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陇绣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4-04-17 08:05陈茜文兰
艺术科技 2024年7期
关键词:产业化发展传承创新乡村振兴

陈茜 文兰

摘要:目的:陇绣是极具地域性色彩的民俗产物,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追溯陇绣的起源和分布范围,总结当前陇绣文化发展面临的三大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陇绣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首先追溯陇绣的起源发展,总结当代陇绣的分布范围、类型特点和技术概况,随后考察陇绣的发展现状,继而提出陇绣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措施。结果:通过合理的人才招募和选拔、培养环节完善陇绣技法的传承培养机制,解决陇绣技法传承困难和断层的困境;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增强陇绣产品的功能性、审美性,进一步提升陇绣产品的市场流通度;充分借助相关政策、联合乡镇企业与手工艺作坊,建立“多级政策扶持—分层人才培养—高质量制造—多途径推广”的发展体系,让陇绣产业化发展之路更加通畅;以地域特色为亮点打造陇绣文化品牌,用独特的地域风貌、文化内涵提高陇绣产品的价值,让陇绣产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灵活运用新媒体宣传手段,通过多种形式提高陇绣在消费群体中的曝光率和关注度,让更多人了解陇绣。结论:陇绣作为甘肃独特的民俗产物,文化内涵丰富,应在尊重传统陇绣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和调整传承方式,永葆陇绣活力,助力甘肃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陇绣;产业化发展;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TS9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7-00-03

1 陇绣的历史及分类

陇绣是甘肃刺绣的统称,历史悠久,艺术审美价值极高。2006年甘肃省庆阳香包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陇绣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陇绣在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不断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成为陇绣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常态。

1.1 陇绣的历史

甘肃历史悠久的桑蚕业为陇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诗经》中与今甘肃相关的《秦风》《豳风》多次描写过当地兴盛的种桑养蚕景象。《秦风·车邻》“阪有桑,隰有杨”,《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豳风·九罭》“我觏之子,衮衣绣裳”,均忠实记载了两周时期陇地繁盛的桑蚕养殖、衣物织染活动。在出土文献方面,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绢地刺绣花边,民丰县汉墓中的如意绣粉包、绣袜带[1]、华池县双塔寺的香包[2]都展现了陇绣的精湛工艺,充分说明陇绣实现了长足发展。

1.2 陇绣的分类

陇绣作为甘肃特有的民间工艺,广泛分布在甘肃省内,按其地理位置可划分为陇东刺绣、陇右刺绣、陇中刺绣、甘南刺绣和河西刺绣。陇东刺绣以庆阳香包为代表,其是我国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陇右刺绣以天水刺绣、陇南刺绣为主,陇中刺绣以定西刺绣和兰州刺绣为主,中草药香包及古法染色是其最显著的特色。甘南刺绣以洮绣和临夏刺绣为代表。洮绣色彩饱和度高,图案取象重写实;临夏东乡刺绣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西刺绣中的阿克塞哈萨克族刺绣、裕固族刺绣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陇绣的技法复杂,主要有箔绣、铺绣、堆绣、雕绣、裰绣、贴绣、钉线、挑花、盘金[4],针法多达40余种,常见的有平针、齐针、扎针、缠针、掺针、辫针等[5]。在刺绣过程中往往多种针法交替使用,使绣品纹理复杂精密又不失美观。

2 陇绣的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民俗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陇绣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庆阳、天水、陇南等地依托民俗节、文化节,走出了“坚守传统,勇于创新”的发展道路,产品样式、功能、生产模式有了新的突破。

陇绣产品的样式和功能突破了传统样式,如香包、鞋墊等限制,结合当代人生活需求,发展出腰椎枕、颈椎枕等新产品,也开拓了陇绣产品艺术化的新方向,有力拓展了陇绣产品的发展渠道。陇绣的生产模式从传统的个人、散户小规模随机制作走向村镇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已成立了46个产业协会、数十家“非遗”工坊,正在形成大规模刺绣产业链。陇绣产品的销售渠道从单一的线下销售成功过渡到实体销售与电商营销并行的模式。2023年,在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GO DAY欢乐年货节”线上全球展销活动中,陇绣成为最受海外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之一,累计销售额达5.2万元。

但是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刺绣产业,陇绣发展缓慢。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录,苏绣有11名传承人,而陇绣仅有庆阳香包的一位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在政府的帮扶下,农村地区开办“扶贫”生产车间、研习班,对陇绣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刺绣产业仍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3 陇绣发展面临的困境

3.1 技法传承困难

技法是刺绣产业发展的核心,其传承也是陇绣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目前陇绣传承群体呈现出老龄化、流动性强的特点。当前的传承人年纪较大,亟须吸纳更多的年轻学习者来传习技法。但限于技法传承学习、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青年人或缺乏学习兴趣,或缺乏学习耐心,以致陇绣技法传承出现断层。另外,陇绣技法以口耳相授、现场指导和家庭传承为主要途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很难形成完善的传承机制。单一的口耳相授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作支撑,传承效率低。家庭传承又有一定的封闭性,一旦家庭成员缺乏传承意愿或相应的天赋,一些绝活、绝技便会面临失传的险境。

3.2 陇绣产业发展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省政府颁布了系列民俗产业扶持政策,甘肃省文旅厅与省扶贫办联合下发的《关于支持设立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惠及较多刺绣相关企业。但各市县的相关政策较少,对当地新兴刺绣商户和潜在从业人员的激励度不高。各地的刺绣工作坊分布零散,区域关联度低。实地调研发现,大部分农民对陇绣缺少文化认同,尚未认识到陇绣的潜在价值。他们认为刺绣是妇女们的消遣碎活,男性从事刺绣工作会遭到歧视,因而闲置劳动力不愿主动学习刺绣技术。总体而言,陇绣发展各环节衔接不畅,相关优惠政策的普及、应用度不高,人才培养过于随机,农户发展意识不强,陇绣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3.3 市场占有率低

陇绣面临的发展困境还有市场占有率低,缺少竞争力。目前某电商平台以陇绣产品为主要商品的店铺共16家,其中月销量最高(截至2023年11月17日)的产品是情侣荷包同心锁,单价19.9元,销量700+,与发展成熟的苏绣产品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表1将同一电商平台中销量前三的苏绣与陇绣店铺信息进行对比。

由表1信息可知,苏绣店铺中商品数量多、种类丰富,消费者挑选余地大,主营产品各具特色,有较大的差异性。陇绣店铺中商品数量少,商品同质化严重,消费客群较窄,各店的产品相似度很高。陇绣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的主要因素是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低,商品的功能性弱、审美性差、选择性小。

4 陇绣创新性传承与发展的实现路径

陇绣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优势,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带来效益。

4.1 完善陇绣传承培养机制

传承者的选拔和培养是陇绣发展的基石,可以通过两种渠道招募陇绣传承者:一是招募农村闲散劳动力加入陇绣传承大军;二是聚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陇绣传承注入新生力量。另外,陇绣传承者的培养应当具备系统性和针对性。课题组认为针对农村闲散劳动力投入时间、精力分散的特點,可以做单一技能培训,形成老带新、学产同步模式,提高劳动力收入。针对有志于长期投身于陇绣事业的对象,可开展专业技能学习班,进行系统的理论和技能训练,孵化陇绣发展的中坚人才。此外,目前陇绣传承以言传身教为主,尚未形成系统理论,亟须专业人才整理编写教材,补齐当前陇绣传承重实践轻理论的短板。同时,也可在省内各高校开展陇绣进校园活动,开设相关课程或展览,挖掘有潜力的青年人加以培养。

4.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逐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陇绣应抓住发展契机,迎合市场需求,找准站位,实现进一步发展。前文已分析了陇绣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的现状,要想提高陇绣产品的销售量,必须全方位创新陇绣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第一,需要增强陇绣产品的设计感,使其兼具功能性和观赏性。陇绣的消费者以中青年为主,其对刺绣产品的审美需求高于实用需求,可将陇绣元素融入家居用品、纪念品中,丰富绣品种类和花样类型,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第二,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购买渠道。第三,线下实体店仍具有独特的优势,需要加强建设和运营,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购物体验。

4.3 以地域特色树立陇绣品牌

陇绣可以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优势,以地域文化为引导,在原料选配、题材选择、意象塑造上突出地域特色,丰富产品内涵,将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例如,天水刺绣可以凭借“羲皇故里”的优势,在绣品的设计上纳入人文始祖、八卦等意象,充分展现其地域特色。定西、庆阳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可将中医药文化与陇绣产品相结合。已有庆阳香包将本地中药植物作为填充物,天水武山香包将本土崖柏制成的香料作为填充物,使其更具地方风味。河西刺绣传承人可以从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中获得灵感,设计陇绣产品。武山刺绣“非遗”传承人刘云帆教授的刺绣作品《拉梢寺菩萨造像》《玉帛之路》[6]等,将甘肃文化通过刺绣技术展现给大众,为陇绣的特色化、艺术化发展提供了范本。

此外,还可以有效利用新媒体提高陇绣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例如,扩充新媒体传播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各环节全方位展现陇绣的魅力。利用方言特色、地方产物、乡村环境打造传播亮点,提升陇绣关注度。同时,各乡镇、陇绣生产单位还可以打造赛展结合、文旅协同的宣传模式,扩大陇绣的传播空间。

5 结语

陇绣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陇绣的传承与发展对树立地方文化自信也具有深远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应在现有的传承基础上,继续加大对陇绣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完善传承培养机制、紧跟市场需求、灵活推广等多种途径突破产业化发展的困境,更好地推动乡村经济繁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孙佩兰.关于新疆、甘肃出土织绣物的考证 丝绸之路话刺绣、缂丝[J].上海工艺美术,1994(4):25-27.

[2] 金欢,何婵,曾霞.传统陇绣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12):166-168.

[3] 冯思萌.甘肃省河西地区剪纸与刺绣发展现状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23.

[4] 续英绮. 陇绣风格特征研究与大提花服饰产品开发[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7.

[5] 韩悦芳.庆阳香包的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22.

[6] 闫姣.甘肃“绣郎”穿针引线绣“敦煌”:千年刺绣技艺探传承新径 [EB/OL].光明网,(2022-11-14)[2024-03-08]. https://m.gmw.cn/baijia/2022-11/14/36157107.html.

作者简介:陈茜(1988—),女,甘肃张掖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民俗学。

文兰(1998—),女,甘肃天祝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

猜你喜欢
产业化发展传承创新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土地流转对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浅析红皮洋葱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江省遂昌县土猪产业化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