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性视角: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文本教学

2024-04-17 04:18张永虎
新教师 2024年2期

张永虎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当前,以整个单元、主题任务或主题项目来建构学习任务群的尝试比较多,而以单篇文本建构学习任务群的尝试相对较少,单文本的教学大多停留在以往的阅读分析与理解层面上。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如何建构单文本学习任务群,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本专辑的两篇文章做了探索,可供参考。

【摘 要】单文本学习任务群既要落实基础型任务、挑战发展型任务,还要兼顾拓展型任务,其建构需具有关联性视角,设置综合性学习活动,让语文核心素养得以落实。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的教学可从“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方面来落实基础型任务,从“感悟写法”方面落实发展型任务,从“荐读一本”方面落实拓展型任务。

【关键词】单文本 关联性视角 基础型任务 发展型任务 拓展型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为组织与呈现方式。学习任务群使学习内容结构化,因此带来了教学样态的变化:可依托教材单元,用主题和任务将各篇课文串联起来;可打破单元壁垒,围绕某个主题将不同单元的文本重新组合;也可选择单元中的重要单篇,基于学习任务群内容设计教学;还可依托主题项目,开展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当下,以整个单元、主题任务或主题项目来建构学习任务群的尝试比较多,而以单篇文本建构学习任务群的尝试相对较少,单文本的教学大多停留在以往的阅读分析与理解层面上。单文本学习任务群既要落实基础型任务、挑战发展型任务,还要兼顾拓展型任务,其建构需具有关联性视角,设置综合性学习活动,让语文核心素养得以落实。在执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时,笔者在单文本学习任务群的建构方面做了积极而有效的尝试。

一、《父亲、树林和鸟》的单文本教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基于本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歡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的语文要素,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落实要素,完成基础型任务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课程标准》的基础型任务,要求学生学会“分类整理、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生动的语言?《父亲、树林和鸟》的课后习题三就有相关练习。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朗读“幽深”“雾蒙蒙”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让学生说出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再让学生以此方式诵读、体会其他几个类似的短语,从而感受带有“的”“地”“得”这样修饰的词语所带来的表达效果。然后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在完成基础型学习任务的同时,落实了语文要素的训练。

1.见识修饰,内化语言。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树林?

生:雾蒙蒙的树林。

师:雾气很浓的树林叫——

生:雾蒙蒙的树林。

师:还是一个什么样的树林呢?

生:幽深的树林。

师:“幽深”这个词我们要知道它的意思,可以采用组词法。“幽”就是“幽静”,“深”是“深远”,“幽深”就是——

生:幽静深远。

师:对的。幽静深远、雾气又浓的树林就叫——

生: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短语用上了“什么样”的“什么”这样表示修饰的词语,把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写得非常的具体,今后我们也可以这样用。

2.梳理词句,归类识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有归类摘抄的练习,于是笔者从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的角度来教学短语,相机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师:读完这篇课文,老师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子——

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把这些短句归类?

生:可以按长短来归类,长的在一起,短的在一起。

生:可以按白勺“的”,土也“地”,双人“得”来归类。

师:如果按照“的”“地”“得”来归类,那就是——

生:①③④排一起,②⑥排一起,⑤单独。

师:这是个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个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推荐了归类摘抄。什么叫归类摘抄呢?就是把描写同类事物的语句分门别类地放在一起。如果按照归类摘抄,就应该怎么来排?

生:①和④排在一起,是写树林的;②和③排在一起,是写父亲的;⑤和⑥排在一起,是写鸟的。

师:真好。这样归类就更清楚了。

(二)展开思辨,挑战发展型任务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课程标准》的发展型任务之一,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父亲、树林和鸟》课后练习二“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就是思辨性表达练习。为了完成该项学习任务,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段。

师:父亲是不是一个猎人呢?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大家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有没有这种感受?

生:有。

师:我们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语句来体会“好像是猎人”,再找出感觉“他不是猎人”的关键语句,然后我们全班交流。

……

师:课文明明是写父亲知鸟、爱鸟,却写了很多“我”的表现,这不是多余吗?

生:我觉得可能是为了侧面烘托,是对比写法。

师:那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看看都有哪些对比。

生:有语言对比。

生:有神态对比。

生:还有动作对比。

师:很会归纳。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来对比着写。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展开了阅读、质疑、讨论,在“思维辨析”的基础上“感悟写法”,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三)延伸阅读,兼顾拓展型任务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一篇课文后,可以选择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这种通过阅读一篇(课文)或诵读一首(诗歌)来荐读一本(书籍)的做法,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领域,提升阅读能力。本课教学,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师:本文的作者是现当代著名诗人牛汉爷爷,课文就选自他的一本书《父亲、树林和鸟》。这本书精选了牛汉爷爷创作的诗歌六十余首、散文十余篇。这些诗文既天真自然,充满童趣,又质朴刚健,饱含热情。让我们一起配乐朗读其中的一首小诗《根》。

师:同学们,要想进一步了解牛汉爷爷,走进他的童年,我们可以去读读这本书——《父亲、树林和鸟》。

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激发了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通过学习一篇课文,拓展诵读一首小诗,再去阅读一本好书。这不仅是在教课文,更是在教语文。“用课文来教语文”,达到了教一篇而读一本的目的。

二、单文本学习任务群的建构设想

单文本学习任务群的建构必须要有关联性视角。在《父亲、树林和鸟》的教学中,笔者根据这个理念设计了具有梯度的基础型任务、发展型任务、拓展型任务,让学生在综合性任务情境中展开语言实践,促其更好地实现多种语文素养的共生共长。

(一)关联单元整体,落实学习任务群

课后习题三列举了三個生动的句子,要求学生感受修饰语的表达效果并摘抄。笔者深知教材的编写意图,深谙学情,于是先从例句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组词法理解“幽深”“舒畅”等词语,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凝神静气的”“浓浓的”“苦苦的”“舒畅地”“深深地”等词语描绘的情境,体会词语表达的丰富性,在品读中积累、内化语言。再由例句延伸出去,揭秘文中类似的语言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的”“地”“得”的不同用法。然后联结本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推荐的归类摘抄分类方法,注重了言语能力的提升和训练,落实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任务。

(二)关联思维能力,落实学习任务群

这篇课文具有很好的思辨性,课后习题二也列出了五道判断题让学生讨论。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从文中找关键词句,通过推断、讨论等方式落实单元要素,培养了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三年级的学生,如何“依据事实和细节”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笔者结合本篇课文内容,设置了三个主问题:①父亲、树林和鸟之间发生了什么?②父亲是不是一个猎人?③写了那么多“我”的表现,是不是多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学懂课文内容,学会表达方法。言语内容与表达形式兼顾,基础型学习任务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相联结,达到了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之目的。

(三)关联课文背景,落实学习任务群

教学最后,笔者介绍了课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课文选自牛汉爷爷所著的《父亲、树林和鸟》里的第一篇;还介绍了该书的特点,和学生一起配乐诵读其中的一首短诗《根》,及时提出了课后阅读这本书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答案,以此点燃阅读激情,拓宽阅读视野,指向思维发展,关注自主探究。

单篇文本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师就是要通过单文本教学,给学生种下一粒阅读的种子。通过阅读一篇课文,带动学生去读整本书,这是《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也是落实整本书阅读任务,提高学生阅读量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关联教学结构,落实学习任务群

课始,笔者先从课文题目入手,让学生说说题目中顿号的含义,然后通过师生互动,将题目中的顿号改为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由此引出文中奠定情感基调的词组“一生最喜欢”。换词语环节调用了学生脑海中的词汇量,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也为后面体会“词语表达的丰富性”做了铺垫。另外,笔者采用了“揭题激趣,词句导思→初读感知,疏通课文→品读对话,感悟主题→研读课文,形象辨析→总结课文,阅读延伸”的递进式教学结构,使得学习任务层层递进。教师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课堂教学是立体的,厚实的,学生成长是拔节的,扎实的。

单文本学习任务群的关联方式多样,既有单元统整意义上的,也有单篇文本各任务、要素和体系之间的。教师必须要有建构单文本学习任务群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单篇语言情境中学习、体验与实践,为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