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介绍中国四大古桥的短视频,生交流感受)
生:我觉得我们的古人很有智慧。
生:古人创造的桥有很多。
师:是的,这些桥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赵州桥,边阅读课文边为它制作一张名片,让更多人了解它。
二、初识赵州桥,梳理基本信息
(生按要求开展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了解了赵州桥的哪些信息?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的阅读收获?
生:我知道赵州桥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面,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它又叫安济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的。
(师板贴“地理位置”“桥名”“建造朝代”“设计者”)
生:赵州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
(师板贴“桥长”“桥宽”)
生:全部用石头砌成。
(师板贴“建筑材料”)
……
师:我们之前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读懂一段话的意思”。请大家看看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有没有藏着关键句。
生:第二自然段的关键句是“赵州桥非常雄伟”,第三自然段的关键句是“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课件圈画两个关键句,师板贴“特点”)
生:赵州桥的特点是非常雄伟、非常坚固,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师板贴“雄伟”“坚固”)
生:它还很美观。
(师板贴“美观”)
(生齐读两个关键句)
师: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围绕这两个关键句把赵州桥介绍清楚了。刚才大家读到的很多信息都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开展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
(1)请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将赵州桥的基本信息写在名片上。
(2)写完后,借助名片说说赵州桥的基本信息。
生:这座桥的桥名叫安济桥,它的地理位置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建造朝代是隋朝,设计者是李春。赵州桥的桥长五十多米,桥宽九米多宽。材料是石料。
师:你介绍得非常清楚。给你一个建议,“桥宽九米多宽”可以去掉一个“宽”字,还可以把特点补充进去,这样更加全面。
生: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地理位置: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建造朝代:隋朝。设计者:李春。桥长五十多米,桥宽九米多。建筑材料:石头。特点:雄伟、坚固、美观。
师:你介绍得非常全面。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信息串起来,听起来会更清楚。
三、再探赵州桥,感受设计巧妙
师:课文重点介绍了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先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按要求开展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把桥的“雄伟”“坚固”写清楚的。
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
(师板贴“长五十多米”“九米多宽”)
生:它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河水平时从大桥洞流过。如果发大水,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课件圈画第二自然段的第三、第四句话)
师: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话,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齊读)
生:赵州桥真雄伟啊!
生:古人很有智慧,减少了桥被冲毁的概率。
……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小桥洞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播放视频)
每年夏秋季节,洪水上涨到桥身的高度,水流会通过小拱的孔洞流过赵州桥。这时候的小拱就担当起泄洪的作用。根据计算,这四个小拱可增加高达16%的过水面积,充分分流,大大降低了石桥承担的阻力,提高了桥的安全性。
生:我看到有些水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样从大桥洞流过的水就变少了,减少了桥的压力。
师:是的,同一时间水流通过的总量变大了。四个小桥洞起到了泄洪的作用。课前的视频里提到了赵州桥在这一千四百多年里经历了多次大水、战乱以及地震,依然能够傲立于洨河之上,多么坚固啊!四个小桥洞还有什么作用?
生:不仅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还节省了石料。
师:光靠这两点,赵州桥的设计还不足以被称为创举。大家知道什么叫创举吗?(课件出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生齐读)老师查阅资料发现,像赵州桥这样的设计,在欧洲国家第一次出现是在14世纪的法国,比中国晚了700多年。
生: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古人很聪明。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有两个同学在读了这段话以后,画了两幅造型图。你觉得哪一幅图更符合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描述?为什么?(课件出示图1)
生:我觉得第二张图更符合,因为第一幅图画的桥是半圆形的,第二幅图中的桥比较平缓。
师:你们觉得赵州桥的桥面是平缓的,还是有坡度的?
生:(齐答)平缓。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本上的插图和第二幅图一样,桥面是比较平缓的。
师:你很会学习,关注到了插图。瞧,这就是古人在赵州桥上通行的画面。(课件出示赵州桥俯视简笔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车马,还有人。如果走第一座桥,上桥的时候,大家会爬得很累。从桥上下来的时候,马车会走得很快,特别不安全。
师: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经验,我们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其实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中也有提示,你们找到了吗?
生:课文说大桥洞净跨三十七米多。第一幅图上的桥不够长,而且河水不可能流到图上那么高的地方,应该像第二幅图一样,位置比较低。
师:也就是说,第一幅图上的桥是立在水中的,而第二幅图上的桥跨立在河上。“净跨三十七米多”就是指从大桥洞的这端到另一端有三十七米多。
师:读着课文第二自然段,我们看到了一座历经千年却依然雄伟坚固的古桥,难怪说赵州桥——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完善名片,介绍赵州桥
师:现在让我们把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补充到我们的名片上。
(生按要求开展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
(1)选择重要信息补充到名片中。
(2)借助名片,向同桌介绍赵州桥,把赵州桥的“雄伟”“坚固”说清楚。
生:赵州桥,也叫安济桥,它的地理位置是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建造朝代是隋朝,设计者是李春。桥长五十多米,桥宽九米多,建筑材料是石头,特点是雄伟、坚固、美观。它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样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还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你非常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构造以及小桥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了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初步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还借助学习成果,做了一回讲解员。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丰富阅读成果。课后,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也为它们做一张名片,让更多人了解它们。
(课件出示已完成的赵州桥名片)
【教学反思】
一、融合多科知识,丰富学习体验
本课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该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以该单元为基础,创设“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在本堂课中尝试融合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三年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的历史古迹尤其是古代桥梁知之甚少。因此,在导入阶段,笔者播放了关于中国四大古桥的短视频,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产生文化自信,为本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同时,视频还提及赵州桥悠久的历史,体现其坚固的特点。课前观看该视频,能为后续引导学生体会赵州桥的坚固埋下伏笔。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了解课文是如何把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介绍清楚的。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仅凭阅读文本,很难解决“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个问题。对此,需要借助课外资料,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这种设计背后的科学道理,进而了解赵州桥屹立千年却依然不倒的原因,感受赵州桥设计的创新之处。
为解决这一难点,笔者播放了视频,以直观演示加旁白讲解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小桥洞的作用,了解赵州桥如此坚固的原因。再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对赵州桥历史的介绍,体会赵州桥的设计是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创新,并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视频比较直观,但其时长较短,且旁白中出现了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因此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笔者进行了反思。如果以动画的形式,在同一情况下对比“有小桥洞”和“无小桥洞”的过水量,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另外,还要对视频的旁白进行重新整理,将深奥难懂的科学术语转换成三年级学生能理解的语句。这样,学生对于赵州桥巧妙的设计会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后续介绍赵州桥也会更加全面。
二、关注认知过程,提升思维能力
在学习本课第二自然段时,学生阅读文本、提取关键词,了解赵州桥的长、宽、建筑材料等信息,逐步明确赵州桥的构造。然而,大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赵州桥的了解依然不够清晰,无法将散乱的信息进行整合、联结,形成具体的画面。
在试教时,笔者曾引导学生在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将头脑中的赵州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绘制出来的桥都是公园里常见的石拱桥,坡度较大,且桥墩立在水中。究其原因,笔者在教学时重点关注了赵州桥独特的设计,导致学生在绘制时仅仅关注了“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一关键信息,而忽视了课文插图及“净跨三十七米多”等细节。
因此,笔者在最终教学时将绘制赵州桥简笔画的环节调整为图片辨析,呈现两幅图:第一幅图中,桥梁跨度小,拱脚立于河中,桥面坡度大;第二幅图中,桥梁跨度大,拱脚立于河的两边,桥面坡度较小。课上引导学生对比发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再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进行判断。学生很快就能借助課文插图选出正确答案,并联系生活经验,说出第一幅图的不合理之处。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能关注到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净跨三十七米多”这一细节,再借助图片理解“净跨”的意思,发现第一幅图的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盲区得以暴露。这样一来,原本被忽视的、散乱的信息点逐一连起来,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较为立体、全面的赵州桥的形象。这有利于他们后期介绍赵州桥的样子及特点。
三、聚焦课堂表现,注重过程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能借助名片,通过介绍赵州桥的独特设计和四个小桥洞的作用,将其雄伟、坚固的特点说清楚”。笔者组织学生两次借助名片介绍赵州桥。第一次介绍赵州桥建造朝代、长、宽等基本信息。第二次不仅要介绍基本信息,还要把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介绍清楚。
在第一次介绍时,两个学生都只是机械地将记录的基本信息读了一遍,并没有进行整合,更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成连贯通顺的语句。笔者在指导第一个学生时,仅关注了信息的缺失,并未关注到他语言表达的质量。这导致第二个学生介绍时,语言表达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这也导致学生在第二阶段介绍赵州桥时,依然将重点放在基本信息上,忽视了本环节要求把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介绍清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可以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内容制订评价量表,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及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成果为评价依据,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又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基于此,笔者将尝试进行如下调整。
1.制订量表,分步呈现
可以提前设计评价量表,重点关注名片中的信息是否正确与完整,是否将赵州桥的基本情况及雄伟、坚固的特点介绍清楚,介绍时是否用上了自己的话,做到内容正确、表达清晰、语句流畅。教学时,要按照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分步呈现评价量表,使学生明确每一阶段介绍的侧重点,引导学生对照标准进行准备,使介绍更具针对性,提升介绍的质量。
2.依托量表,生生互评
在学生展示完学习成果后,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评价量表展开互评,互相提出改进建议。这不仅能促进学生互相学习,还能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在学生互评时,还要关注评价一方是否紧扣标准展开评价,引导学生在互评过程中不断内化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真正学会评价。
3.发现难点,重点指导
除了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提供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积累语言、清楚表达,最终实现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