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2024-04-19 04:48胡春鲜
大学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经典阅读大学生

胡春鲜

[摘 要]经典著作是人类历史智慧的凝结,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导向。经典阅读是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心智和生命的成长。在微阅读、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泛化的语境下,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上认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行为上却疏离经典作品的“知行不一”现象。可以从个体、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即促进个体的“生命自觉”、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逻辑理路。最后,从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三个环节构建经典阅读推进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经典阅读;价值观培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1-0134-05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立德树人是检验教育的根本标准,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因此,如何实现立德树人,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命题下培育和践行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是党和国家交给高校的重任。经典著作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成就,凝结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导向。价值观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标准,是定向和调节行为的“总开关”。大学生正处于人格构建与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经典阅读可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精神风貌的形成贡献历史智慧。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时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异化现象[1],倡导大学生阅读经典,在经典著作中认识世界、知晓人性、求索真谛,掌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追求精神文化价值,是新时代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一、经典阅读: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

(一)经典阅读的内涵与现状

何为“经典”?“经”是指经书,“典”是指典籍,通常认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都可称为“经典”。经典是人类历史智慧的凝结,具有永恒性、超越性、权威性和典范性四大特点,蕴含着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普遍发展规律,体现着人类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追求[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众的阅读环境与阅读行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进行阅读。然而,这种阅读方式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微阅读、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等低质量阅读现象。当读者长期获取价值不高的碎片化信息,或者片面掌握某一观点,会使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有失公允,甚而易使人心态浮躁。经典著作的思想性、文学性和逻辑性堪称一流,在经典阅读中,读者不仅能收获系统的知识,还能在与先贤的思想交流中汲取他们的治学精神与人生智慧,锤炼自身的品格。

大学生的文化涵养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大学阶段是閱读经典的黄金时期,也是奠定大学生文化底蕴的关键时刻,但大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内容与其学习环境和肩负的使命并不相称。亚马逊中国发布的《2020全民阅读报告》显示,在阅读内容上,不同代际的读者呈现不同的阅读偏好和特征,“50后”“60后”读者倾向于经典名著和历史传记,“70后”“80后”读者偏好阅读社科人文和经济管理类图书,“90后”“00后”读者则偏爱网络文学和科幻文学,当代大学生群体正处于“00后”阶段[4]。查颖在对浙江省1004名大学生的阅读调查发现,在阅读内容类型上,仅有8.7%的大学生以阅读经典著作为主[5]。可见,当下大学生阅读中国经典著作的人数不多。虽然大学生普遍意识到经典阅读对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但在阅读实践中却疏离经典著作,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

(二)经典阅读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

价值观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美国家,倡导在多元民主社会中形成一种共享的价值观,呼吁在教育中进行直接的价值观教育[6]。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学者积极探索本土化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迫在眉睫。经典著作作为一种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是文化熏陶的重要形式,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现代教育要回归经典,在经典文本中汲取教育智慧。在后阅读时代,经典著作仍具有不可替代性,阅读经典能促进自我心智和生命的成长,并在与先贤的对话交流中建立新的表达、行动或改变的传播机制[7]。大学之大,在于指向卓越的人格与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精神成人阶段,经典阅读能够奠基人的精神来路和理想去路,拓宽人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宽度,实现人的情感构建和思想升华[8]。从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角度来看,养成经典阅读习惯能够为大学生思想上的“半亩方塘”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因此,经典阅读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重要的着力点。

二、经典阅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逻辑理路

逻辑是事物发展路径的根本力量,只有深刻把握价值观培育的逻辑,才能充分发挥经典阅读的作用,从根本上推进高校价值观教育。以经典阅读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其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必然性,具体可以从个体、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把握其逻辑理路。

(一)个体层面:经典阅读有助于促进个体的“生命自觉”

“生命自觉”是人类生命的本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体的自我了解、自我领悟与自觉实践[9]。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自省”“自反”等概念都是“生命自觉”诉求的另一种表达,最具代表性的是《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表达了孔子对生命自觉的理解。教育的使命是培育个体的“生命自觉”,使人成为真正的自我主体、生活主体、社会主体和历史主体。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大学生出现自我认识薄弱、自我价值式微、意义感缺失和对人生感到迷茫等问题。这些异化现象都是个体的“生命自觉”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经典著作中包含人生方方面面的哲理,尤其是对人性本质的揭示,能够给予人源源不断的启迪,以指导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对不同生命课题的困扰。不论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19世纪拉丁美洲的《百年独孤》,还是近代中国的《平凡的世界》,都不谋而合地跨时间、跨地域地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本性:对自由、美好、善良的向往,却又受欲望、自私、嫉妒的禁锢。当人们阅尽人生百态,知晓人性本质后,就能够增强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和价值判断,以更包容的视角对待生命的各项课题。余华曾写道:“我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有时候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活着》里的富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10]文学作品中这种单刀直入的点拨,更容易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概而言之,经典著作中的故事、情感与哲理,可以帮助大学生反观自己的人生取向与价值追求,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促进个体的“生命自觉”,成为一个“健全而富有个性的人”。

(二)国家层面:经典阅读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历来有“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之说,家国情怀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有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毋庸赘言。自古以来,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个体、家庭与国家不可分割的观念,就是中华民族的集体生存法则;“精忠报国”“兴国安邦”这种家国情怀,则根植在华夏儿女的内心深处。

大学生是国家的知识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层面,而应该入耳、入脑、入心。大学生应当深谙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和发展史,了解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深入学习与思考中培养出来的爱国主义才更深刻、更坚定、更持久。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无论是《理想国》《政治思想史》《共产党宣言》等外国经典著作,还是《少年中国说》《红星照耀中国》《邓小平时代》等国内红色经典著作,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第一资源”。总之,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通过显隐结合、刚柔并济的方式共同进行,经典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柔性方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路上,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民族情、民族心会深深影响其个人价值选择、行为道德正当性和社会价值创造力,这些都密切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三)社会层面:经典阅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接力奋进的主力军,不仅要具有独善其身的生命自觉,还要有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中国人历来就有超越国家、心怀天下的责任意识,这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千古名言中即可一窥全貌。可以说,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纵观历史,人类历来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让中国人民感受到了社会合作与社会奉献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角色社会化时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兼职实习等社会实践形式来培养,也可以从书籍中获得理论认同与价值共识。经典著作传承人类社会凝结的良好品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正义、自由、平等的倡导,这些品德使得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无论遇到何种灾难都能够曲折前行。大学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才能实现社会角色的过渡。经典著作中蕴藏了丰富的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关系的论述,不论是以C.赖特·米尔斯为代表的社会学著作,卢梭和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哲学著作,还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孜孜不倦、苦心孤诣完成的科学巨著,都反映了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辩证地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

三、立足价值观培育,构建经典阅读的实践路径

经典阅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教育意义。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语境下,高校应遵循价值内化规律,从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三个环节探究大学生经典阅读的提升路径,推动高校价值观培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构建经典阅读的思想认知,形成主体自觉

思想认知是价值内化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只有对经典阅读的性质、内涵和意义等具有一定的认知,并且从“知其然”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知,才能形成经典阅读的主体自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要掌握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如阅读目的、阅读内容和阅读的行为偏好等,做到有的放矢。社会与高校可以通过各类阅读网站、阅读APP、图书馆的大数据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等途径,掌握学生的阅读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其次,培养大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大学生是经典阅读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深度閱读,做到读与思、读与写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专注度、理解力和思考力。最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是学校传授知识和传播价值的第一阵地,高校不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人文通识类课程上分享和推荐经典读物,还要在专业课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多阅读专业领域的经典著作,实现科学知识与价值文化的双重传递。

(二)培育经典阅读的情感认同,达成价值共识

情感认同是价值内化的重要过程。大学生对经典阅读具有一定的理性认知后,将经典阅读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识,才能形成经典阅读的价值共识。首先,营造经典阅读的文化氛围,促进共同情感体验。环境熏陶能够强化情感认同的过程。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阅读普遍呈轻经典、重娱乐现象。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社会舆论的引导,鼓励经典著作的传播与推广,建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构筑优良的阅读生态环境。高校作为宣传经典阅读的主场域,应该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人文教育活动,营造经典阅读的文化氛围。其次,建立经典阅读的归属感,强化积极情感体验。阅读归属感是学生个体对阅读群体及其归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读书会、读书兴趣小组、读书社等形式的读书社群,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加入这些社群,在共同研读经典的过程中建立归属感,强化对经典阅读的积极情感体验。最后,发挥教师或朋辈作用,化解消极情感体验。由于经典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有些作品初读时会感到晦涩难懂,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排斥心理,需要教师或同伴对大学生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其化解消极情感体验。

(三)引导经典阅读的行为实践,生成践行动力

行为实践是价值内化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在对经典阅读有了思想认知和情感认同后,能够形成经典阅读的行为习惯,才是经典阅读内化的高级形式和价值旨归。首先,为大学生提供阅读指导。事实上,大学生对于经典阅读具有较高的认同,但时常陷入一种“想读不知读什么,想读不知怎么读”的困境,甚至以筌为鱼,满足于泛滥的经典全解和经典速读作品。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阅读书单和阅读指导,让教师成为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引路人,并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在师生交流中提升大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如清华大学通过开设选修课“带读课”,指导学生读经典。其次,创新阅读实践形式。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各类读书组织,但是囿于其形式和内容陈旧,很难吸引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高校应该吸取互联网时代的新元素,创新阅读社群的形式,丰富阅读内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一些高校开展“朗读者”“晨读”等读书活动,让大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力量,在同伴共读中坚持阅读。最后,充分利用网络新阵地,鼓励分享阅读。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倡导学生利用各种电子资源进行数字阅读,并鼓励大学生开展有益的线上阅读分享与互动。如上海某高校开展的“365青年成长计划”中的子项目“爱阅读”,就是以组建团队形式在微信朋友圈进行读书打卡,以行示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品格。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经典阅读是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基于经典名著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导向,从经典阅读的逻辑理路出发,深刻把握经典阅读在生命自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层面的价值影响,提出立足价值观培育构建经典阅读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推动大学生形成主体自觉、价值共识和践行动力,使得经典阅读与价值观培育形成良性互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引导大学生成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孔德生,胡在珊,高志刚.社会关系物化视域下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2):127-130.

[2]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3] 司新丽.价值与路径:大学生群体传统经典阅读推广[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4):81-86.

[4] 亚马逊中国发布“2020全民阅读报告”解读中国读者阅读特征与趋势.[EB/OL].(2020-04-21)[2023-06-28].https://www.prnasia.com/story/277902-1.shtml.

[5] 查颖.文科大学生阅读问卷调查分析:对浙江省1004名大学生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65-69.

[6] 韦丽银,刘远杰.我国价值教育研究4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J].教育学术月刊,2019(1):91-103.

[7] 师曾志.后阅读时代“跃读”的实现与意义[J].人民论坛,2019(27):130-132.

[8] 王辉,陈文东.大学生经典阅读与立德树人:兼论大学生阅读中的“《平凡的世界》现象”[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2):113-117.

[9] 李伟.教育的根本使命:培育个体“生命自觉”[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4):26-34.

[10] 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

[1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2).

[责任编辑:黄紧德]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的思考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想象力都去哪了
活动性策略在经典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低年级经典阅读指导方法之我见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