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一个舒服得叫人想打盹的城市。扬州有句话叫“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说的是扬州人早上去茶楼喝早茶吃小笼灌汤包,晚上去浴室泡澡修脚的享乐生活。在扬州吃早茶,一定不能急,泡一壶绿杨春茶,慢慢地品,方能体会到扬州人的那种悠闲。
扬州的早茶看似只有茶、肴、干丝、面条、包子(淮扬细点)这五样,可包子就有几十个品种,蟹黄汤包、细沙包、菜包、豆腐皮包、萝卜丝包、烧麦……三丁包、五丁包更是家喻户晓的扬州风味早点。三丁包里鸡丁儿香鲜、肉丁儿肥美、笋丁儿脆嫩,咸鲜中又带清甜,三种味道在口腔中游走徘徊,犹如梅花三弄。五丁包就更讲究了,除鸡丁、肉丁、笋丁,又添了海参丁儿和虾丁儿来做馅儿,鲜上加鲜,香中添香。
五丁包还有个传说。相传乾隆巡游扬州时,对御膳早点的备办说出来五句话:“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过硬,细嫩而不过软。”思索过后,扬州当地一位姓丁的厨师说:“扬州油香,少而不过腻;冬笋松脆,少而不过硬;虾仁细嫩,少而不过软,这五味合掺,则补、鲜、香、脆、嫩皆俱,如各味用料少一点,就能达到‘五不过’的要旨。”于是,众厨师按照丁师傅的设计,将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加工成馅,制成包子。乾隆尝后很是满意,问及包子的名称,随员答“五句包子”。随着五句包子享誉扬州街头巷尾,当地的百姓觉得,包子的馅用的是“五丁”,首创厨师又姓丁,便将“五句包子”改为“五丁包”。
如今的五丁包已不再是简单的街头小吃,它经过了时光的洗礼和厨师们的巧手改良,口感更加细腻,馅料更加丰富。在扬州当地,不少饭店还将五丁包与现代烹饪技艺相结合,推出了各种新口味,如鲜肉香菇五丁包、海鲜豆腐五丁包等,吸引了更多的食客。也有一些饭店坚持传统工艺,将制作五丁包的技艺代代相传,以保护和传承这一扬州美食的独特魅力。
阳春三月去扬州旅游,朋友专门带我去位于扬州广陵区的四望亭路,这里也被称为“江苏第三美食街”。此行的目的正是去寻找一家五丁包子铺。店铺主人姓李,是扬州当地的一位老厨师,据说他手艺精湛,口碑极佳,做出的五丁包是扬州城里最正宗的。
包子铺不大,没到傍晚,早已门庭若市。有些人甚至专门从外地赶来,只为品尝这一口扬州味道。李师傅的包子“出圈”的法宝是什么?“得益于多年精益求精的实践。”店老板为我们科普,“五丁包虽然只有五种食材,却难在调配和加工。五丁要经过去皮、切丁、炸制等多道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心独运,方能保证五丁的口感和味道。”说着,李师傅的五丁包已上桌,它们外表金黄酥脆,香气扑鼻,一口咬下去,外酥里软,五丁的香味和面粉的绵软完美融合,真是一场口感的盛宴。
如今,五丁包不仅是扬州的一道美味佳肴,更是扬州饮食文化的象征。它凝聚着厨师们的心血与智慧,传承着历史的记忆与故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编辑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