实现创新创造的前提。实践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创新精神引领下的劳动教育实践为大学生提供“做中学,学中做”的平台,在手脑并用中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面对在劳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学生
利用已有经验无法解决问题时,主动探究和反思,就形成了创新的驱动力,不断生成创新因素,从而促进创新创造能力的生成。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不断开拓创新,结合对劳动过程的思考,积极提出新观点、新创意,不断激发创新创造的潜能。
(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丰富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内涵
1. 规范创建,依托劳动教育基地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实际,自主开发劳动实践教育管理系统,同时规范创建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空间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综合劳动素养的平台保障。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学生学习的场所已经多样化,不再局限于课堂,课堂之外也是劳动教育的发生地。高职院校应四位一体,校内外相连,城乡结对,高校联盟,校企合作,多元聚势赋能,自主发力,向外借力,全方位创建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即以本校为基础,在校内就近取材,因地制宜,开辟劳动活动场所;以吸纳区域资源为主,联合本地区的企业、产业、机构等创办特色劳动教育基地;搭建城乡结对的乡村劳动教育实践区域,如农场、农田、村舍等;共建多校联盟的劳动教育共同体试验区,资源共享。创建和规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实现学生劳动教育基本功能提供了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平台,有利于学生在定期的劳动实践中增强主动劳动的意识,点燃劳动激情,修正劳动观念,夯实劳动品格。
2. 增量提质,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内容应系统化、具体化、多样化,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专业到业余,从有形到无形,从显性到隐性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3]。首先,高职院校应借助实习、实训以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其次,高职院校应开展劳动月主题活动,可以依托校园环境与节假日特点,开展特色劳动主题活动,如植树节、“五一”劳动节、雷锋月等,极大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在劳动月活动中增长才干,积淀劳动思想。再次,高职院校应多组织校园劳动技能竞赛,可以是竞技类、体育类、休闲类,如开展劳动技能评比大赛,评选出“雅级宿舍”“星级宿舍”并予以表彰。最后,高职院校应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的模式,以赛促教,强化劳动创业思维的训练,实现“比赛+培训+孵化+资助”的协同一体化,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
3. 多措并舉,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首先,高职院校可利用校园既有的展览场地来营造劳动教育氛围。如利用宣传栏、海报等展示窗口,设置“身边的师生劳模”“青年劳动之星”等栏目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或在校园的各个重点区域,如校史馆、运动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张贴劳动价值观的标语以及劳动模范的事迹,以便增强全体师生对劳动的认同感。其次,高职院校可通过校园广播、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条幅等宣传载体讲好劳动人民的故事,大力宣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不断增强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4]最后,高职院校通过“文化上墙”来强化劳动教育内容。诸如,在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食堂等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张贴与劳动相关的名言、警句、格言等,借此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37.
[2]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4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7-78.
[4]任新洋.大学生劳动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